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不僅有助於孩子成長,對成人也一樣重要

2020-09-05 陽光心健心理發展

從2013年《爸爸去哪兒》到2014年《奔跑吧,兄弟》,再到2018年《妻子的浪漫旅行》,戶外真人秀綜藝節目,打動了很多人內心深處柔軟的那部分。這些節目設置了親子相處、朋友相處和夫妻相處的情景,在這些相處過程中,讓觀眾和主人公一起經歷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看到每個人自己的模式。

這些被設置的情境中,遊戲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在遊戲中,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更容易展現真實的自己。客體關係理論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大師之一溫尼科特在三十年與母嬰一起工作的經驗中分析出遊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並提出「過渡客體」、「過渡空間」等重要概念。

一、「過渡客體」與「過渡空間」,遊戲的發生

要了解遊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性,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過渡客體和過渡空間。

過渡客體是溫尼科特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安娜弗洛伊德曾誇讚說,「『過渡客體』徵服了整個分析世界」。在溫尼科特之前人們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重要現象的心理意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展到一定階段,他會特別依賴一件物品,通常是一件毛毯或者是一件毛絨玩具,或者是媽媽的睡衣,是一件能讓兒童感受到母親氣味兒,並且與母親慰藉自己相聯繫的物品。這就是過渡客體。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和母親是共生的狀態,他分不清自己和母親是兩個人。甚至嬰兒把能讓自己獲得滿足的母親的乳房,當成整個世界。隨著嬰兒逐漸長大,他的生存能力也變強。長期的照顧過程中,媽媽或者主要照顧者肯定會出現未能及時滿足嬰兒需要的時候,也就是出現了一些小小的挫折,這些讓嬰兒發現自己並非是全能的,世界有一部分是不受他控制的,這樣嬰兒慢慢產生出「我」和「非我」意識。

當嬰兒越來越清楚的意識到外面的那個世界不完全受自己的控制,過渡客體的作用就很重要了。這會讓兒童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在客觀世界通過過渡客體而產生連接,又不至於那麼害怕,畢竟過渡客體會帶來原本在全能世界當中的一部分的熟悉感和掌控感。過渡客體的氣味,或者它的質感,是自己熟悉和曾經擁有的。過渡客體是隨時可以拿在自己手裡,放到自己身邊的物品。

過渡空間是兒童在自己的內部現實和外部生活兩者之間一個體驗的中間領域,在這裡可以實現從嬰兒期主觀性的內部世界轉到客觀性的外部世界。過渡空間,對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提供了橋梁,比如兒童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咿呀學語,或者是吸吮自己的大拇指,有時候會讓家長感到緊張,但實際上這些做法都可以幫助兒童在睡覺時獲得舒適感,能夠抵抗焦慮與孤獨。對於兒童穩定自己的心理狀態是有好處的。

二、「過渡空間」,遊戲對兒童的作用

在過渡性空間的過渡性體驗中,兒童可以意識到外部世界有些是不可控制的,但自己還能部分地擁有一些好的、熟悉的、可控的感覺。兒童過渡性空間裡,主要就是做遊戲。

1.遊戲等同與創造力的生活

在遊戲空間裡,兒童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擁有一種自我可以操控某些事的感受。兒童的世界是有很多幻想的,通過遊戲,比如安排兩對軍隊的廝殺,安排自己飛起來,也安排自己受傷,通過這樣的創造性活動,兒童更好的釋放了自己的幻想,看到自己很厲害的一面,看到別人或是自己都有可能受傷。同時也看到幻想不等同於現實,是無法完全實現的。遊戲空間是創造力的空間,在這裡兒童自由的揮灑著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遊戲是攻擊性的合理表達

兒童成長中會經歷各種挫折,會有各種憤怒出現,而他們的超我也就是一些規則和道德要求並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會隨意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比如打人、咬東西、摔東西,破壞東西。

