「每周好文」如何引導孩子學習算術的加減法?

2020-12-12 聲華之家潛能發展中心

每周好文

如何引導孩子學習算術的加減法

隨著我們孩子能力的提高,他們會逐漸開始接觸幼兒園甚至是小學的課程學習。

在幼兒園後期及小學階段中,關於數學算術的學習則是他們不可避免的。他們所接觸的算術不再僅僅局限於點數或讀數,更多的是對數的運用,如加減法。

可能有的家長一聽到說孩子要接觸加減法學習,頓時覺得「一個頭兩個大」,算術學習成為了孩子一個不可避免而又難以跨越的難題,孩子學習辛苦,家長、老師輔導也困難。相信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孩子,數字都認識,會數會寫,但卻一直不理解怎麼進行運算;而也有的孩子,學習了一段時間的計算,但卻依舊無法脫離外物進行運算......

在數學算術加減法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曾遇到過這樣的一個MR孩子,她叫小魚兒,7歲,就讀於幼兒園大班,正準備進入小學學習。在教學前,爸爸表示小魚兒百位內的數字都認識,而且也很喜歡自己寫數字,但卻在計算簡單加減法如「1+2=?」的時候,一直無法擺脫外物輔助,也就是必須得通過數物品(如:積木)來計算,脫離了物品,無法進行心算計算,甚至也是無法通過「數手指」來計算,計算方法非常單一、變通性弱、沒有效率,在計算的過程中也需要家長或老師輔助分解計算步驟,使得小魚兒在數學方面一直停滯不前,而且也會影響以後對兩位數的進退位算式的學習,這個情況使爸爸非常著急。

那到底是什麼阻礙了小魚兒的算術學習呢?我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解決數學算術的大難題呢?

誒,先別著急!當我們的孩子在進入學習加減法算術之前,我們先簡單檢測一下孩子是否已具備以下技能。

1、讀數。即對著數字字符正確讀出相應的數字名稱,如當看到數字「3」可正確讀出「3」,看到數字「5」可直接讀出「5」。

2、點數。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節,即物體的多少與數量的對應關係,如,看到5塊積木,我們可以指著積木一個一個地數1、2、3、4、5、5個,通過這個過程,我們可以初步建立「數」基礎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孩子是否會「手的點數與嘴巴的數數不一致」,或是否會「只能點一數一,但無法說出總數」。

3、數與量的轉換。顧名思義即數字與數量之間的轉換,如展示數字5,可以理解為有5個物品。

4、關於數的關係的簡單比較。如數字的大與小比較、多與少比較。

5、有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

當我們的孩子對數字與數量有一定的理解後,我們才開始嘗試進行簡單加減法的學習。

在形象思維思維階段,孩子對事物的理解依靠於現象直觀的感受。因此剛開始接觸加法時,我們可以先為孩子提供細小物件進行輔助計算,如小積木。

就好比小魚兒,她會在計算算術式子的過程中,擺放小積木輔助運算,如計算「2+3=?」,那則會先在數字「2」下面放2塊積木,數字「3」下面放3塊積木。這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理解加號「+」就是「合起來」的意思,把「2塊積木」和「3塊積木」全推到等於號「=」處,並數一數有多少塊積木,「5塊積木」,那我們就把數字「5」寫在「=」的右側。

當孩子對簡單加法有一定理解後,我們可以開始加入簡單減法學習,同樣,我們可以先為孩子提供細小物件進行輔助計算,如小積木。

如計算「5-2=?」,從左邊開始,那先在數字「5」下面放5塊積木,這時候我們要馬上引導孩子理解減號「-」就是「去除/拿走/沒有了」的意思。在這裡要注意「+」「-」的區辨,以免混淆。然後我們看到數字「2」,那就從數字「5」下面的「5塊積木」中拿走「2塊積木」,然後把剩下的積木全推到等於號「=」處,並數一數有多少塊積木,「3塊積木」,那我們就把數字「3」寫在「=」的右側。

以上的計算方法,主要是藉助外物進行運算,對於十以內的算術運算較簡單便捷,適合剛開始接觸加減法運算的孩子使用。

那當我們的孩子進入抽象思維階段後,他們對事物的理解開始偏向於觀察、分析、推理。在此階段中我們可以嘗試教予孩子在計算過程中逐漸撤離外物輔助。

那在這個思維階段中,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輔助孩子進行學習算術呢?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兩種方法。

