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帶孩子陪他外婆去社區醫院看牙齒,在大廳等待過程中,看到一家人,其中包括兩個老人,一個媽媽和一個小女孩。
本來是老人先坐下,孩子指著老人向媽媽示意想坐老人的椅子,這個媽媽沒說什麼只顧看著手機,老人無奈讓座了。
沒坐多久,就準備離開醫院了,出大門時只見孩子不停地用手打向老人。老人也嘟囔了兩句,然後走遠了。
我只是個旁觀者,不明白他們之間的關係好壞,就孩子這些舉動,完全沒有尊敬老人的意思,而老人也對孩子的行為選擇了默許。
這個場景,能看出孩子在家裡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一旦孩子地位高了,就容易目無尊長,以自我為中心。
老人安慰被寵溺的孩子
對孩子溺愛這個事情,我也經歷過。老人帶孩子的時候,孩子要什麼給什麼,要是不給孩子就哭鬧,老人一般都架不住孩子撒潑打滾,於是就答應了孩子的要求。時間久了,孩子就利用這點讓老人屈服。
還有時候,孩子喜歡玩玩具,玩完又不整理,老人也就跟在孩子後面收拾,從沒有想過讓孩子自己來整理玩具。因為他們會覺得讓孩子自己做,不但慢還整理不好,所以乾脆自己做,可是這樣,孩子的自理能力無法得到鍛鍊。
孩子要看手機就無條件地給,孩子要看電視就無限制地看,沒有原則,最後孩子還不知感恩,覺得我是家裡的寶貝,就應該把我放在第一位。
我也有在公交車上看到,老人給自家孫子讓座,自己不坐給孩子坐,雖然是在表達對孩子的保護和愛,但方式不對。
孩子被溺愛,都是大人在一些小事上處理不當造成的。不僅沒有讓孩子學會應有的技能,反倒讓孩子養成了自大的習慣。
自從自己帶孩子,我要求孩子對我幫他做的事說謝謝,家人在一起吃東西,我要求孩子大的給家裡年齡最大的,小的給自己,分享東西,先從老人開始。
孩子說謝謝
學會幫爸爸媽媽做事,還會經常對孩子說,你是爸爸媽媽的小幫手。
做家務的時候帶著孩子一起做,做飯的時候,孩子有興趣就讓孩子幫忙洗菜。吃飯的時候,孩子會感謝媽媽為他做飯,吃完飯把碗送到廚房。
孩子幫助媽媽做家務
孩子幫媽媽擇菜
孩子對媽媽不客氣的時候,爸爸會告訴孩子不能對媽媽這樣。
這樣孩子慢慢知道,家庭中不是只有孩子最重要,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要跟家人一起為家裡做點事。
老人用不著給孩子讓座,學會如何不溺愛孩子,反倒能讓孩子懂得承擔和感恩。
慢慢育兒記,分享育兒點滴和身邊的育兒故事,希望能對您有所啟發。如果您看了文章後有什麼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