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紅衛兵見書就燒 只留《新華字典》就夠了

2020-12-11 鳳凰衛視

核心內容:1966年8月24號,紅衛兵們來到梁漱溟的家,據梁漱溟後來回憶說他們撕字畫、砸石玩,還一面撕一面唾罵這是『封建主義的玩藝兒』最後是一聲號令把我曾祖、祖父和我父親三代購置的書籍和字畫還有我自己保存的統統堆到院裡付之一炬,紅衛兵們自搬自燒,還圍著火堆呼口號,當紅衛兵們抱出兩本大部頭洋裝書《辭源》和《辭海》的時候我出來阻止了,我說這兩部誰都用得著的工具書,而且是一位外地的學生借給我的,如果燒了我就無法物歸原主了,紅衛兵不理我,就是把這兩部書扔進了火海,還一邊說我們革命的紅衛兵小將有《新華字典》就夠了,這兩部書是布面精裝又很厚,一時燒不著,紅衛兵們便挑出來一頁一頁撕著燒。

鳳凰衛視7月10日《騰飛中國》,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在「破四舊」的運動中,舊文化當屬被清除之列,而首當其衝的就是那些承載「舊文化」的書籍,那時候除了「雄文四卷」語錄「紅寶書」馬恩列斯著作之外,不屬於四舊之書普天之下還找不出幾本,早在1966年4月也許是感到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政治形勢的緊迫,身為文化界旗手的郭沫若就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擴大會議上即席發言,他說「幾十年來,一直拿著筆桿子在寫東西,也翻譯了一些東西,按字數來講,恐怕有幾百萬字了。但是拿今天的標準來講,我以前所寫的東西,嚴格地說,沒有一點價值,應該一把火把它全部燒掉!」

《光明日報》受命全文刊載了郭老此番講話,引起了許多外國作家對於中國「文革」的誤解和對郭命運的擔憂,郭沫若隨即在亞非作家會議上解釋他的「焚書說」只是個比喻並不是真的要燒,而是表明他這支「老鳳凰」要在「文革」的熊熊烈火中「涅盤」再生,雖然郭沫若只是表態而已,並未真正燒書,他自己書房裡的書也並沒有被「破」掉,但是當時絕大多數文化人卻沒有這樣的幸運。

1966年8月24號,紅衛兵們來到梁漱溟的家,據梁漱溟後來回憶說他們撕字畫、砸石玩,還一面撕一面唾罵這是『封建主義的玩藝兒』最後是一聲號令把我曾祖、祖父和我父親三代購置的書籍和字畫還有我自己保存的統統堆到院裡付之一炬,紅衛兵們自搬自燒,還圍著火堆呼口號,當紅衛兵們抱出兩本大部頭洋裝書《辭源》和《辭海》的時候我出來阻止了,我說這兩部誰都用得著的工具書,而且是一位外地的學生借給我的,如果燒了我就無法物歸原主了,紅衛兵不理我,就是把這兩部書扔進了火海,還一邊說我們革命的紅衛兵小將有《新華字典》就夠了,這兩部書是布面精裝又很厚,一時燒不著,紅衛兵們便挑出來一頁一頁撕著燒。

紅衛兵們的焚書運動波及甚廣,雲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距北京足有三千公裡之遠,可是革命不落人後,除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的著作外,其他書籍都被列為「四舊」大肆焚燒,黑龍江省中蘇邊境上的嘉蔭縣中學生們衝進了文化館,將戲裝、圖書搬到街上,全都燒成了灰,燒書汙染空氣,送到造紙廠打成紙漿才是好辦法,江浙一帶人文薈萃,明清兩代五百年著名的書畫家大部分都出在那裡,留存至今的古籍也特別多,破四舊的成果也就特別大,僅寧波地區被打成紙漿的明清版的線裝古籍就有八十噸之多。中國文化在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遭到了空前的厄運。

《騰飛中國》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節目專區]

主持人:何亮亮[主持人專區]

