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放《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教張無忌劍法,讓他把所以記住的東西都忘光。他說「無忌,你還記得多少?」
當時,就覺得這個事情實在太神奇了。小時候,我們拼命地想要記住,尤其到了考試的時候,恨不得能多記住一點呢。為了記住,我們試過各種方法,包括聯想法、故事法等等,以至於最後病急亂投醫,甚至不惜要用到哆啦A夢的暗記麵包——就是那種一按在書上,就能把書複印下來,然後吃進去就能記住的神奇玩意。然而,張三丰卻要求張無忌忘記。而且最重要的是,忘記一點兒不行,得全忘光。
我之所以說張三丰的教法神奇就是在於張三丰教的是忘記。畢竟,有時候我會覺得:記住很容易,忘記卻很難。尤其是當你想要記住的時候,總是容易忘記,而想要忘記的,總是容易記住。反正,我想了下,要我是張無忌,我一定只能說「太師父,無忌做不到!」
當然,或許在張三丰這裡的忘記,很多時候可以被替換成「清空」或者又叫「歸零」。在我長大以後,時常會聽到這樣的教誨,要讓自己的心態歸零。畢竟,歸零之後才能有更大的作為。
然而,其實從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起,我就沒有明白這種「歸零」的說法究竟是什麼意思。就像張三丰的劍,一套劍招下來,按照我的想當然,應該是要看的人記得越多的越好,這樣一來可以顯得記的人聰明、二來大敵當前可以有所寄託。可,張三丰的要求卻偏偏是要張無忌全部都忘光。那一句「無忌,你記得多少招?」 ,讓人至今記憶猶新。
不過,仔細想,同樣是宋代人的朱熹,作為一代儒學宗師,也不喜歡別人記,《熟讀精思》一文中強調「絕不能記,記憶不能久也。」而這個思想的源頭或許又可以追溯到《道德經》中的一段教誨:
「絕聖棄智,民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這段話大致的意思可以就當作字面的意思來看。其本質在於另一句話「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也就是說,在道家的鼻祖老子看來,「只有不把自己看得很重,認為自己很重要,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做到自己想要做到的那種大事。」諸如施教化、作萬物、有生命、居成功等等,即「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段文字中所表達的各種願望。
偶爾回想這種說法是否是正確的。就像佛陀教導人出家;基督號召人舍己,這种放棄自身的做法,或許就能夠等同於「忘記」。而「忘記」對普通人而言,其實也挺容易的。我們時常淹沒在信息的海洋裡,動不動就忘記了曾經的熱點。然而,忘記似乎又很難,很多記憶是無法消除的。
於是,就有了《為了忘卻的記憶》這樣的文章。理由或許是因為,人越是想要得到的,越是容易失去。所以,推而廣之,越是想要記憶的,越是容易忘記。
好了,多年以後,輪到我問身邊的同時,「你還記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