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在中國失去的市場份額,這個日本品牌能搶到嗎?

2021-01-21 新零售商業評論電子版

作者:田巧雲,新零售商業評論高級編輯

「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這個夏天有點「熱」。

先有宜家中國的首個城市店在上海靜安寺開張,後有日本知名生活雜貨連鎖品牌LOFT中國首店落戶上海徐匯美羅城。據了解,這是LOFT在海外,也是中國的第一家直營店。

在日本,LOFT和MUJI(無印良品)、niko and...被視為「雜貨三巨頭」。每年,不少去日本旅行的遊客,都會去這幾個品牌的店鋪逛一逛,以體驗日本當地的雜貨文化。

當LOFT中國首店於7月24日在上海美羅城開張之際,中國的粉絲們也慕名而來,進店、結帳一度需要排隊。

一個多月過去了,當初排隊的盛況現在如何了?

落戶徐家匯這個老牌商業中心的LOFT,與淮海路上的無印良品、niko and...相比,有怎樣的不同?

2.5萬+的SKU能讓LOFT中國首店從網紅變長紅嗎?

攜流量而來的LOFT

LOFT位於美羅城二樓。零售君探店時正逢周二,整個美羅城的人流不多不少,體感相對舒適。

一出電梯,LOFT店鋪獨有的明黃色主色調讓人很容易就能找到店鋪所在。店鋪內外,開業時如織的人流雖然已經不再,但相對而言,美羅城的整體客流對店鋪還是有保證的。

據公開資料顯示,LOFT美羅城店面積在938平米,比對LOFT在日本的店鋪規劃,這個面積差不多相當於標準店。據了解,LOFT大型門店通常在3000~6000㎡、中型門店在1000~3000㎡,標準店則為1000㎡以下。

LOFT美羅城店

由於店內商品大多體積較小,因此,這個不到1000平米的店鋪裡竟然藏了2.5萬件以上的商品。一走進店鋪,讓人有一種琳琅滿目的直觀感受。

美羅城建築本身是圓型結構,因此LOFT的店鋪也不甚規整,雖然受空間限制,但這不並妨礙LOFT在店鋪陳設上花費心思。

整個店鋪空間被分為九大空間(按照英文字母A~I進行區分),囊括了文具、綜合雜物、健康用品、生活雜物四大品類。

正對入口的是當下最流行的盲盒區域,既有日本本土潮牌tokidoki,也有國內知名盲盒品牌泡泡瑪特(POP MART)。

在盲盒的右邊,則是女性最愛的保健、護膚品區域,一些時下日本最流行的瘦臉、矯正等美容儀器等,對年輕的女性消費者很有吸引力。

高高的立柱之上,除了通過大寫的英文字母標註區域以外,還用中文標明該區域的商品品類。令那些迷失在五花八門雜物裡的人們,只需一抬頭便可以快速識別自己正在哪個區,接下來還有哪些區域沒逛過,倒是極為人性化。

除了這些固定區域以外,LOFT還特設了Pop-up Store(快閃店)區域、聯名商品以及全球首發或季節限定商品,而這些無疑都是討好年輕人的設置。在現場,一些限量首發的商品已被搶購一空,只留下空蕩蕩的貨架。

店內的快閃區域

除了吸引年輕人,隨機客流也不少,這些客流以中年、老年女性居多。不過,在看到商品價格之後,她們紛紛選擇用腳投票,並表示:「一個小東西這麼貴啊,算了算了,看看就行。」

與無印良品不同,LOFT採用的是買手制,店內的商品一小部分為日本原裝進口,剩下的則是買手從世界各地搜集而來。這些商品的採購價加上稅費、租金、人工等成本之後,目測價格在短期內很難親民。

以賀卡為例,雖為日本原裝進口,但一張小小的賀卡動轍二三十元的售價,令普通人著實難以下手。

在日本的LOFT裡,文具是絕對的主角,美羅城LOFT裡文具大約也佔了整個店鋪的四分之一。除了手帳、筆以及膠帶外,文具控們還能在這裡淘到日本赫赫有名的文具大賞的獲獎作品。

