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論教育時,我們會說些什麼?

2021-02-11 我想知道Ifyoucan

如何看待「張華考進了北大,李萍考進了中等技術學校,他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我第一反應是,張華有光明的未來是因為他是北大的。而李萍也有光明的未來或許是因為他是認真踏實學習的人,當然,他沒有也不足為奇。這是個偶然事件,要看個人修為。

但是我很快反應過來,不得不笑自己的魯莽和狹隘。暫且不論 「光明的未來」應被如何定義,我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式:用學校來定義一個人,人被985/211/一本/二本等分成了三六九等。

「現實≠理想」背後:篩選機制下,大學和我們都為了現實做出功利性的選擇,忽略文化濡養下的生活體驗。

我想,首先給留下的人帶來的是文憑,然後是名,利,好的生活,個人價值的實現……它們很美好但都是建立在無限的行業內卷、階級固化的基礎上,最終會讓社會陷入惡性循環。

一次上專業課,老師說,什麼時候中國人去報班上課學習不是一種打雞血的狀態了,那才是真的好了。我們一群人坐在教室裡都是瘋狂點頭表示贊同。

「現實≠理想」背後:我們可以留下「學習」本身與一些處事之道。

穆罕默德說,「如果你擁有兩塊麵包,就一定要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可現實是,我們一塊麵包都沒有,拿什麼去換水仙花。我們用功讀書,從來都不是為了那個數字,但那個數字總會賦予我們選擇的權利。

為什麼大學總是要學一些紙上談兵的東西?拿來問全部的中國大學,明顯是洗不動了,但可以看到研究性大學和普通的大學等,它們本身的定位不同。前些日子看到以前的高中同學已經在實驗室模擬汽車駕駛了,也看到美院的同學在木工房在車間開始自己的設計,也看到本校的同學在機房靈活地敲著代碼。

但絕對已經不單純是學習知識了。概括的說,應該就是Learn to learn(學習如何學習)

Learn to be(學習如何做人)

Learn to do(學習如何做事)

Learn to together(學習如何相處)

不管在哪一所大學,作為普通人,在清楚自己的想法後,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為人處世才是最重要的。最終這些「紙上談兵」的東西我們都會忘掉,但我們最終還是要在這四年裡學會生活。

「現實≠理想」背後:我們希望理想和現實平衡,最好是「成年人全都要」。

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為了文憑,為了工作,說到底是為了錢。

再說一句套話但也是真話:為了更好的生活。

小時候,理想中的大學是:每天睡到自然起,挑自己喜歡的專業、課題、導師,和同學們交流合作,努力把啥事都做得更好……

你看,我本來挺理想主義的,但現在卻現實的不行。我有時候想,其實大學只是一個把學生變成社會人的培養皿

中國的高等教育,總是有很強的「功利性」。

很多人在其中,往往是為了文憑,為了錢,為了人際交流的圈子,為了家庭,為了生活……於是忽略了文憑金錢地位背後所付出的堅持和熱愛。

我希望等有一天,我們可以輕鬆地坐在教室裡,不再為考證、分數、文憑而苦惱。只是懷著一份真摯的熱愛和堅持,以及對知識的嚮往。那時我們才真的可以說,我們都擁抱了光明的未來。

中國大學是歷經個體成長各個階段中進行考試競爭篩選後的,一種傾向於站在直接應用於社會體系之外的一個承接平臺。由於它是在體系化管理學習的層層競爭下的產物,我們在做出從大學對接社會的選擇中,也傾向於「競爭獲勝後所得的更好資源」的選擇。

這一選擇過程確實是具有目的性也更考慮現實經濟因素的,因而具有「功利性」。但是,不能混淆對資源有效利用的過程與行為目的。在過程中個體對現實或理想的選擇性偏重是自由的,實際也是處理事件有所輕重緩急的成熟反映。