第一種:數數法。這個方法相對是比較基礎的,常見於十以內的加減法運算。無論是加法還是減法,首先找出算式中最大的數字,然後加法就在該數字的基礎上向後數,「+1」即往後數1位數字,「+2」即往後數2位數字。舉個例子,如「5+2=?」,即先找出「5」最大,然後「+2」即往後數2位數字找到「7」;而減法則在該數字的基礎上向前數,「-1」即往前數1位數字,「-2」即往前數2位數字。舉個例子,如「5-2=?」,即先找出「5」最大,然後「-2」即往前數2位數字找到「3」。

這個方法聽上去似乎很是複雜,小魚兒在學習的前期其實也是有些不理解,但其實我們對孩子的輔助可以更為簡單明了一點。例如,我會先準備一個數學板,上面依次寫有「0、1、2、3、4、5、6、7、8、9、10」,然後再準備一些小紙片,分別寫上「-5、-4、-3、-2、-1、+1、+2、+3、+4、+5」,當遇到算術式如「2+3=?」時,就可以先引導小魚兒把最大的數字「3」在數學板上圈出來,然後在「3」的右側依次擺放上小紙片「+1、+2」,即可顯而易見得知「2+3=5」;減法也可同樣操作,如當遇到算術式如「7-3=?」時,就可以先引導小魚兒把最大的數字「7」在數學板上圈出來,然後在「7」的左側依次擺放上小紙片「-1、-2、-3」,即可顯而易見得知「7-3=4」。

通過這個方法,小魚兒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熟練掌握十以內的加減法運算,並逐漸可脫離數學板的輔助,直接用心算運算式子。

第二種:推理法。在推理法中最重要的是要先為孩子.列出4-5個例子並作出簡單解釋,引導孩子找到計算的規律。舉個加法例子,如前期的學習可先為孩子舉出例「10+1=11,10+2=12,10+3=13,11+1=12,12+2=14」,引導孩子理解個位之間的運算,再提出問題「13+4=?」當孩子理解並較熟練計算個位之間的運算後再進入十位之間的運算;同樣減法亦是如此,如前期的學習可先為孩子舉出範例「19-9=10,18-8=10,17-7=10,15-3=12,14-1=13」,引導孩子理解個位之間的運算,再提出問題「16-4=?」當孩子理解並較熟練計算個位之間的運算後再進入十位之間的運算。

對於計算兩位數的加減法運算的時候,若單單只運用數數法會使我們的計算過程過於耗時,這時候我們可以結合推理法及數數法輔助計算,而這個方法則比較考驗我們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因而兩位數的加減法運算對於部分孩子來說的確會比較困難,學習的過程也會相對較長。

誒~現在有沒有發現算術加減法的學習好像也並不是那麼的難、那麼的可怕了!

其實呀,當我們的孩子遇到學習障礙或者學習瓶頸時,首先,我們不要著急,要先一步步分析完成我們的學習任務都需要哪些步驟或技能,然後再循序漸進地給我們的孩子進行相關測試,一步步擊破薄弱點,最終提高我們與孩子的共同努力,定能攜手解決困難,使孩子的能力更上一層樓。