可以說,這個將有趣的設計、限量的商品和潮流的玩意兒集合在一起的雜糅風格,正是LOFT的品牌調性,也成為它區別於其他雜貨品牌的重要特徵。

LOFT首發的史努比系列

從地標到網紅的轉型

在徐家匯,美羅城曾經是地標性的存在。

本世紀初,買電腦去美羅城曾是當時年輕人的一個時髦選擇。不到十年時間,在網際網路的浪潮之下,隨著京東等線上數碼平臺的快速崛起,人們買電腦再也不用跑到線下了。

美羅城開始轉型。

2010年,美羅城地下一層的五番街正式亮相。在隨後的6年時間內,美羅城將地上的幾層重新改造,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最終形成了以日系文化為主的網紅形象。

此番LOFT落戶美羅城,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的是,在LOFT中國首店正式官宣之前,外界猜測最多的是LOFT將落子成都。

在日本國內,同屬7&I集團的LOFT常常與伊藤洋華堂相伴相生,而伊藤洋華堂進入中國也是從成都開始,這不免給外界一個強烈的信號:LOFT將中國首店開在成都,既可以借鑑前者的成功經驗,將失敗的風險降到最低,也可以相互扶持和引流。

不過細細想來,LOFT入駐徐家匯美羅城的操作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上海「首店經濟」的影響力是公認的,無論是優衣庫、無印良品,還是去年剛剛進入中國的niko and...,都選擇從上海試水中國市場。

頗受女性消費者喜歡的健康類產品

作為老牌的商業地標,美羅城的人氣一直不錯,即便前幾年曾經面臨轉型壓力,但其成功打造的日系文化以及雜物購買氛圍,也非常符合LOFT對於消費群體的定位。

可以看到的是,在同一個樓層,除了LOFT,還有晨光旗下的九木雜物社;在一樓有吉卜力工作室官方授權的橡子共和國,店內發售以吉卜力工作室出品的動畫(譬如《龍貓》《魔女宅急便》《千與千尋》等)角色為主題的周邊商品,負一樓則引入了優衣庫、無印良品以及ZAKUZAKU等各種日式特色品牌等。

此外,美羅城還引入了星巴克、喜茶、氣味圖書館、泡泡瑪特等人氣品牌,可以看出,即便美羅城已從當年的地標建築向網紅轉型,其忠於年輕消費者的本質並沒有隨著轉型而改變,這恐怕也是LOFT選擇美羅城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為生活做加法 or 減法

相比LOFT,日本另外兩個更早進入中國市場的雜貨品牌——無印良品、niko and...則選擇了上海的淮海中路。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國民熱度較高,不僅因為其進入中國市場較早,更在於其極簡而實用的產品設計風格,傳遞的品牌態度。

在淮海路無印良品中國旗艦店裡,放眼望去,除了黑白灰以及原木等單色調以外,幾乎看不到多餘的色彩。商品的陳列也極盡簡約之能事,頂天立地的貨架自上而下排列著整齊的商品,像極了圖書館。

可以和圖書館陳列相媲美的無印良品淮海店

這裡的確也有專門的圖書區域,陳列方式也不走尋常路——讓無印良品各店的年輕員工以自己的讀書感悟為讀者推薦圖書,冷淡風中又傳遞出濃濃的人情味,仿佛一個老友在和你交流讀書心得。

如果說無印良品希望為生活做減法,那麼與無印良品一街之隔的niko and...則像在為生活做加法。

在日本,niko and...不僅經營服裝,還有家具、餐飲以及雜貨等。在淮海路首店的一樓,niko and...也開了一個名為775的咖啡館,因為沿街,即便不想進店,也可以進去喝杯咖啡輕鬆一下。

二樓除了服裝、家居、文具以及雜物以外,還陳列了日本本土設計師與品牌們推出的聯名款限量商品,譬如美國專業背包品牌GREGORY和長場雄的聯名畫布包,以及在日本非常流行的KAKUKAKU紙模等。

到了三樓,不少人會有一種穿越的錯覺,這裡是niko and...特設的西餐廳。這種將雜貨和餐飲充分融合的模式看起來似乎很熟悉,畢竟無印良品早就做過嘗試。不過,或許是因為niko and...進入中國較晚,整個店鋪包括餐飲區域的人氣都差了不少。