首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 20:30

重播時間:星期二至星期六 13:25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鳳凰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文革"時期為何有兩個第四版《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1965年修訂重排第4版(以下簡稱「1965年第4版」)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版的。 此前的《新華字典》(包括人教社出版的各版中)字頭均是楷體,從這一版起採用了大號宋體字;從該版開始,字典中還多了個《新舊字形對照表》。有讀者可能以為,字典中的字頭採用何種字體無關緊要。
  • "文革"時期為何有兩個第四版《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1965年修訂重排第4版(以下簡稱「1965年第4版」)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版的。           此前的《新華字典》(包括人教社出版的各版中)字頭均是楷體,從這一版起採用了大號宋體字;從該版開始,字典中還多了個《新舊字形對照表》。有讀者可能以為,字典中的字頭採用何種字體無關緊要。
  • 從小看《新華字典》,但你未必真了解她
    在編寫第一版時,編者們就立意「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來看待問題」②,但事後字典中還是「發現有幾處『政治性』錯誤,曾一度困擾了主事們」,好在那時政治環境還相對寬鬆,「只作了內部改正」便罷。在這一版的《新華字典》裡已收錄了一些政治性名詞,並給出簡明的釋義。在新政權建立初期,普及政治常識是確有必要的,但後來「做過了頭,收詞和釋義都儘量往左拉。」
  • 《新華字典》:小字典映射大時代
    曾參加1953年版《新華字典》編寫的劉慶隆先生說:「建國之初雖然還沒有推出推廣普通話和漢語規範化,但從《凡例》中就可以清楚看出這本字典的編寫是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的。」《新華字典》在普通讀者學習漢語漢字和普通話方面功不可沒。
  • 追憶上世紀五十年代人教版《新華字典》
    全面梳理《新華字典》的歷史版本,現在的第11版《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11年6月出版),實際上應該是《新華字典》的第15版了。現在所稱的這個「第11版」,在統計上是不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過的三個版次以及商務印書館1966年5月已經印製好,但卻因「文革」遭到封存的「1965年修訂重排第4版」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華字典》背後的故事
    1949年後百廢待興,新政權既要規範語言文字,又要掃除國內大量的文盲,所以亟需一本小型實用性的字典問世,正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的葉聖陶在日記中記述了當時的情況:「邇來學文化之風甚盛,農民經土改之後,要求識字,祁建華速成識字法推行,工廠與部隊紛紛傳習。識字之後,自需看書,看書乃要求字典。部隊中尤為急切,東北軍中謂但能指出某種小字典較為切用,彼處即需二十萬冊。」
  • 那些年,我們一起查過的《新華字典》
    1.周總理親自指導修訂   新中國成立之初,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邀請一批專家,共同編寫了一本適合大眾學習的字典,這就是1953年出版的《新華字典》,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最為廣泛的一部工具書。   「文革」期間,辭書奇缺,《新華字典》停售,給社會各界帶來極大不便,尤其是中小學教育。
  • 《新華字典》一直執行低價策略 不斷修訂升級
    即使在「文革」期間除《毛澤東選集》《毛主席語錄》以及大批判文章外,沒有多少能讀到的東西,我也一直把它帶在身邊,好隨時向它求教。它除字詞句外,囊括了諸如:天幹地支、五千年間的朝代更迭,甚至還有枯燥生僻的化學名稱……真可謂是無所不包的知識寶庫。  王振穎買《新華字典》的時候,他回憶價格是6角5分,而有些資料說是7角錢,無論如何,歷版的新華字典,售價都不算貴。
  • 《新華字典》都出到12版了,每次新版都有啥不一樣?|新華字典|人民...
    8月11日,新上市的《新華字典》(第12版)內有增補的「點讚」的釋義,內頁上方的二維碼可在掃描後提供增值服務。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新華字典》第12版已於8月11日正式首發。作為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新華字典》自1950年啟動編撰以來,共經歷了12次修訂,上一次第11版修訂為2011年6月;作為一本全民使用的基礎性字典,《新華字典》收錄新字新詞、增加新義和新用法非常謹慎,每一處修訂和調整都有著嚴謹的學術依據。它的每次新版發行,都有哪些不一樣的內容呢?各個時期的《新華字典》。
  • 新華字典出了官方 App,40 塊你買帳嗎?
