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3年《爸爸去哪兒》到2014年《奔跑吧,兄弟》,再到2018年《妻子的浪漫旅行》,戶外真人秀綜藝節目,打動了很多人內心深處柔軟的那部分。這些節目設置了親子相處、朋友相處和夫妻相處的情景,在這些相處過程中,讓觀眾和主人公一起經歷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看到每個人自己的模式。
這些被設置的情境中,遊戲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在遊戲中,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更容易展現真實的自己。客體關係理論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大師之一溫尼科特在三十年與母嬰一起工作的經驗中分析出遊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並提出「過渡客體」、「過渡空間」等重要概念。
要了解遊戲對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性,我們要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過渡客體和過渡空間。
過渡客體是溫尼科特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安娜弗洛伊德曾誇讚說,「『過渡客體』徵服了整個分析世界」。在溫尼科特之前人們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重要現象的心理意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展到一定階段,他會特別依賴一件物品,通常是一件毛毯或者是一件毛絨玩具,或者是媽媽的睡衣,是一件能讓兒童感受到母親氣味兒,並且與母親慰藉自己相聯繫的物品。這就是過渡客體。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他和母親是共生的狀態,他分不清自己和母親是兩個人。甚至嬰兒把能讓自己獲得滿足的母親的乳房,當成整個世界。隨著嬰兒逐漸長大,他的生存能力也變強。長期的照顧過程中,媽媽或者主要照顧者肯定會出現未能及時滿足嬰兒需要的時候,也就是出現了一些小小的挫折,這些讓嬰兒發現自己並非是全能的,世界有一部分是不受他控制的,這樣嬰兒慢慢產生出「我」和「非我」意識。
當嬰兒越來越清楚的意識到外面的那個世界不完全受自己的控制,過渡客體的作用就很重要了。這會讓兒童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外在客觀世界通過過渡客體而產生連接,又不至於那麼害怕,畢竟過渡客體會帶來原本在全能世界當中的一部分的熟悉感和掌控感。過渡客體的氣味,或者它的質感,是自己熟悉和曾經擁有的。過渡客體是隨時可以拿在自己手裡,放到自己身邊的物品。
過渡空間是兒童在自己的內部現實和外部生活兩者之間一個體驗的中間領域,在這裡可以實現從嬰兒期主觀性的內部世界轉到客觀性的外部世界。過渡空間,對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提供了橋梁,比如兒童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咿呀學語,或者是吸吮自己的大拇指,有時候會讓家長感到緊張,但實際上這些做法都可以幫助兒童在睡覺時獲得舒適感,能夠抵抗焦慮與孤獨。對於兒童穩定自己的心理狀態是有好處的。
在過渡性空間的過渡性體驗中,兒童可以意識到外部世界有些是不可控制的,但自己還能部分地擁有一些好的、熟悉的、可控的感覺。兒童過渡性空間裡,主要就是做遊戲。
1.遊戲等同與創造力的生活
在遊戲空間裡,兒童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擁有一種自我可以操控某些事的感受。兒童的世界是有很多幻想的,通過遊戲,比如安排兩對軍隊的廝殺,安排自己飛起來,也安排自己受傷,通過這樣的創造性活動,兒童更好的釋放了自己的幻想,看到自己很厲害的一面,看到別人或是自己都有可能受傷。同時也看到幻想不等同於現實,是無法完全實現的。遊戲空間是創造力的空間,在這裡兒童自由的揮灑著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遊戲是攻擊性的合理表達