位於niko and...一樓的775咖啡館

雜貨文化大流行

在日本,雜貨文化深入骨髓。

所謂雜而不亂,雜貨店裡的各種雜貨並非真的雜亂無章,而是在生活中有著某種聯繫。因為雜貨文化在日本發展得比較早,因此,在日本雜貨界誕生了不少品牌,既有目前已經進入中國的大品牌雜貨店,也有一些小眾的散落在日本本土的小雜貨品牌。

同屬東方的中國人喜歡雜貨也由來已久。80年代遍布大街小巷的菸酒雜貨店,可以算作是那個年代中國雜貨文化的縮影。

現在,在中國下線城市甚至一些農村,還存在大量的雜貨店。在大城市,因為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影響,雜貨店幾乎被各種類型的標準連鎖店鋪所取代。

近幾年,中國生活雜貨的代表品牌名創優品開始崛起,雖然至今也撕不掉「碰瓷」的標籤,但必須承認,名創優品正是抓住雜貨文化流行的大趨勢,找準目標群體對性價比的追求,走出了一條「極致性價比」的路。

近兩年,國民文具品牌晨光也開出晨光生活館和九木雜物社,探索雜貨文化的可行性,而後者已然成為國內雜貨的一個特色品牌。

與名創優品不同,依託晨光旗下種類繁多的文具,九木雜物社還與一些品牌聯合推出限量款,甚至盲盒筆等,走的是一條精品雜貨路線。

連孩子都愛的雜貨

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雜貨文化之所以盛行,不僅有價格的因素,更包含了一種「淘寶」的未知之樂。

正如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營銷系教授陳潔曾經評價盲盒的流行在於其「不確定中的確定性」,雜貨也同樣具備這樣的特徵。

打個比方,你確定地知道無印良品的產品風格,但每次進到店裡,快速上新的產品總能讓你在茫茫的雜貨當中,收穫到一種不確定的驚喜感,而這種驚喜感會成為你下次再逛無印良品的理由。

因此,對雜貨品牌而言,上新能力影響生存能力。

不過,相比盲盒價格的確定性,不少雜貨品牌的定價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譬如零售君在逛LOFT時,隨便買了幾個心儀小物,1000多軟妹幣就沒了。所以友情提醒的是,沒事千萬不要隨便逛雜物店,真的要逛,請一定在買單前好好看看價籤。

對LOFT而言,中國首店能否成功,品牌調性、營銷造勢、選址選品固然重要,從無印良品入華後十多次對「價格重新審視」的經驗來看,美貌的商品價格也很重要,畢竟零售行業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叫「復購率」。