相關焦點

  • 當我們談論愛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中途轉而去了銀泰的新華書店,沒有什麼興趣打量熙熙攘攘的店堂,熟知書籍更新的姿勢,並不是慢騰騰,而是不對版,有幾個人一直在自拍,與書籍的合影,我閃躲出門,惡狠狠瞥一眼灰濛濛的天空,零下幾度,雪又被錯過了。
  • 當我們在談論高考錄取掉包事件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在指摘中,一種很強勁的聲音是,「苟晶並不是學霸,她的成績也就那樣」,並不是他們所希望的,苟晶當年的高考成績非常高,如果沒被頂替,她可以去一個好大學,生活軌跡也會完全不同。很明顯,指摘苟晶的憤怒點在於她不是完美的受害者。試想一下,如果你是苟晶,面對她一樣的處境,你會怎麼做?你會希望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完美受害者嗎?如果你不是完美受害者,你會如何為自己的人生求得公正?
  •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3811》| 當我們談論女性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20-12-21 1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分學員分享會:當我們談論雅思託福時我們談論些什麼?
    在周日的分享會中,小姜同學言簡意賅地總結了自己在備戰雅思期間使用的高效能方法,沒到場的同學再來目睹下學霸風採吧~1.小姜還分享了他在考前一星期「自閉」的故事——每天帶著耳機聽英語,極少說中文,讓耳朵的每根神經對英語產生高度敏感。以至於小姜父母擔憂道這孩子是不是學到自閉了?2) 錯題本,不會的題型整理起來!「丟了咋辦?」「再做一本!
  • 當我們在談論發音練習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關鍵期假說認為,人的年齡越大,第二語言學習的難度就越高,要想獲得母語那樣的語言水平,尤其是在語音方面,幾乎是不可能的[1]。人類的發音器官與身體其他器官的發展一樣,在青春期前皆處於發展的階段,彈性很大,一旦過了青春期,發展就會趨於穩定,彈性也會逐漸減弱。嬰兒在剛出生時,語言肌僅能使喉部發出持續的哭叫,隨著生理機能的成長,它逐漸能夠控制各種複雜的發音。
  • 當我們談論跑步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而作家連嶽是這樣說的:在三十多歲前,他也是個不喜歡早起的人,直到有一次因為喝酒,耽誤了事,導致跟編輯約好的稿子沒能按時交上去,他決定把一天的工作往前挪幾個小時。早起兩個小時,在上午把事做完,這樣就不用擔心下午和晚上來不及做了。連嶽是個有耐心而能堅持的人。他的一句日曆公眾號每天都在七點左右更新,從不間斷。
  • 北塔資本王潛:當我們談論素質教育時,究竟談論的是什麼「素質」?
    如果是公立學校需要走高考體系的學生,這個時候幾乎所有課外活動的重點都開始轉移到補習上,和素質教育關係不大了;如果是國際學校的學生,在這個階段還是會購買一些與素質教育相關的產品,我會把其稱作背景提升或者能力提升項目,包括遊學、營地之類的教育產品,但是總體上還是為下個階段的升學服務;在這個階段,家長和孩子的訴求在某種程度上開始趨同,在購買教育服務時都要考慮這個學習能不能為我的履歷添磚加瓦,
  • 當我們談論「關係」時,我們在談論什麼?|心理諮詢師說
    諮詢師們(尤其是關係學派的諮詢師們)幾乎認為「關係」是一切問題的根源,這「關係」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小題大做了呢?那麼,當我們談論「關係」時,在談些什麼呢?,妻子也表達了當時接到幼兒園老師的電話時的慌亂,也說知道丈夫最近的工作壓力大,本不想讓他煩心家務事,今天也是實在忙不過來了…接下來夫妻二人也共同跟兒子談了談心,安撫了兒子的情緒,並且在兒子睡著後享受了寶貴的二人世界時光…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情境中丈夫與妻子的情緒都是與現實事件相關和有自我控制力的,妻子因為丈夫忘記接孩子而且憤怒,丈夫因為受到妻子指責而回懟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孩子的憂愁五歲的外孫女最近有點憂愁,經常在睡前和媽媽談論死亡:「媽媽,所有人都會死嗎?」「媽媽,人活到一百歲也要死嗎?」「媽媽,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了」「媽媽,人死了,活著的人是不是就會忘掉那個死掉的人了?」甚至在昨天半夜哭著醒來說:「媽媽,我不想死!」
  • 19歲女孩,5次墮胎史:當我們談論未成年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我父母只是罵我,說我是賠錢貨,說我讓他們丟臉,後來我好了,就從家裡跑了出來,和以前的朋友在一起玩,接連跟過好幾個男朋友,不知道什麼叫做保護措施,後來又懷了四次孕。再後來,父母把我弄回來,讓我嫁給隔壁村頭的一個四十歲的單身漢,我嫁過去一年肚子都沒動靜,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我已經懷不了孕了。