記得小時候在我十一二歲的時候,家裡有一副羽毛球拍,不知怎麼的放到了姥姥家。姥姥家有一個小表弟,當時只有兩三歲。有一天我把羽毛球拍拿回來發現,球拍到網線被鐵錘砸扁了,藕斷絲連的那種,很快就要斷了,我當時很氣憤,認定是小表弟幹的,覺得孩子太可氣,家裡人為什麼不管他?現在想來十一二歲的我是最具有正義感的,規則意識比較強的階段,追求公平公正。而3~4歲的兒童也是比較有攻擊性的階段。兩個階段的孩子相遇就會造成衝突,家長如果能理解孩子心理髮育的階段,正確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會讓孩子更好地進入下一個心理髮育階段。

艾瑞克森把人的發展分成8個階段,4~7歲是第3個階段也稱為遊戲期。在這個階段,兒童通過遊戲,比如玩沙盤用一些沙具來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就會減少對一些生活物品的攻擊與損壞。

3.通過遊戲品質,更好地了解兒童

有些媽媽帶孩子出去玩兒,不得不當一個「法官」,孩子們經常會吵起來。這也是模擬社會,學會人際交往規則的好機會 ,讓兒童學會處理交往過程中對方的感受和自己需要的矛盾與衝突。所以並不建議家長看到孩子們稍微有矛盾,就著急的出手去當和事佬。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去處理矛盾和衝突。大部分情況下孩子能夠解決他們在遊戲中出現的小矛盾。

兒童在遊戲中也會經歷挫折,也會有輸和贏的感受,還會體驗到和夥伴合作完成的感受,獨立完成又很不一樣的感受。這些對於他進入學校,進入社會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遊戲執行著兒童自我的功能,協調著自己的願望和家長的要求,也起到自我療愈和自我教育的效果。

三、遊戲對成人的意義

心理學家說如果一個人主要生活在主觀的全能感中而沒有通往客觀現實的途徑,那麼他就是自閉和自我關注的。反之,如果一個人主要生活在客觀現實中,沒有主觀全能感的根基,那麼他是受表面掌控的、缺少激情和原創性的。所以對成人來說,擁有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過渡空間,讓自己的心理世界既有主觀的全能感做根基,又有客觀世界的現實檢驗能力,這樣心理才更容易保持平衡。

溫尼科特說,「如果我們是健康的,我們正生活在過渡性空間裡,根據各自所處的文化,我們以不同的方式追逐興趣:讀書、遊戲、踢球、跳舞……」

所以成人的過渡空間領域更寬泛,包含的內容也更多,包括單純的遊戲,也包括藝術創作、宗教情感、愛情、夢想等等。

1.常見的成人遊戲

提到成年人的遊戲,大家更多的想到的是娛樂項目,比如唱歌,跳舞,打遊戲,看電影等等。這些娛樂項目也有遊戲的性質,但有一大部分社交的屬性。只要帶著社交屬性,人就不能完全摘下自己的面具,也就是說只能表達一部分的真實,所以對他的心理的療愈作用就有限了。

當然成人也有能力將遊戲升華,比如升華成為藝術創作,形成某些帶儀式感的活動,也可以是對理想、信仰的追求。

2.不良的成人遊戲

還有一類成人的遊戲屬於不良的嗜好,比如賭博、各種藥物依賴,還有一些對性的特殊的嗜好,都屬於容易讓人上癮的東西,容易需求升級的東西。對於這一類的嗜好,戒起來很難,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不要觸碰。

3.單純的遊戲

還有一類是比較單純的遊戲,也是容易被成人忽略的遊戲,也是我們提倡成人要撿回來的遊戲。

在公園裡也經常能看到有人在踢毽球,有人在打你改造版的羽毛球。還可以,在家裡扔飛鏢,在家裡使用桌球練習器等等。這些活動無論是自己操作還是與人一起遊戲,最重要的特點它是把注意力放到遊戲本身和對自己身體控制上來。

如果成人能找到坦誠相處的玩伴,一起玩兒單純的遊戲當然更好,只是成人的世界免不了勾起各種情結,相處過程中出現各種移情和投射,並不容易做到單純的享受遊戲的快樂。所以安排自己獨處,自己玩遊戲的時間對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