兒童成長中會經歷各種挫折,會有各種憤怒出現,而他們的超我也就是一些規則和道德要求並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會隨意釋放自己的攻擊性,比如打人、咬東西、摔東西,破壞東西。
記得小時候在我十一二歲的時候,家裡有一副羽毛球拍,不知怎麼的放到了姥姥家。姥姥家有一個小表弟,當時只有兩三歲。有一天我把羽毛球拍拿回來發現,球拍到網線被鐵錘砸扁了,藕斷絲連的那種,很快就要斷了,我當時很氣憤,認定是小表弟幹的,覺得孩子太可氣,家裡人為什麼不管他?現在想來十一二歲的我是最具有正義感的,規則意識比較強的階段,追求公平公正。而3~4歲的兒童也是比較有攻擊性的階段。兩個階段的孩子相遇就會造成衝突,家長如果能理解孩子心理髮育的階段,正確疏導孩子的負面情緒,會讓孩子更好地進入下一個心理髮育階段。
艾瑞克森把人的發展分成8個階段,4~7歲是第3個階段也稱為遊戲期。在這個階段,兒童通過遊戲,比如玩沙盤用一些沙具來釋放自己的攻擊性,就會減少對一些生活物品的攻擊與損壞。
3.通過遊戲品質,更好地了解兒童
有些媽媽帶孩子出去玩兒,不得不當一個「法官」,孩子們經常會吵起來。這也是模擬社會,學會人際交往規則的好機會 ,讓兒童學會處理交往過程中對方的感受和自己需要的矛盾與衝突。所以並不建議家長看到孩子們稍微有矛盾,就著急的出手去當和事佬。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去處理矛盾和衝突。大部分情況下孩子能夠解決他們在遊戲中出現的小矛盾。
兒童在遊戲中也會經歷挫折,也會有輸和贏的感受,還會體驗到和夥伴合作完成的感受,獨立完成又很不一樣的感受。這些對於他進入學校,進入社會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遊戲執行著兒童自我的功能,協調著自己的願望和家長的要求,也起到自我療愈和自我教育的效果。
心理學家說如果一個人主要生活在主觀的全能感中而沒有通往客觀現實的途徑,那麼他就是自閉和自我關注的。反之,如果一個人主要生活在客觀現實中,沒有主觀全能感的根基,那麼他是受表面掌控的、缺少激情和原創性的。所以對成人來說,擁有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過渡空間,讓自己的心理世界既有主觀的全能感做根基,又有客觀世界的現實檢驗能力,這樣心理才更容易保持平衡。
溫尼科特說,「如果我們是健康的,我們正生活在過渡性空間裡,根據各自所處的文化,我們以不同的方式追逐興趣:讀書、遊戲、踢球、跳舞……」
所以成人的過渡空間領域更寬泛,包含的內容也更多,包括單純的遊戲,也包括藝術創作、宗教情感、愛情、夢想等等。
1.常見的成人遊戲
提到成年人的遊戲,大家更多的想到的是娛樂項目,比如唱歌,跳舞,打遊戲,看電影等等。這些娛樂項目也有遊戲的性質,但有一大部分社交的屬性。只要帶著社交屬性,人就不能完全摘下自己的面具,也就是說只能表達一部分的真實,所以對他的心理的療愈作用就有限了。
當然成人也有能力將遊戲升華,比如升華成為藝術創作,形成某些帶儀式感的活動,也可以是對理想、信仰的追求。
2.不良的成人遊戲
還有一類成人的遊戲屬於不良的嗜好,比如賭博、各種藥物依賴,還有一些對性的特殊的嗜好,都屬於容易讓人上癮的東西,容易需求升級的東西。對於這一類的嗜好,戒起來很難,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不要觸碰。
3.單純的遊戲
還有一類是比較單純的遊戲,也是容易被成人忽略的遊戲,也是我們提倡成人要撿回來的遊戲。
在公園裡也經常能看到有人在踢毽球,有人在打你改造版的羽毛球。還可以,在家裡扔飛鏢,在家裡使用桌球練習器等等。這些活動無論是自己操作還是與人一起遊戲,最重要的特點它是把注意力放到遊戲本身和對自己身體控制上來。
如果成人能找到坦誠相處的玩伴,一起玩兒單純的遊戲當然更好,只是成人的世界免不了勾起各種情結,相處過程中出現各種移情和投射,並不容易做到單純的享受遊戲的快樂。所以安排自己獨處,自己玩遊戲的時間對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
這些不僅鍛鍊了身體,其實也利於心理壓力的緩解和心理自我功能的修復。如果你覺得生活壓力大,可以試試用這類遊戲的方法讓自己重新找到控制感,找到生命的活力。
生活中不僅要關注孩子的遊戲生活,作為成人在各種壓力之下,遊戲時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