作者:陳煥華

相關焦點

  • 家長如何輔導一年級孩子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
    小學一年級學生一整年的時間在數與代數方面主要就是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加減是學習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也是今後繼續學習加減法的基礎,所以要非常重視。如果細分的話20以內加減法包括20以內的不進位加法、進位加法和20以內的不退位減法、退位減法。
  • 如何教幼兒園的孩子加減法?理解數的這兩個關係學習不用愁!
    如何教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加減法,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一方面,不能確切了解孩子的自身情況,另一方面,沒有教孩子的科學好方法。今天,我們就聊聊:如何從家長的角度出發,系統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科學教孩子學加減法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加減法的基礎——數數。
  • 蜜蜂會算術_ 新研究表明蜜蜂可以學會簡單的加減法
    在加減 1 的任務中,迷宮一邊是不正確的答案,另一邊是正確的答案。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正確答案的位置會隨機改變,這樣蜜蜂就不會學習只訪問 Y 型迷宮的一邊。在瀏覽過初始數字後,每隻蜜蜂會從一個孔裡飛到選擇室中,在那裡它可以選擇飛到 y 迷宮的左邊或右邊,這取決於它所接受的訓練。
  • 小孩還在「掰手指」計算10以內加減?推薦一個有趣有效的算術遊戲
    你的孩子是否還在「掰手指頭」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是不是老師組織的5分鐘測試:100道10以內加減法題,你的小孩因為要放下鉛筆,掰手指頭算出答案,再用鉛筆寫出答案,浪費了大量時間而只完成一半不到的計算題?
  • 速算、四巧板、九連環、魔方,他花了33年,自創了一套「特快計算法」,為3-8歲數學啟蒙
    200篇【教育專題】好文小時候,你玩過 九連環 嗎?然後又去研究了快速作文、快速記憶、快速識字、快速閱讀、還有一些思維、教育學、心理學的方面的書,開始免費教當地幼兒園的孩子們他自創的「加減法快速心算」。比如心理學專家郝奇志老師、幼兒數學專家趙宋光教授等參與編寫了《摩比思維館·數學思維繫列·玩出來的數學思維:圖形與空間》系列教材、《「摸」出來的數學——神奇的四巧板》
  • 孩子算術能力差?掌握3個「速算」法,計算快又準
    孩子5歲的時候,為了準備上小學我就開始試著教她一些數學算術題,本來我對孩子的算術能力是很有信心的,但真的開始算術的時候我真的感受到了逐漸崩潰。在我看來很簡單的算術題,孩子就是不明白,10以內的加減法算得很慢,10以上的加減法基本靠猜。
  • 「全文乾貨」對於小學而言什麼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培養?
    小學應該培養哪些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逃不開以下幾種:1.培養孩子靜心的習慣。從大班開始家長就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安靜」地坐下來,可以讓他看書、畫畫等等,做這些事時要漸漸讓孩子明白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講話。
  • 一年級數學加減法、加減混合、排列、年齡專項練習,給孩子練練手
    文/一年級數學加減法、加減混合、排列、年齡專項練習【無答案】今天是8月31日,明天就該開學了,都準備好了嗎?開始新的人生階段,不免需要一些適應的時間,緊張的學習生活就要開始了,雖然這兩天忙孩子上學的事情,但是也千萬不要忘了看到好的資料先收藏保存起來。回頭忙完了,等孩子整理好了思緒,就該開始步入學習的正規了。。
  • 每周「玩」一首經典英語童謠,搞定孩子的英語啟蒙
    在漢語中,聲母後的元素即為韻,所以,「(好不) 好,(忘不) 了,(在心頭縈) 繞」,一般就認為是押上韻了。在以多音節為主的英語中,Rhyme 是一個輔音和一個元音的組合,是一個獨立的音節。比如下面這首童謠,劃線部分即為 Rhyme。
  • 如何教幼兒園孩子加減法?這3個方法不可不知!
    生活中,很多家長把數學簡單的理解為數數和加減法計算,導致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教孩子加減法。對孩子來說,數學很抽象,很難理解,想讓孩子數學學得好,家長一定要從孩子的興趣入手,並且要打好這3個知識點基礎,才能讓孩子真正喜歡上數學。
  • 數學家如何教小學數學?表演、畫圖、講故事全用上了
    本文出自數學家阿哈羅尼(Ron Aharoni)《小學算術教什麼,怎麼教》一書。本文中他探討了算術的意義,還提出了用表演、畫圖、講故事等方式來教孩子算術,不管是對老師還是家長,都有很好的參考意義。編算術故事還有額外的好處:教你如何把過程倒轉。首先我們從算術故事(安柏有4條算術練習題,她解出3題還剩下幾題?)轉化成算術練習(4-3),現在我們學到也可以反過來做:先練習4-3,然後編一個可搭配的故事。事實上,孩子可以編出許多故事呢。