    新華字典 App 到底長啥樣你可以直接輸入該字的拼音讀音、部首、筆畫數,或是四角號碼進行查詢。此外你還可以沿用紙質版的查詢習慣來查字,通過 app 提供的拼音、部首和筆畫檢索,如翻字典一般查閱。同時,你也可使用更「數位化」的查字方式。只需用手機鏡頭對準要識別查詢的字,就能獲取查詢結果。
  • 對比清末字典,《新華字典》就是一本「渣渣字典」
    有一名博主老愚,對《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和1949年之後編撰的《新華字典》做了一個對比研究,赫然發現,原來《新華字典》在對中國文字解釋說明的過程中,將內涵深厚的中華文化閹割成了死知識,徹底切斷了中華文化的源頭,同時也阻斷了世界文明的傳輸。老愚說:我是陝西省人,但我一直不明白「陝西」是什麼意思,山西在太行之西,山東在太行以東,一目了然。「陝西」二字何意焉?
  • 《新華字典》簡介
    《新華字典》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中國第一部通用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記小字典》,但未能編纂完成。自1953年,開始重編,其凡例完全採用《伍記小字典》。從1953年開始出版,經過反覆修訂,但是以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作為第一版。
  • 新版《新華字典》未收「給力」等網絡熱詞
    更讓人意外的是,第10版《新華字典》被上海讀者陳丁祥告上過法庭,陳丁祥稱,從第10版《新華字典》中挑出各種差錯高達23863處。從1953年至今,58年來《新華字典》發行逾4億冊,還不包括盜版。有人甚至比喻說,無論從發行量、普及面、影響程度,還是讀者忠誠度來看,它對中國人的意義類似於聖經之於基督徒。
  • 山寨新華字典是官員質量有問題的縮影
    ]   中央為解決農村小學生缺字典的問題,按每名學生14元的標準,從中央財政劃撥了17個億,為1.2億農村小學生每人發一本《新華字典》。這筆專項資金分到教育大省湖北是6500餘萬元,本來應該為在校的470萬小學生訂購最新版的《新華字典》,目前的情況是,只有320萬小學生拿到了一本錯謬百出的山寨版《學生新華字典》,更離奇的是,這本由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崇文書局出版的《學生新華字典》,有A、B兩個版本,編撰更認真、印刷更好一些的A版在市場銷售,可以打到4.5折,而「特供」給學生的B版,湖北省教育廳則用足了中央的政策,用14元的價格採購。
  • 《時代》周刊刊文關注新版《新華字典》內容變化
    《時代》周刊刊文關注新版《新華字典》 內容變化 收錄新詞 增加注音 體現中國社會經濟發展  「拜拜」發二聲 中國語言國際化  「『拜拜』出現在了《新華字典》中!」美國《時代》周刊日前刊發文章,關注新版《新華字典》中的變化。
  • 《新華字典》出了個官方版 app,但憑什麼叫價 40 元?
    只需要直接在搜索欄裡輸入該字的拼音讀音、部首、筆畫數,或是四角號碼,都可以進行漢字檢索;用戶還可以通過 app 提供的拼音、部首和筆畫檢索,如翻字典一般查閱。同時,也可使用更「數位化」的查字方式。只需用手機鏡頭對準要識別查詢的字,就能獲取查詢結果。經測試,如果識別的是宋體這類比較「正」的字體,只要克服了手抖問題,還是可識別出來的。但如果想識別花式的中文字體,正確率就不好保證了。
  • 一本老態龍鐘的《新華字典》,每時每刻卻散發著溫暖與溫情的氣息
    於是便翻字典。先查了《新華字典》,它的解釋是:「可以作為某類事件看待的。」——這個解釋,叫人有一點將信將疑的。不是太明白。《辭海》中的解釋:「比照;作某類事物看待。」——這與《新華字典》幾乎如出一轍,還是叫人難以把握它的真正意義。
  • 《新華字典》才是不折不扣的大IP
    反對者說,《新華字典》應該是公益產品,就應該免費或者低價提供給大眾試用;支持者則覺得,網友就是享受免費午餐習慣了,40元的正版權威字典怎麼貴了,一個手機遊戲的皮膚賣288.8元,不是照樣一天能賣好幾個億?  無論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有自己的道理。信息過載的時代,不怕負面信息,就怕全無消息。哪怕引起了一場褒貶不一的熱烈討論,也好過淹沒在信息流中杳無音信。
  • 我們一起查過的《新華字典》:盈盈一握60餘載
    馮文岡/攝  1.周總理親自指導修訂  新中國成立之初,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邀請一批專家,共同編寫了一本適合大眾學習的字典,這就是1953年出版的《新華字典》,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影響最為廣泛的一部工具書。  「文革」期間,辭書奇缺,《新華字典》停售,給社會各界帶來極大不便,尤其是中小學教育。
  • 新華字典:印了5億冊,你肯定看過
    「有中文書的地方,就有《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漢語中心主任餘桂林說。建國之初,為了規範漢語的使用和消除文盲,中國出版了這本字典。「那個時候字典裡面有很多插圖,方便識字不多的人理解其中的內容。」餘桂林說。時代變遷,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中,新華字典也不斷嬗變,而且大約五到七年就要修訂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