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英語學習者來說,「怎樣練發音?」始終是一個令人糾結的問題,不僅因為其見效緩慢,而且還因為其操作繁瑣而無從下手。在這裡我想寫一寫自己對發音練習的一些思考。
雖然這是一篇講怎麼練發音的文章,但我們卻需要從其他學科開始說起。
在二語習得研究中有一個「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這個假說最早來源於生物學,它是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所能起最大作用的階段。關鍵期假說認為,人的年齡越大,第二語言學習的難度就越高,要想獲得母語那樣的語言水平,尤其是在語音方面,幾乎是不可能的[1]。
人類的發音器官與身體其他器官的發展一樣,在青春期前皆處於發展的階段,彈性很大,一旦過了青春期,發展就會趨於穩定,彈性也會逐漸減弱。嬰兒在剛出生時,語言肌僅能使喉部發出持續的哭叫,隨著生理機能的成長,它逐漸能夠控制各種複雜的發音。但一般認為5歲以後,語言肌的這種可塑性開始弱化,而在青春期後已不再具有優勢,研究結果也表明,控制發聲器官的運動神經技能在10-12歲時開始衰弱。
儘管科學界對於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說的正確性目前仍然有很大爭議,但在「發音關鍵期」這一點上,目前已經有足夠多的研究結果作為支撐[2]。對於成人來說,錯過了語音學習的關鍵期後,要想習得不帶口音的外語將會變得極其困難,因為此時他們的發聲器官已經固化了(fossiliazition),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去消除母語帶來的影響,重塑發聲器官[3]。
這似乎是一個令人感到沮喪的結論,因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一旦錯過幼年學習語音的關鍵期,在成年後要想練就不帶口音的外語會變得極其困難。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放棄語音學習。相反,它能使我們對語音練習有一個更加清醒的認識。
實際上,對普通學習者來說,要練就完美的發音並不是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我們需要做的只能是通過練習不斷改善自己的發音,讓發音最大可能變好,讓溝通更加順暢。發音練習就像遊泳和健身,都是肌肉記憶,只要下功夫去練了,肯定會有所改善,但這個過程也會相對漫長。你不可能像考試突擊一樣,一夜之間就能讓發音變好,你需要的是長年累月的練習——這個過程不是一兩周,也不是三五月,而是需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
因此,語音練習的第一點原則是:要有長期的,持續的時間投入,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1.當我們在談論語音練習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如果你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入手練發音的話,倒不如先來看看,有哪些發音問題是中國的英語學習者經常犯的,努力避免這些問題,發音練習也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人認為發音問題就是48個音標的問題,音標學好了,發音問題也就解決了。但事實卻並沒有那麼簡單。其實,發音包括切分音素(segmental aspect)和超切分音素(suprasegmental aspect)兩大方面內容[4]。 切分音素主要指單個的發音(如元音和輔音),超切分音素的範疇則超越了單個音素,主要指詞、句或詞句間的重讀、連讀、弱讀、節奏、語調等方面內容。學習發音不僅要學習音標,即發音的切分音素方面,而且應重視對重讀、連讀、語調等超切分音素方面的學習。對漢語為母語的學習者來說,最常見的發音錯誤有以下幾個:
(1)混淆長元音和短元音
最常見的現象是混淆[i]和[i:],比如 ship[ʃɪp] 和 sheep[ʃiːp]不分,甚至beach 和bitch 不分(這個真要注意),"Are you living here?" 稍不留神可能就被讀成 "Are you leaving here?" 另外,[u]和[u:],[a:]和[ʌ] 也經常被弄錯。
(2)混淆輔音
比如以[s]代替[θ],這是一類比較普遍和嚴重的問題。有些人常常把 think 讀成 sink ,把"thank you" 讀成"sank you",three 讀成[sri:],此外[w]和[v]很容易弄混,比如 river讀成 [ˈrɪw.ə r ]
(3)習慣在輔音後面加元音
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輔音連續出現的時候,習慣在每個輔音後加元音[ə]。例:grow[ɡrəʊ]讀成[ɡərəʊ],must[mʌst]讀成 [mʌstə];"It’s a desk" 讀成[its ə deskə] , 等等。
以上的幾個問題主要是音標的問題,也就是說對音標的掌握不牢固,沒學好。解決的方法也只有一個:重新去回顧音標,打好基本功。考慮到大多數人都是從英式音標開始學起,因此重新學習時也可以採用英式音標。目前網上的音標教學視頻和資料很多,BBC Learning English 頻道曾經推出一個 Pronunciation tips 的視頻教程,裡面系統地對 RP(Received Pronunciation)進行講解,反響很不錯。完整的視頻教程在這裡,一共有80多分鐘,建議有時間可以跟著學一遍。
除了音標問題之外,下面幾個問題也值得注意:
(1)連讀
不少人對連讀沒有概念,在讀英語和講英語時也基本沒有連讀。舉個例子,"her eyes" 美國人可能會讀成 [hə: rais],聽起來像「her rice」。不懂連讀規律不僅會影響到口頭表達,而且會對聽力理解造成幹擾。
(2)重讀和弱讀
主要表現是將單詞的重音讀錯,比如diligent 和 hospital,重音都在第一個音節,如果把重音放在第二個音節,感覺就會非常彆扭。另外像 as, but,and, for 這些不承擔句子主要成分的虛詞,應該被弱讀,但很多人不分重讀和弱讀成分,常常將每句話的每個單詞都重讀,聽起來就會非常生硬呆板。英語屬於重音模式的韻律, 而且音調, 音強, 音長的變化是音節控制的主要表現方式,漢語則不同,所以造成了語流中韻律變換的不同。
舉個例子:Will you sell my car because I've gone to France?