  • 學習方法 如何做「讀書筆記」收穫更大?
    你在平時閱讀過程中,有沒有使用好的筆記方法讓書本發揮更大的價值呢?今天向各位推薦幾招:直接在書上做讀書的批註會非常直觀。勾畫你有感觸的語句,直接批註上你的想法和體悟,這樣下次再翻看書籍時,非常容易識別書中精華和重點,也可以基於上次的閱讀體會提出更深入的見解或引入更多的視角。在用這個方法讀書時,有個很重要的前提是賦予符號固定的含義。比如「~~~」波浪線代表優美的語句,「!」
  • 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案例
    本人是個費曼迷,發現費曼不是因為他的費曼學習法,而且因為他的費曼物理學講義,他的教學方式讓我著迷,然後突然間發現原來到處都流傳著的這個「費曼學習法」,多翻研究後,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就在踐行這個學習法。本人也是一個書蟲,一直有讀書的習慣,因為我堅信知識能改變人生,但我有個強烈的意識,就是讀書的方法論是學習的重中之重,所以探求一個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貫穿我的整個學習生涯。我從來沒有今天這麼肯定,自己已經找到一個核武器,就是「費曼學習法」,這毫不誇張,說他是世界公認最好的學習方法,一點都不為過。
  • 不用強迫,讓小孩子愛上算術的小心法
    然而,這階段的孩子由於處於具體形象思維,所以父母絕不能通過讓孩子背誦抽象的公式學數學,這種做法給孩子帶來的結果,其實跟2歲寶寶數數毫無區別,是沒有意義的,還會給孩子學數學帶來了隱患——因為讓小朋友背誦理解不了的公式,是在不斷強化「數學很難」。這時,最合適的方式,是通過讓孩子數具體的物品數量,來學習簡單的加減法。這其實也是小朋友初步「理解」數學的過程。
  • 家長自己動手製作一個簡單加減法算數表,幫助提高小孩的數學能力
    雖說現在新肺炎疫情還沒有結束,學校也推遲了開學,不過家長和老師們都還沒有閒著,老師們拿起了麥克風當起了主播,開始將課堂的內容搬到網課中,而家長們則要監督輔助自己的小孩學習。不過網絡授課畢竟只是暫時的,等新肺炎疫情結束之後,孩子還是要回到學校裡,接受正規的課堂教育,而進了學校的門,作業則成了每天的必修課。高年級有高年級的作業,低年級有低年級的作業,高年級的作業可能五花八門,但低年級的作業可能就只有那麼一些,比如練字,做算術題之類的,培養小孩認字水平和算術水平。
  • 如何破除孩子 9歲的「閱讀之壁」?看完影響孩子一生閱讀習慣.
    圖片來源:網絡為什麼孩子到小學中年級,突然不愛看書?多數孩子不是不愛書,而是他正處於「學習閱讀」跨到「透過閱讀學習」的轉換期。一直到女兒升小四才發現她不愛看書,功課也慢慢吃力:「仔細回想好像從小三就開始,為什麼她一、二年級時我都沒感覺?」 國內外閱讀研究都指出,孩子在九歲(小學三年級)之前,都在「學習如何閱讀」,之後才有辦法「透過閱讀學習」,這也是國際閱讀能力評比以四年級小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
  •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 輸給了這個教育真相
    「雞娃」圈的「集體性焦慮」「你看好好一個暑假就這麼廢了!樓上的優優已經在學兩位數加減法了。再看看我們家朵朵,整天除了看電視、在家瞎搗鼓,啥都沒學!你這個當媽的怎麼一點都不急!」 轉眼朵朵下半年就要升入小學,她爸爸的「幼升小」焦慮開始越發嚴重了。看朵朵幼兒園的同學們一放學就奔赴各種補習班,而朵朵還完全處於自由散養的狀態,她爸不禁有了「輸在起跑線」的擔憂。
  • 艾爾發每周一紋//廖肇瑞老師 用「吃」打通特教生學習的任督二脈
    「這…是…高…麗…菜!」餐桌前,聽見小學的孩子指著一盤清炒高麗菜這麼說,通常你不會感到過於訝異;但如果這句話來自中、重度身心障礙孩子餐桌前的指認,套句網絡習用語,所有的父母都要驚呆了。驚訝聲、鼓掌聲此起彼落,這樣的場景,是安慶國小特教班的日常。每到中午用餐前,是特教班考試的時候,但不知怎麼的,嚴肅的考試,大家都考得好開心。只見老師舉起一把菜,高聲問著:「這是什麼菜啊?」
  • 「小搗蛋」還是「小天才」,重視創造力,這樣引導孩子未來更優秀
    她的小腦瓜裡總是會冒出一些奇怪的想像,比如昨天睡覺前她問我「我們平時看的都是什麼怪物呢」因為總是能知道她說的是什麼,所以我能告訴她「那是蜘蛛」,她就很滿足地睡去了。需要提醒的是,這裡的知識不光光指書面上獲取的知識,還包括從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中獲得的知識。
  • 為什麼孩子覺得英語學習不好玩?
    身邊的大人還會給到我們及時的反饋「看,一隻鴨子,它在遊泳。喜歡鴨子嗎?」當我們在學習「把,在,過」這些語法漢字的時候,真實的事件正在發生。「你把蘋果拿過來」「我在寫作業」「我吃過晚飯了」因為真實的內容太充分,以致於我們甚至都忽略了,其實每天都在學習「語言」的聽說讀寫。但是反觀我們的英語學習呢?沒有內容,只有語言,索然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