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只能聽表揚,聽不了一點批評,抗壓能力較差……
大部分家長一碰到他們,就直接「玩完」。
一位5歲女孩家長留言:
寶貝有一次在家中玩水,一不小心將家中搞得滿地都是,我就藉此機會「教育」了她兩句,重話還沒說,孩子就哭了,我就趕緊開始哄……
還有一次,寶貝不願意和小朋友們分享玩具,我就說了一句:「寶貝你這麼做是不對的,因為……」然後她就炸了,抱著玩具就跑,一邊跑一邊哭,我就開始哄……
前兩天,我陪她在家裡做手工,她突然就不願意做了,我說:「寶貝,你要有耐心一點……」她直接把做手工的東西扔到地上,衝我大喊大叫,說我吼她,不喜歡她了,我就開始哄……
寶貝這種情況不止三次,而是只要自己被她人「教育」,她就會爆發。我是因為她最近表現太過於嚴重,才來找小鹿請教。通過與小鹿交談得知,她之所以有上述表現,除了我沒有及時作出正確引導有關外,最主要的竟然是我並不太熟悉的本體感覺統合失調。
那麼為什麼小鹿在回答上述問題會說孩子們的這種表現是因為感覺統合失調呢?小鹿為你解答,一起來【看一看】
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號無法在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最終影響身心健康。「兒童感覺統合失調」意味著兒童的大腦對身體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組合的能力,這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推遲人的社會化進程。
上述例子中孩子的這種表現屬於感覺統合失調中的「本體感覺統合失調」,其中本體感是對自己身體的感覺,它能夠告訴我們關於位置、力量、方向和身體各部位的動作,以及有助於感統觸覺與前庭覺的一種訊息。以媽媽「教育」孩子為例,媽媽與孩子溝通時,孩子會根據媽媽的話語,進行判斷,然後調整自己的狀態,這個過程就是本體感在發揮著作用。
「本體感」要想發展得較為成熟,大腦和身體神經體系之間的信息傳送就必須準確且暢通無阻,這是做出正確行為反應的前提。而「本體感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大腦對信息的傳送經常混亂不堪,所以不能對信息做出很好的歸納整合。這一現象在傳遞高度信息和速度信息時十分明顯,以至於大腦對外界環境的理解嚴重失常。
那麼就會出現下列情況:
1、孩子需要去撿地上的筆,可是當他去撿時,他卻走錯了方向。
2、孩子寫字時,想要寫「b」,卻下筆寫成了「p」。
3、媽媽為孩子指正錯誤時,孩子聽不懂、無法理解,以自己為中心,然後大吵大鬧。
同時,本體感不足的孩子還會表現為手腳笨拙、動作緩慢拖拉、消極、沒有上進心、缺乏自信心、脾氣暴躁、粗心大意、語言發育遲緩,發音不清,大舌頭、口吃……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可刪)
孩子為何會感覺統合失調呢?
其實當下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感覺統合失調,導致他們「感統失調」的原因也有很多種,接下來小鹿為你解答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當下我們最需要關注的。
現在孩子的活動空間、活動量比過去減少,相應的也限制了孩子部分能力,而且他們的成長空間相對狹窄,從小到大各種感覺刺激機會大幅度減少。學齡期的孩子大多每天重複著起床、洗漱、吃飯、上學、放學、做作業、就寢,幾乎每天都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孩子所接受的感覺刺激不外乎是爸爸媽媽的督促、老師的講授、課間短暫的活動,連自習時同學間的互相幫助都很少。
孩子得不到充分鍛鍊,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在家庭及學校不良教育方式下,更易使孩子感覺統合失調,例如家庭不和,常難團圓,孩子感到孤獨,父母冷漠或溺愛,過度保護或限制,期望值過高,強加給孩子學習任務或放縱小兒偏科;老師歧視、不信任等負面行為和社會不正之風等都可是孩子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當下,家長需要注意孩子動作協調性的訓練,以增強孩子的學習能力。除了日常生活中增加讓孩子外出運動的機會,還要讓孩子參與感覺統合訓練,感統失調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行為,甚至對孩子今後的學業、社會交往也會造成很大影響,大家要重視起來呀。
在跨世紀幼兒園感覺統合訓練課程中,為了訓練孩子的本體感,老師們會藉助感覺統合器械帶領孩子進行訓練。
通過一組照片來欣賞下:
跨世紀蒙特梭利教育,為孩子的一生幸福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