對於這句話,母語為英語的人士讀起來可能是這樣的(加黑的單詞為重讀):
Will you sell my car because I've gone to France?
母語為漢語的學習者讀起來是這樣的:
Will you sell my car because I've gone to France?
每個單詞都重讀之後,失去了語言的韻律變化,聽起來就會很呆板。
(3)單詞發音錯誤
測試一下,下面這幾個單詞怎麼讀?
1.plumber
2.dessert
3.niche
4.suite
5.archive
這幾個單詞的正確發音分別是
1.plumber[ˈplʌm.ə r ]
2.dessert[dɪˈzɜːt]
3.niche[niːʃ]
4.suite[swiːt]
5.archive[ˈɑː.kaɪv]
你都讀對了嗎?
單詞讀錯的問題幾乎每個學習者都會遇到,原因也很簡單:太想當然了。我當時看到plumber這個單詞時下意識地認為應該讀[ˈplʌm.bə r ] ,直到查了詞典之後才知道原來後面的"b"是不發音的。
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多查詞典,不要自以為是,遇到讀音需要注意的單詞多積累起來。
我一直認為「會查詞典」是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絕大多數的英語問題都可以在詞典中找到答案,但實際上懂得用心去查詞典的人還真不多,這真是一個奇怪的現象。
對於單詞的讀音問題,電子詞典其實提供了非常好的解決方案,以朗文英英5詞典為例,詞典上每一個單詞都標註有英式和美式兩種讀音,甚至連每一個例句都有原聲朗讀,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多使用電子詞典查單詞,並模仿正確讀音,這樣才能逐漸避免單詞讀錯的問題。
(4)語調
很多人中學時都被教過「一般疑問句用升調,特殊疑問句和陳述句用降調,選擇疑問句前升後降」,但實際情況可能要複雜很多。比如反義疑問句,很多人習慣最後用升調,其實這種讀法是不正確的,反義疑問句最後用升調還是降調要根據意義而定。
舉個例子,"You know my address, don't you? " 如果說話人以疑問語氣表達「你到底知不知道我的地址?」這一意義時,"don't you?"部分用升調;可是如說話人以反問口氣表達「你難道不知道我的地址嗎?」一意時,"don’t you?"部分就必須用降調。不了解這一區別可能會對交流和理解帶來影響。在英語中,規範的語調可增強信息傳遞的可靠性及言語本身的感染力,有時候,恰當的語調比準確的發音更重要。
要解決上面的問題,就要對英語語流中的音變和韻律特徵節奏和語調等知識有系統的了解,系統地學習一遍語音訓練的書籍會有比較大的幫助。喜歡英音的同學可以去看看《劍橋國際英語語音教程》
如果對美音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著名的 AAT(American Accent Training),按照書上的訓練方法去練習就好。
口譯訓練中的影子跟讀(Shadowing Practice)也是一種提升語音語調的好方法。所謂的Shadowing 就是指訓練者滯後一段時間,像影子一樣跟在原聲後面進行複述。當音頻讀到第三個或第四個單詞時,訓練者開始跟讀第一個單詞,並儘量使用與原聲音頻一樣完全相同的聲調,語速,節奏。在影子跟讀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檢查自己的音調和語氣與標準讀音的區別,並隨時進行糾正。
影子跟讀最重要的原則是:重複,大量地重複。一篇文章可能要練習五十遍以上,直至最大限度接近原聲。
事實上,不僅對於影子跟讀,對於其他發音訓練也一樣,最重要的並不是有多少方法和材料,而是練習的過程。站在岸上是學不會遊泳的,再科學的材料,再完美的方法,如果沒有真正花時間去練習,發音永遠也不會有進步。以行踐言才是最好的方法。
2.不要讓口音成為口語進步的障礙
除非你天賦異稟,不然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練發音練到最後,可能不是標準美音,也不是標準英音,而是國際口音。但只要發音不是太災難,帶有口音真的是個很大的問題嗎?並不是。我的新加坡朋友口音令人大開眼界,但這絲毫影響不了他和歐美外教談笑風生,水平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在溝通當中,語音的作用僅佔很小的一部分,口音所佔的比例就又更小了——誰也不能否認發音越地道越好,但在溝通中,思考能力,邏輯能力,知識儲備,這些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下面這位小哥的例子就生動闡述了這一點:他的發音算不上好,甚至帶有一些口音,但這阻止他拿到全國演講亞軍了嗎?
不要因為帶有口音就不敢開口說英語,要記住,「說什麼」比「怎麼說」重要太多,地道的發音在更多時候起到的作用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在練發音的同時,切切實實提升自己的知識儲備,訓練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這才是提升口語水平和溝通能力最好的方法。
參考文獻:
[1]Oyama S.A sensitive period for the comprehension of speech. Child-adult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 1982
[2]Bongaerts T,van Summeren C,Planken B,Schils E.Age and ultimate attainment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a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1997
[3]Krashen S D.Accounting for child-adult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rate and attainment. Child-adult differ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2003
[4]Flege J E.The production of"new"and"similar"phones in an FL. Evidence for the effect of equivalence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Phonetics . 2007
題圖來源: The King's Speech
音樂: Hotel California,來自Eag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