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幹不玩,好娃變憨。」這句古語對於現代兒童教育家來說無異於陳腔濫調,但在討論兒童早教與遊戲的關係時卻仍然有意義。儘管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早就開始討論遊戲在教育中的作用, 但專門的「早教——遊戲」理論直到數百年後才開始發展。本文所介紹的是現代心理學理論中關於遊戲在兒童早教中扮演角色的主流觀點。
遊戲作為治療手段
1920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書《超越快樂原則》中提出了一個精神分析遊戲理論。在這個理論中,弗洛伊德認為,遊戲是兒童針對以前所經歷創傷事件的一種反覆處理機制,目的在於修復或控制此事件來達到自我滿足。
遊戲作為練習方式
1972年,布魯納聲稱,兒童遊戲的一個主要功能,就是在一個安全的、無危險的環境下排練各種實際生活場景下的行為,通過遊戲的訓練,當兒童面對困境時就不會感受到太大的壓力。
遊戲作為預備手段
約翰·杜威是1900早期著名的理論家。根據杜威的理論,遊戲是一種潛意識的活動,它對兒童在智力與社交方面的發育能夠有所幫助。遊戲應該同工作區別開來,它能夠幫助兒童成長並進入一個工作的世界中。當兒童成人後,他們不再過於依賴「遊戲」,而是從職業中尋找娛樂。兒童的遊戲活動是在為他們成為一個正常工作的健康成年人而做的預備。
遊戲作為感知性學習方式
瑪麗亞·蒙臺梭利,1900早期的義大利教育家,她假定「遊戲是孩子的工作」。根據蒙臺梭利的方法——該方法至今仍被一些私立學校採用,最好將孩子們的遊戲時間也用作學習或想像。 蒙臺梭利的遊戲是感知性的,它使用一種實用的方式,把日常工具當作沙盤一樣。孩子們按自己的步調來玩,教師配合幫助孩子通過遊戲來學習。
遊戲作為智力開發手段
讓·皮亞傑因為引入了兒童發育的階段理論而聞名於世。這些發育階段直接與遊戲關聯,正如他所說的,智力發育要伴隨著兒童經歷過這些階段——同化或操控外部世界來滿足需求——裝扮——及適應,或調整自己的觀點來適應外部環境或工作。
遊戲作為社交發展手段
利維·維谷斯基建議兒童通過遊戲來發展社會關係。在遊戲中兒童將會與他人進行社交,學會通過語言和角色扮演來交互。維谷斯基因為引入了ZPD理論而聞名,即近側發展區間理論。該理論建議,由於兒童需要他們的同類或玩伴來共同成長,他們在掌握每個社交技巧中需要成人的互動,為引入新的成長學習內容做好準備。
文章出處:百度知道日報https://p.baidu.com/daily
原始連結:https://p.baidu.com/daily/view?id=2103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知道日報)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