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女星Ella在採訪時,吐露了自己的產後後遺症:生育後經歷了兩年多的尿失禁,平常打個噴嚏、跳躍、跑步都會大量漏尿……
不止產後漏尿,痔瘡、乳房脹痛、腰痛這些產後後遺症也最為常見。從懷孕到分娩,女性的身體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哪怕是生產結束,這些變化也依然存在,為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今天,我們來說說一些比較常見的產後後遺症,以及正確的應對方法~
一、漏尿
盆底肌是一個封閉在盆骨底的肌肉群,它能夠承託著膀胱、尿道、子宮、直腸等器官,讓他們在各自的位置上發揮著各自的作用。
女性在懷孕的過程中,盆底肌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牽扯以及損傷,導致其收縮以及承託功能減弱。產後盆底肌未能恢復好的話,就容易發生「尿失禁」。
應對方法:
1.運動療法:凱格爾練習
①寶媽平躺在床上或是瑜伽墊上,躺下後,背部伸直,雙手放在身體兩側,膝蓋併攏後抬起,然後頭壓低,使脖子不要繃緊,集中注意力於「盆底肌」;
②先收縮盆底肌5秒,然後放鬆盆底肌10秒,反覆交替進行,10次為一組,每天練習3~4組。
Tips:小便中途憋尿,感覺所用力收縮的肌肉位置,即是「盆底肌」。
2.做盆底肌修復
如果寶媽產後漏尿的現象比較頻繁且嚴重,建議到醫院或專業機構進行盆底肌修復治療,讓盆底肌快速恢復正常。
二、痔瘡
懷孕後,女性體內的黃體激素分泌會增多,黃體激素偏高會導致胃腸道平滑肌的張力下降,腸胃蠕動頻率降低,食物在胃裡消耗時間延長,進而出現便秘、痔瘡。
生產後,產婦體內的黃體激素並不能馬上減少,而且子宮等內臟器官會出現下垂,導致盆腔靜脈回流不暢、肛門受壓迫,誘發「痔瘡」。
應對方法:
不管孕期還是產後,產婦都要管住嘴,均衡膳食,保持運動,溫水坐浴。如果產後痔瘡特別嚴重的,建議諮詢醫生,進行局部治療。
三、乳房脹痛、有硬塊
很多哺乳期的寶媽在產後3~7天會出現乳房脹痛、硬結、疼痛的現象,這主要是由於乳管不通暢,導致乳汁淤積而引起的。
應對方法:
1.哺乳姿勢要正確,通過熱敷、冷敷、按摩等方式來緩解疼痛,疏通乳管;
2.若產後乳房脹痛情況較為嚴重,建議寶媽到醫院乳腺科看一下,針對性治療。
四、腱鞘炎
大部分新手媽媽會因為抱孩子的姿勢不正確以至於手指手腕壓力過大,出現疼痛、麻木等典型的「腱鞘炎」症狀,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媽媽手」。
應對方法:
1. 糾正抱娃姿勢,平時可以兩隻手換著抱孩子;
2. 多做增強手腕靈活度的關節性訓練和手指抓握訓練,促進血液循環。
五、腹直肌分離
腹直肌最初是由兩塊肌肉組成的,分為左腹直肌和右腹直肌,在兩塊腹直肌的中間有一條連接兩邊的「拉鏈」——腹白線。
孕期由於肚子逐漸變大,兩側的腹直肌會從腹白線位置向兩側分離。即使在生完孩子後,這種現象仍然存在,導致寶媽肚子看上去松松垮垮的。
應對方法:
1.產後一年之內,腹直肌分離的寬度小於3指之內的,可以通過平板支撐、臀橋等正確的腹部鍛鍊來促進恢復,切勿做仰臥起坐等使腹直肌彎曲的動作。
2.如果腹直肌分離寬度超過3指,產後1~2年仍不能縮小恢復的應該考慮進行手術治療,將分離的腹直肌重新向腹白線靠攏。
六、產後腰痛
很多寶媽在產後都會出現腰酸背痛的情況,這是由於懷孕期間,子宮逐漸變大,腰部承受更多的壓力,使得盆腔血管及神經受到壓迫。
加之產後沒有好好護理,比如餵奶姿勢不當,月子期間久坐不動或過度勞累,腰部受涼等,都是產後「腰痛」的誘因。
應對方法:
1. 哺乳期腰痛其實是正常的,一般情況下不需要特別治療。平時注意腰部護理、糾正錯誤姿勢、藉助按摩器械,就可以得到有效緩解;
2. 如果產後腰疼嚴重,影響到正常生活,建議寶媽最好到醫院做個檢查,及時治療。
生完寶寶後你有哪些後遺症呢?是如何緩解的呢?歡迎在留言區和大家分享,一起成長!
來源:十月名裳旗艦店(symsqj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