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網 記者 樓子璇 通訊員 江萍
杭州網訊品非遺,讀昌化。6月24日,魅力昌化·非遺展示周啟動儀式在臨安區昌化南門弄古建築群舉行。在南門弄古建築群將開啟為期一周(6月24日—6月30日)的昌化雞血石、昌化竹編、昌化根藝等非遺項目展示活動,免費對市民開放。
看得見的時間
雞血石,石之美者。渾然天成,堪比寶玉。走進昌化國石廳,映入眼前的是一座座雕工精美、細膩靈動的雞血石雕刻品,在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動人。作為四大國石之一,有「印石皇后」美譽的昌化雞血石,因其獨特的珍貴性與稀有性,被人津津樂道。
浙江每石文化創意公司負責人姜四海介紹,本次展出的50餘件作品中,有近一半作品是第一次「亮相」,包括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青山綠水·金山銀山》、致敬中國航天事業的《航天之路》,象徵喜慶吉祥的《鴻富齊天》等,精選上等的雞血石原料,聘請一流專家雕刻打磨,前後共花費數年時間,件件精品,處處出彩。
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一截截枯蔸樹根經藝人的巧手擺弄,就變廢為寶。昌化根藝,是以樹根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
這樣用樹根書寫創作傳奇的人,在昌化有較大的一個群體。由潘琪潔、童建昌為代表的昌化根藝,從事根藝創作三十多年,創作出幾千餘件作品,許多作品在全國、省、市獲獎。本次非遺展,兩位手藝人近百件根藝作品在世人眼前「精彩亮相」,有根書《春夏秋冬》、《梅蘭竹菊》,也有根雕藝術品《荷花系列》、《人生百態》、《動物人物》,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在張弛間感受來自深山的饋贈,看鬼斧神工和巧奪天工之間的神奇碰撞。
指尖上的詩意
臨安是「竹子之鄉」,竹資源十分豐富,由此衍生出了以竹為原材料的「昌化竹編」,2000多年來,憑著竹編藝人的口授手教方式承續流傳至今,從製作鞋匾、烘籃等原始的生產用具為始,後融入藝術元素 ,創作出竹畫、竹書等工藝藝術品。
本次展覽有6件特別的竹編作品,《山水摺疊》、《竹夫人》、《幻境》···這些融入生活美學,展現意象美感的竹藝品,在光與影的交錯中,刻畫出竹絲間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