  • 當我們談論內容運營時,都在談論些什麼?
    這裡的概念偏向於狹義上的內容運營,比較接近現在我們所說的「新媒體運營」。並且根據實際工作內容跟公司所涉及的業務範圍,具體做的事情可能又會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本文嘗試結合相關理論知識跟一線運營經驗,用接地氣一點的描述來講講內容運營的那些事。
  • 當我們在談論託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這裡我借用了一句美國作家卡佛的成名書籍標題《當我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的句式。我今天談的不是選擇誰來帶娃的問題。我今天談的不是娃多大的時候送託的問題。我今天想談論的是當我們想託娃的時候,我們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 當大家都在談論獨立思考時,我能說些什麼
    獨立思考這個話題從清末一直說到當下,早已經被無數人大說特說,是一些知識分子和媒體人口中的高頻詞彙。可在我看來,依舊沒幾個人把所謂的獨立思考給說明白,更多的是被大家說成了一個越來越空洞的大詞,變相的成為了互相之間指責的萬能詞彙,淪為純粹的一句口號。
  • 《Conducta》當我們談論教育時,應該關注什麼?
    影片中的老師說:「培養一個孩子需要4樣東西:家庭、學校、嚴加管教、疼愛有加,但是一旦走出校門,他們就得面對社會百態。當老師的必須知道,外面有什麼在等待他們。」我們從出生到進入社會,在學校和家庭之中的時間,大概各佔一半。
  • 青銅器大揭秘:當我們談論青銅器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那麼,對於初入門的愛好者來說,除了欣賞那種不可言說的「獰厲神秘」,我們還應知道些什麼呢?大體上,我們可以從器型、紋飾、顏色、製作方法、銘文等幾個方面去了解它們。一、 器型——青銅器的用途和命名大部分青銅器一眼就可以看出他們的用途是什麼,比如鼎是用來煮肉的鍋,鍾是用來敲擊的樂器,尊是用來盛酒的,爵是用來直接喝酒的。還有一些器型不太常見,比如觚[gū]、觶[zhì]、甗[yǎn]等,我們下面會做一些簡單介紹。
  • 當女生談論男生「英俊、可愛、性感」時,她們在說些什麼?
    一次,作者的一個男同事問她當女生用不同的詞彙(英俊、美麗、可愛、性感、漂亮、好看等)來形容男性吸引力時,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作者本認為這不就是男人用來談論女人的那些術語嗎?這些理應是不用解釋的啊。然而進行了一番研究了之後,作者發現關於女性眼中男性吸引力的信息少得可憐,即便有也是以偏概全或漏洞百出。這造成了男性的疑惑,也讓她很不爽,於是她就自己總結了一下。
  • 羅點點:當我們談論死亡時, 我們在談論「尊嚴」
    羅點點說,特別是一些老幹部,總是不惜一切代價去搶救,而一些有錢人,也會耗在ICU病房裡,醫院倒是很樂意,因為他們能賺到更多的錢,「一個病人在ICU住一天,最最基礎的治療費,也得八九千元。」有一天,羅點點在網上看到一份名為「五個願望」的英文文件。它是一份在美國被廣泛使用的表格,人們在健康清醒時對列出的內容進行選擇,自主決定臨終時的所有事務。
  • 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在談論什麼
    什麼是歷史?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樣子,我想這種不同就是歷史吧。這本書裡收錄的每個人的口述實錄,不會消散在時空,若干年後,我相信會成為可以回溯的痕跡。——蘇雨涵(藝術家)《方力鈞》04當我們在談論這本書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 當談論「女騎」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主辦方有主動提醒我們不要酒駕,可以第二天再過來取車。大家也都本著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的原則盡興而歸 試問哪位男騎士的頭盔會有蝴蝶結、毛絨耳朵的裝飾? 我們幾個女騎當中有國企員工、個體經營戶、銷售等等,買一臺幾萬的摩託,一個幾千的頭盔綽綽有餘。即便姐妹裡年紀最小的是在校大學生,也能在課餘時間做兼職,並沒有伸手向父母要錢來滿足自己的愛好
  • 當我們談論保險,我們在談些什麼?
    問年輕人們:有沒有想過自己會得一場重病?你會花多少錢用來治病?年輕人答案有幾種:——沒想過。——20萬?——可能30萬吧。重疾險/重大疾病保險定義:被保險人在等待期以後經認可的醫院確診初次患上一種或多種本合同約定的重大疾病時,保險公司根據合同規定向被保險人一次性支付補償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