* 題圖為《解憂雜貨店》電影海報

相關焦點

  • 無印良品正在失去中國市場?定價高出日本一倍,多次出現降價舉動
    這一品牌就是無印良品,成立之初的理念是回歸本質。正是因為這一理念的誕生,無印良品發展的十分迅速,沒過多久就在日本佔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無印良品又將目光放向全球,為的就是更好的將品牌發展壯大。早在2005年的時候,無印良品進入到中國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在在國內已經屬於十分知名的大眾品牌了。
  • 無印良品在中國賣不動了,日本成功無印良品在中國做錯了什麼?
    秋天可以說是一個收穫的季節的,但是就是在這個金秋時節,著名國際零售企業無印良品卻挺鬧心的,10月10日,印良品最新發布的二季度業績顯示,其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可比銷售首次下滑。也許現在最鬱悶的估計就是無印良品了,其實縱觀無印良品進入中國這麼長時間以來,無印良品降價多次,但是為什麼中國人就不買帳呢?
  • 無印良品敗在品牌
    先看公司名,其實無印良品在日本的上市公司主體名稱並不叫MUJI,而是叫做【良品計畫】,【良品】就是好東西,【計畫】在日語裡就是設計,規劃的意思。對日企熟悉的人肯定知道,這其實很像了日本企業中的新品規劃事業部的叫法。其實沒錯,無印良品的前身就是日本的大型綜合商超【西友】的渠道品牌部門。為什麼西友要做渠道品牌這個事兒?
  • 無印良品賣菜了?如何拯救無印良品現況
    無印良品生鮮市場設計仍舊是和品牌相同的簡約風,無印良品生鮮市場除了售賣生鮮農副產品外,也提供食材加工和用餐服務。特別的是消費者不僅僅能在生鮮市場購買食材,還可以參與製作食物。 無印良品是一家專門生產家用產品,以設計為導向的日本公司,自開創以來就主打簡約的生活理念,在全世界掀起一陣「無印」的潮流。
  • 「日本無印良品」敗給了「中國無印良品」,原來它們不是一家人!
    「中國無印良品」把「日本無印良品」給告了,而且還贏了!日本店被令摘掉商標並向中國原告賠款。這這這...什麼情況,它們不是一家的嗎?   日前,法院裁定2005年在上海成立的日本無印良品公司所使用的「無印良品」商標侵害了北京棉田紡織品商標權,日本無印良品需賠償其62萬元人民幣。
  • 「日本無印良品」敗給了「中國無印良品」,原來它們不是一家人!!
    前幾天刷微博,看到了「無印良品敗訴」的熱搜,想說,這無印良品又攤上事了?「中國無印良品」把「日本無印良品」給告了,而且還贏了!日本店被令摘掉商標並向中國原告賠款。這這這...什麼情況,它們不是一家的嗎?日前,法院裁定2005年在上海成立的日本無印良品公司所使用的「無印良品」商標侵害了北京棉田紡織品商標權,日本無印良品需賠償其62萬元人民幣。
  • 日本「無印良品」VS中國「無印良品」,究竟誰在「偷梁換柱」?
    (本文6407字,閱讀約需13分鐘)▲ 上圖:日本無印良品門店 ▼ 下圖:北京無印良品門店自1980年12月誕生以來,無印良品從主推食品、生活百貨的私人品牌到全球零售業的標杆企業,從日本到全球,一路高歌猛進,贏得了全世界消費者的認可。
  • 日本零售巨頭無印良品的「中國式」退潮
    作為一個日本雜貨品牌,創始於日本的無印良品(MUJI)其名字本意是「沒有商標與優質」。而沒有品牌的無印良品本身就是品牌,自20世紀80年代成立至今30多年間,從日本到全球,負載日本小眾文化的無印良品實現了全球化擴張:開出了700家門店,上架了7000多種產品,成為了全球零售業界的標杆。
  • 優衣庫、無印良品日本快時尚品牌在中國過得怎麼樣?
    在十大品牌2015年上半年新開的95家門店中,優衣庫就佔了31家,在華店鋪覆蓋全國79個城市。另外,在2015雙11,優衣庫以6億的銷售額拿下了服裝類目的冠軍,成了當之無愧的「榜霸」。線上線下全面開花,優衣庫在日本快時尚品牌中獨領風騷。   無印良品   2005年7月,其上海專賣店正式開業。2015年3-5月的營業收入同比大漲90%。
  • 真假「無印良品」難辨,為何日本無印良品這次慘敗?
    一般來說,品牌商打假打的都是「高仿貨」,一打一個準,一打一個贏。可這次無印良品打的是持有其同名品牌「北京無印良品」。也就是說日本的無印良品把中國的無印良品告了。相信很多小主開始懵逼了,乘法君其實也懵逼,因為之前壓根不知道竟然有兩個「無印良品」。
  • 無印良品的中國實驗