這些不僅鍛鍊了身體,其實也利於心理壓力的緩解和心理自我功能的修復。如果你覺得生活壓力大,可以試試用這類遊戲的方法讓自己重新找到控制感,找到生命的活力。

生活中不僅要關注孩子的遊戲生活,作為成人在各種壓力之下,遊戲時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遊戲對兒童成長很重要,對成人也一樣重要
    這些被設置的情境中,遊戲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在遊戲中,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更容易展現真實的自己。客體關係理論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大師之一溫尼科特在三十年與母嬰一起工作的經驗中分析出遊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並提出「過渡客體」、「過渡空間」等重要概念。
  • 「玩遊戲」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這句古語對於現代兒童教育家來說無異於陳腔濫調,但在討論兒童早教與遊戲的關係時卻仍然有意義。儘管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早就開始討論遊戲在教育中的作用, 但專門的「早教——遊戲」理論直到數百年後才開始發展。本文所介紹的是現代心理學理論中關於遊戲在兒童早教中扮演角色的主流觀點。
  • 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績更重要
    ■記者 安梓  在每一年的升學季,我們都在努力地嘗試回答一個問題:如何給孩子選擇一所適合的初中校可能眾多的選項經過歸納後會呈現兩大類:一是在乎當下,教育的過程目標——健康快樂成長;二是關乎未來,教育的最終目標——考入重點大學。如果以「考入重點大學」為結果導向,這就會形成教育上最「矛盾」的兩個方面,也會讓擇校難得無所適從。如果我們替換一個未來的目標,定位於「孩子的終身發展」,這時我們就會放下對於數據的糾結,看待很多問題都會有了新的視角。
  • 父母陪孩子遊戲,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愛玩遊戲是他們的天性,遊戲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可以說,沒有遊戲就沒有孩子的發展。任何一個孩子都非常渴望和父母一起玩遊戲,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開心、最難忘的時間。因此為人父母,無論多忙,都應該有一份「閒情逸緻」陪孩子玩玩遊戲,陪孩子走過成長中的每一個日子。
  • 遊戲能促進孩子的身心成長,但父母不應幹涉孩子的遊戲規則和目的
    引言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遊戲是必不可少的。遊戲增加親子之間的情感,同時也能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但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做遊戲,通常是家長來制定遊戲規則,跟遊戲的目的。然而根據父母對遊戲所採取目的,可能會使遊戲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 李玫瑾:在孩子12歲前,要教會他「三個能力」,有助於孩子成長
    作為家長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而好的品格和良好的智商發育都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環境的構造。李玫瑾教授表示12歲前教會孩子這三種能力是關鍵,有助於孩子成長,甚至受益終身。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父母在要學會尊重孩子,學會放手。讓孩子學會如何思考和應對一些小困難小挫折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抗壓能力和獨立性。
  • 不一樣的成長,不一樣的成人
    生活在上海的以色列人沙拉女士曾在自己的手中,這樣告誡父母們:「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財富、地位、時間、精力全部交給孩子,你的孩子也不見得終身幸福。你只有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謀生的人,教會孩子學會追求自己的目標,學會享受達到目標以後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你才會有從容的晚年,孩子才會收穫成功的人生。」
  • 兒童成長發展中一些重要的遊戲類型(家長必看)
    孤獨(獨立)遊戲獨自玩耍,這種類型的遊戲很重要,因為它教會孩子如何讓自己保持娛樂,最終為自給自足鋪平道路。這種遊戲一般在孩子0-3歲時出現的較多,孩子在獨立遊戲中可以發展主動性和探索性。4~5歲開始,幼兒的人際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 同伴關係開始衝破了親子關係和師生關係的優勢, 從主要是和成人的關係開始向同齡人關係過渡。
  • 有助於提升孩子智商水平的方法和建議!
    您(家長們)是否因為孩子學習不好想提升孩子智商水平?事實證明,通過適當的智力訓練,是可以增加孩子智力的。,可有助於提高智力的各個方面,從推理、計劃到解決問題等等。
  • 《我的成長技能書》:內在成長和外在成長一樣重要,自信這樣練就
    如何培養一個對自己有信心的孩子,是我們每一個家長所需要面對的事情,關注孩子的內在成長和外在成長一樣重要,但是如何讓孩子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和超越自己,不如從這樣一本書《我的成長技能書:我對自己有信心》開始!
  • 假裝遊戲 見證幼兒隱秘成長
