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張華考進了北大,李萍考進了中等技術學校,他們都有光明的未來。」?
我第一反應是,張華有光明的未來是因為他是北大的。而李萍也有光明的未來或許是因為他是認真踏實學習的人,當然,他沒有也不足為奇。這是個偶然事件,要看個人修為。
但是我很快反應過來,不得不笑自己的魯莽和狹隘。暫且不論 「光明的未來」應被如何定義,我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式:用學校來定義一個人,人被985/211/一本/二本等分成了三六九等。
「現實≠理想」背後:篩選機制下,大學和我們都為了現實做出功利性的選擇,忽略文化濡養下的生活體驗。
我想,首先給留下的人帶來的是文憑,然後是名,利,好的生活,個人價值的實現……它們很美好但都是建立在無限的行業內卷、階級固化的基礎上,最終會讓社會陷入惡性循環。
一次上專業課,老師說,什麼時候中國人去報班上課學習不是一種打雞血的狀態了,那才是真的好了。我們一群人坐在教室裡都是瘋狂點頭表示贊同。
「現實≠理想」背後:我們可以留下「學習」本身與一些處事之道。
穆罕默德說,「如果你擁有兩塊麵包,就一定要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可現實是,我們一塊麵包都沒有,拿什麼去換水仙花。我們用功讀書,從來都不是為了那個數字,但那個數字總會賦予我們選擇的權利。
為什麼大學總是要學一些紙上談兵的東西?拿來問全部的中國大學,明顯是洗不動了,但可以看到研究性大學和普通的大學等,它們本身的定位不同。前些日子看到以前的高中同學已經在實驗室模擬汽車駕駛了,也看到美院的同學在木工房在車間開始自己的設計,也看到本校的同學在機房靈活地敲著代碼。
但絕對已經不單純是學習知識了。概括的說,應該就是Learn to learn(學習如何學習)
Learn to be(學習如何做人)
Learn to do(學習如何做事)
Learn to together(學習如何相處)
不管在哪一所大學,作為普通人,在清楚自己的想法後,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為人處世才是最重要的。最終這些「紙上談兵」的東西我們都會忘掉,但我們最終還是要在這四年裡學會生活。
「現實≠理想」背後:我們希望理想和現實平衡,最好是「成年人全都要」。
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為了文憑,為了工作,說到底是為了錢。
再說一句套話但也是真話:為了更好的生活。
小時候,理想中的大學是:每天睡到自然起,挑自己喜歡的專業、課題、導師,和同學們交流合作,努力把啥事都做得更好……
你看,我本來挺理想主義的,但現在卻現實的不行。我有時候想,其實大學只是一個把學生變成社會人的培養皿。
中國的高等教育,總是有很強的「功利性」。
很多人在其中,往往是為了文憑,為了錢,為了人際交流的圈子,為了家庭,為了生活……於是忽略了文憑金錢地位背後所付出的堅持和熱愛。
我希望等有一天,我們可以輕鬆地坐在教室裡,不再為考證、分數、文憑而苦惱。只是懷著一份真摯的熱愛和堅持,以及對知識的嚮往。那時我們才真的可以說,我們都擁抱了光明的未來。
中國大學是歷經個體成長各個階段中進行考試競爭篩選後的,一種傾向於站在直接應用於社會體系之外的一個承接平臺。由於它是在體系化管理學習的層層競爭下的產物,我們在做出從大學對接社會的選擇中,也傾向於「競爭獲勝後所得的更好資源」的選擇。
這一選擇過程確實是具有目的性也更考慮現實經濟因素的,因而具有「功利性」。但是,不能混淆對資源有效利用的過程與行為目的。在過程中個體對現實或理想的選擇性偏重是自由的,實際也是處理事件有所輕重緩急的成熟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