    「中國對無印良品來說,是最重要的市場。」無印良品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山本直幸對鈦媒體說到。在山本直幸的直接領導下,從他任職的2011年開始,無印良品在中國開啟了高速擴張的模式。2015年12月,MUJI 在中國上海開出第一家世界級旗艦店。可以說,以中國為主的東亞市場不僅是無印良品僅次於日本本土以外的最大市場,也正在成為無印良品新的增長引擎。
  • 無印良品在中國的潰敗:品牌管理失策 定價過高
    連續降價十一次,都沒能讓消費者回心轉意。單品最大幅的價格下調甚至達到40%,這嚴重削弱了無印良品作為潮流的、獨特的生活方式的象徵,也失去了同一圈層內社交時作為話題切口的可能性。  這對一個社交型品牌來說很可怕。  像美的、格力這種產品型品牌,屬於功能型產品品牌,品牌信息主打質量牌。
  • 除了無印良品,這些日本家居品牌也很出眾!
    談到日本的家居品牌,估計很多人在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無印良品。畢竟,品牌所倡導和代表的自然、質樸又充滿禪意的生活方式和美學,早已經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它也是深受國人喜愛並相對較早在中國市場打開局面的日本品牌。但其實,日本還有很多家居品牌,無論是設計,還是質量都堪比無印良品,而且跟無印良品相比起來,也「熱情」許多。
  • 無印良品要涼涼?日本平價品牌到中國卻定位輕奢品,消費者不答應
    自2005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日本知名家居連鎖品牌無印良品,憑藉門店精緻的家居布局,很快令中國消費者感受到了別樣的零售體驗。同時,由於當時國內的家居品牌寥寥無幾,市場競爭較少,無印良品得以迅速發展。
  • 家紡品牌大樸:能否成為中國式無印良品?
    家紡品牌大樸:能否成為中國式無印良品?或許很多人不熟悉這個品牌,不過它的創始人王治全卻曾經在電商界呼風喚雨,創立庫巴購物網。開始經營家紡品牌大樸之後,王治全似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也伴隨著種種爭議。大樸與無印良品一樣堅持極簡風格,摒棄浮華,與大多數追求流行時尚的同行背道而馳,因此在業界頗受冷落。甚至有人質疑大樸產品既不討好高端市場,又不迎合低端市場,定位十分尷尬。
  • 無印良品在日本其實是雜貨鋪 在中國成了精品店
    無印良品(下稱無印)的粉絲們有福了,那些想向無印學習的公司也注意了——無印新的海外規劃是:「在海外建的店鋪將比日本多3倍。」今年3月底,日本株式會社良品計畫(MUJI)第三任社長松井忠三(現任會長)在2015中國服裝論壇上說。目前,無印在日本國內的店鋪數量超過了400家,在海外市場的店鋪約為300家。
  • 無印良品破產?是時候選擇新的品牌購買了!
    2020年7月10日,無印良品(MUJI)母公司,日本零售行業巨頭,『良品公司』美國子公司宣布申請破產。曾幾何時,無印良品這個title以一己之力開創了簡約,舒適的購物理念,給顧客提供放鬆,簡潔的購物體驗,一時間風頭無兩,在國內快消品市場上佔據了半壁江山,是當年中產與文青的最愛,但是就這樣一個方方面面都很過關的品牌,如何就走向了破產的境遇?
  • 你以為是買的日本的無印良品,有可能是國產的無印良品
    最近看到一則無印良品的新聞,說的是日本無印良品在商標上敗訴給北京無印良品——棉田紡織品有限公司,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還沒有反應過來。提到「無印良品」,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那個充滿文藝氣息的「日本雜貨鋪」,從未知道我國還有一個叫做無印良品的店鋪。上為日本無印良品,下為國產無印良品也就是這個不被大眾熟知的國產無印良品,以侵犯註冊商標專用權為由,把日本無印良品告上了法庭,最終還勝訴了。
  • 日本「無印良品」輸給了北京「無印良品」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真的把「無印良品」的商標丟了——至少,以後在賣床單、毛巾等產品時是這樣。目前日本無印良品已在天貓「無印良品MUJI官方旗艦店」掛出聲明,部分產品的名稱也從「無印良品MUJI」更改為「MUJI」。
  • 無印良品是時候「下行」了
    曾幾何時,這個日本品牌一度在日本本土甚至中國開創了一個自己的時代,並成為了中國中產階級與文藝青年們的心頭好。但或許是因為品牌理念的走偏,或許是未放下海外品牌的倨傲,又或許是錯估了競爭對手的成長速度,無印良品的王朝在中國迅速建立,又迅速崩塌,被「後來者」網易嚴選、小米有品、名創優品等包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