    這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動作可不是孩子在搞怪,而是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孩子在借用道具模仿成人。而且,這種在兩三歲萌發的行為,一經產生便一發不可收,直到學前晚期達到高峰。在幼兒園,我們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幾個幼兒一起玩過家家,有人當爸爸,有人當媽媽,布娃娃當寶寶。忙碌的小兩口「買菜」「煮飯」、照料「寶寶」,一樣也不少。
  • 爸爸媽媽,哪個在孩子成長中更重要?
    教育孩子不能只靠學校,更重要的是靠家長,那麼父親和母親哪個在孩子的成長中所起的作用更大呢?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女性教子的故事,如孟母三遷,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的故事,等等,感覺母性之愛主要是在德行禮儀、品格氣質方面。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少兒階段影響巨大。而父性之愛與母愛不同,更多的應該是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
  •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人的重要基地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人成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成人成才教育存在誤區,認為孩子教育的好壞都是學校的責任。其實不然,孩子的成人和成才是兩個概念,應該說成才主要靠學校教育,而成人主要靠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成人的重中之重,基礎中的基礎。
  • 遊戲對於孩子成長的價值,作為父母,你真的了解嗎?
    所以,遊戲不僅能幫助我們進入孩子的世界,而且還能幫助我們和建立聯結。孩子在這個遊戲當中,他玩的很開心,他的合作精神和創造力也會表現得淋漓盡致。遊戲力是基於遊戲玩耍的方式。可能對於成年人來說,遊戲意味著休閒,但是對孩子來說遊戲就是工作,不同於成人的是,孩子非常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假,遊戲也是孩子交朋友、體驗生活以及探索學習的主要途徑。
  • 暑假,帶著孩子邊遊戲邊成長 | 書單
    當被你捧在手心裡的「心肝寶貝」被同齡孩子欺負時,你是不是心疼又不知該如何是好?孩子們的夏天就應該熱情奔放,努力學,努力玩!在這個不一般的暑假,帶著我們的孩子邊遊戲,邊成長!你準備好了嗎?>為什麼孩子一玩遊戲就停不下來呢?
  • 兒童團體沙盤遊戲
    如何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家庭生活環節讓孩子能夠快樂的成長,這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究竟要怎樣給予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家長在家庭中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作為家長,我們又該怎樣學會愉快的和孩子相處?你是否非常惆悵又找不到答案,其實,帶孩子來玩一玩沙盤你便知道啦!
  • 親近他人有助於提高幸福感!所以良好人際關係對個人成長非常重要
    很少有人會否認,與你所關心的人親近有助於增進你的幸福感。事實上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社會支持對保持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對許多人來說,問題不在於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否重要,而在於如何獲得和保持這種關係。
  • 爬行對寶寶的五個好處,有助於寶寶健康成長
    那麼爬行究竟對寶寶成長都有什麼好處呢?好處一:有助於寶寶的身體發育寶寶學會走路前,爬行是他必須經歷的階段。對寶寶來說,不僅可以通過爬行來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且爬行是寶寶最重要的運動方式之一。寶寶在爬行時需要調動諸多肌肉組織,這對寶寶的生長發育是十分有益的。
  • 幼兒為什麼需要遊戲?伴隨成長促進發展的這4種遊戲不可小覷!
    所以,一定要重視孩子的學習特點,學習的方式要提供玩的東西去操作,孩子在操作的過程,在他自己看來這就是遊戲。遊戲對成人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古老的話題。我們必須重視兒童遊戲的重要價值,也要通過有意識的設置不同的遊戲來發展孩子不同的能力。如:1. 感覺運動遊戲:例如:搖鈴、拍水、滾球、滑滑梯等,簡單的重複動作運動,但會發展寶寶的感知覺。這種遊戲的動因在於感覺運動器官在運用過程中所獲得的快感。
  • 孩子成長需要的「家庭土壤」
    在寬容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就學會了忍讓;在激勵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就學會了自信;在公平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就學會了正直;在支持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就學會了信任;在友愛的環境中長大,孩子就學會了關愛。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自身要保持年輕的心境。父母要像回到自己童年時代一樣,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長,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