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高窟巖壁前,有一座玲瓏精巧的單層亭閣式木塔。此塔原存於距莫高窟約15公裡三危山山巔的廢寺老君堂,1981年,此塔完整無損的遷到了莫高窟。
這座單層亭閣式小塔,塔頂為木構,塔身土坯砌成,外繞柱郎,廊有八柱,柱斷面為小八角,有側腳,柱下有相交後出頭的鐲腳,柱項間連闌額。塔壁八面,西面開方門,門口兩邊浮塑雙龍,門額上畫一小方匾,墨書「慈氏之塔」,所以人們也稱「慈氏塔」(慈氏即彌勒)。
門內為方形窟室,圓穹形頂,繪華蓋藻井,中心為單團龍,下垂帳紋,室內繪文殊、普賢等壁畫。塔壁與簷柱之間,除正面門外,各面均砌小臺,臺壁以飛天紋、鳳紋、龍紋長方形花磚貼砌。四斜面小臺上各塑天王一身,三正面壁上畫天王像。廊簷仿宋代窟簷做法,單簷木構塔在早期並不少見,如盛唐第148窟、盛唐第323窟、晚唐第468窟等等,都存在著造型大同小異的方形單簷木構塔。方形飛子,頂為攢尖形,出六條斜脊,無鋪瓦。塔剎為八角形簡單須彌座上承覆缽,七重相轉上是華蓋寶珠。
這座單層塔很小,每間面闊僅112釐米,通徑269釐米,柱高269釐米,從塔基到塔尖,通高約6米,象這樣的土木混構既象佛塔,又象亭子的小塔,在中國古建築中實為罕例。據考,此塔建於北宋,約在公元980—1035年之間。《魏書·釋老志》云:「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可見北魏時佛塔已普及民間,慈氏塔應該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單層亭閣式小木塔,一座經典的不容忽視的建築藝術傳承實例。
慈氏塔的藝術秀麗丰姿與千年莫高窟相映成景,頗具觀賞和研究價值。其建築藝術的研究價值更高:塔外雕塑天王像的擺放放到八角塔的四個斜面上去的實例國內很少;慈氏塔是國內木塔建造時間最早的實例,與最早的應縣塔相比,在建築年代上卻早了半個世紀;慈氏塔又可視為亭子,以亭子而論,慈氏塔是唯一的宋代遺物,也稱得起是最早的實物體;慈氏塔的華拱頭砍作昂形,比建於北宋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太原晉祠聖母殿,還早一百年左右。(周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