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預防:最常見的癌症篩查速覽!

2021-01-10 健康界

        受益於癌症預防的推廣、癌症篩查的普及和癌症治療的進步,據統計,美國在2003年到2012年,癌症的死亡率每年遞減1.5%。本期將重點和大家速覽一下常見癌症的篩查起始年齡。醫療工作最難的一步,是把病人請到診所來。相信大家只要在這個年齡之前去找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必會將後續的諮詢和推薦工作做好的。

乳腺癌篩查:

1、 醫生需要和病人討論關於乳腺癌篩查的利弊:40-50歲

2、 乳腺癌篩查年齡:50歲到74歲

3、 如果直系親屬有基因突變:30歲之前

結腸癌篩查

1、 常規篩查年齡:50歲

2、 直系親屬60歲之前結腸癌:40歲或者直系親屬患癌年齡減10歲(兩者取小的)

3、 直系親屬60歲之後結腸癌:40歲

前列腺癌篩查

醫生需要和病人討論前列腺篩查利弊的年齡:55歲

宮頸癌篩查

篩查開始年齡:21歲

肺癌篩查

吸菸者或者有吸菸病史的人篩查年齡:55歲

        由於各種癌症篩查的推薦指南之間有些許差別,所以家庭醫生會根據每位患者的實際情況推薦篩查的年齡和篩查方法。總的來說,40歲是個坎,40歲之後就需要開始考慮癌症篩查的問題了。癌症的篩查不是終身的,對於65歲以上的人群,可以開始和自己的家庭醫生諮詢,幾歲之後就不需要癌症篩查了。

        本期科普,只希望大家記住一個數值:40

Take Home Message

總結 40歲了嗎?

癌症篩查你了解了嗎?

參考資料:

Johns Hopkins Modules

相關焦點

  • 20種常見癌症預防和篩查寶典
    4月15日,在第26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啟動的第一天,上海市抗癌協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了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後文簡稱《推薦》),以倡導惡性腫瘤的預防和腫瘤治療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理念。
  • 2020版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推薦:涉及20種癌症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提出了癌症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策略以來,癌症的篩查和早診早治,已被公認為癌症防控最有效的途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癌症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球每年新增患癌病例將增至1900萬,到2030年將增至2200萬,到2035年將增至2400萬。
  • 警惕18種癌症早期信號!附:常見癌症篩查建議
    14種常見的癌約佔癌症的80%在我國肺癌、胃癌、肝癌以及結直腸癌佔據癌症發病率的一半以上但是癌症這麼多它可能發展為真正的癌世衛組織提醒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預防腫瘤治療要遵循「三早」理念大便形態、顏色以及排便規律的變化,是結直腸癌最直接的早期表現。不過,便血是臨床上較複雜的一種症狀,痔瘡、上消化道出血等也可能導致,但性狀、顏色不同,若只發現便中帶血不必過於恐慌,聽從醫生指導即可。健康提醒:可選擇採集大便進行腸癌早期篩查。
  • 美年大健康:預防大於治療,常見癌症篩查方法大全
    而且隨著癌症年輕化的趨勢加劇,有些癌症患者在有明顯症狀後才去醫院,確診時多數患者已是中晚期,從而失去了根治性手術治療的機會。引發癌症產生的原因,與環境汙染、生活作息不規律以及生活壓力有很大的關係。在生活中,除了要養成健康生活的意識,也要定期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時刻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情況,做到勞逸結合,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 癌症預防有妙招 早做篩查是關鍵 寫在第26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到...
    癌症是嚴重威脅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預防篩查和早診早治是全世界普遍認同的降低癌症發病率、死亡率的有效手段。2.我國最常見的癌症有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食管癌、子宮頸癌、甲狀腺癌等。近年來,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肝癌、胃癌、食管癌等發病率也居高不下。3.大部分癌症是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人體基因損傷和改變的結果,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複雜漸進的過程,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通常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
  • 重慶居民12種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指南發布
    哪些人是癌症高危人群?如何篩查?4月14日,市癌症中心、市腫瘤防治辦公室和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發布了《重慶市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和預防指南(2020版)》(以下簡稱《指南》),針對肺、肝、胃、大腸、食管、乳腺、宮頸、子宮、卵巢、前列腺、甲狀腺以及淋巴系統12種常見惡性腫瘤,明確了高危人群範圍,並給出篩查建議和預防措施。
  • 哪一種常見癌症,可能最先從地球上消失?
    文 | 菠蘿 (一) 問題:假如每個人都做好預防工作,哪一種常見癌症可能最先從地球上消失? 我的答案是,宮頸癌。
  • 最全腫瘤科普:腫瘤預防、早診篩查、治療 一文全包括
    本文將近15000字,可謂是史上最全腫瘤科普,關於腫瘤防治的基本知識都在裡面:什麼是癌症,癌症預防,癌症篩查和早診,癌症早期徵兆,腫瘤標誌物,基本診治原則。著名節目主持人   李詠去世的消息刷爆網絡,大家都表示震驚,不敢相信。確實,一直以來,李詠都是陽光正面的形象。
  • 宮頸癌預防不能靠疫苗?須每年定期篩查
    而 宮頸癌,作為一種潛伏期長、發病存活率低的癌症,一直威脅著女性的生命安全。近年來,宮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而發病年齡逐年下降,使其躍居我國第二大女性癌症。根據2009年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宮頸癌新發病例有13萬人,年齡在35歲以下的宮頸癌患者佔1/3,城市女性發病年齡比農村發病要早。   體檢異常沒再檢查  「好後悔!
  • 癌症是拖出來的?4種小病,不能一味硬抗,拖久了後果或會很嚴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癌症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很多癌症跟一些常見的小病有一定的聯繫,若不重視小病,拖久了可能就會增加癌變風險,4種小病,不能一味硬扛,拖久了後果或會跟嚴重,要重視,下面就向大家介紹一下。
  • 2020年直結腸癌成為全球第三大最常見癌症
    近日,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顯示,世界範圍內,直結腸癌成為僅次於肺癌的第三大常見癌症。從性別看,有超過16萬的中國男性和超過12萬的中國女性因結直腸癌死亡,分別佔中國男性和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9.1%和10.2%,居中國男性癌症死亡人數的第5位、中國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第2位。
  • 檢測腫瘤標誌物≠篩查癌症
    糖原蛋白125(CA125)與卵巢癌相關,同時也和其他多種癌症有關,但最主要還是卵巢癌。有科學家在研究同時查CA125與經陰道B超,來篩查早期卵巢癌患者,不過目前證據是不足的。因為除了卵巢癌,其他很多情況也可能導致CA125升高,比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的良性腫瘤、月經期以及懷孕。
  • 中國宮頸癌快速篩查技術獲世界認可 如何預防宮頸癌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的一種癌症,死亡率也很高,因此,人們一直在預防宮頸癌上尋找方法,為了預防宮頸癌,推出了各種預防宮頸癌的疫苗,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打疫苗的人還是很少,因此,篩查對預防宮頸癌或者早起發現宮頸癌都非常有意義。
  • 未來20年全球癌症例數將增60%!這張篩查表請收好
    根據《2020全球癌症報告》,全球最常見癌症依次為: 肺癌 乳腺癌 結直腸癌 前列腺癌 胃癌 宮頸癌 而與全球癌症譜不同的是,根據2015年中國惡性腫瘤報告
  • ...確診人數最多的癌症|乳腺癌|淋巴結|肺癌|癌症|確診|篩查|乳房|...
    數據顯示:❖ 2020年全球1930萬人新確診癌症,近1000萬人死亡;❖ 每5人中就有1人將在其一生中患癌症;❖ 每8名男性、每11名女性中就有1人將因癌症而死亡;❖ 癌症診斷後5年生存人數約為5060萬;❖ 乳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 預計到2040年,全球將有2840萬人被確診癌症。
  • 癌症究竟會不會傳染?哪幾種癌症可能會人傳人?如何預防?
    由於大家對癌症的這種害怕心理,甚至會認為癌症會遺傳,可能也聽說過一個家庭中有多人患癌的案例,如果身邊有癌症患者,可能還會刻意遠離,擔心自己會被傳染。癌症到底會不會傳染?如果會,那麼哪幾種癌症最容易傳染,可能會人傳人?下面跟大家介紹一下,早點了解早預防。明確告訴大家,癌症不傳染。
  • 癌症預防的實用小知識
    那今天就簡單說一下現在剛好在學的課題:癌症。這個詞,大家都不願意聽到,因為在這個詞面前我們是多麼的無助。但其實我們並非完全無能為力,特別在健康的時候,其實有很多我們可以做的來預防。今天分幾個部分簡單講講1.  癌症基本認知對於癌症的醫學知識近年來真的是突飛猛進,最主要的是兩方面1.基因,2.免疫。癌症形成的步驟和相關的分子有千千萬萬,非常複雜。
  • 李景濤副主任談癌症的早期篩查:癌症並不可怕,關鍵是早查早治
    其中十大最常見癌症佔新確診病例的60%以上,並造成70%以上的癌症死亡病例。在被診斷為癌症的5年內仍然存活的人數約為5060萬人。 一、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極其重要 癌症的形成猶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 不瞞你說:最難治癒的癌症中,這5種「榜上有名」
    胰腺癌發病與糖尿病、膽結石、胰腺炎三種疾病有密切關係,有這幾類疾病的人群最好從40歲開始定期篩查胰腺癌,此外有胰腺癌家族史或嚴重肥胖、高脂血症患者或長期吸菸喝酒的人群也應當注重胰腺癌篩查和預防。
  • 癌症如何早發現?預防癌症有妙招!
    近年來,患癌的概率不斷提升,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預防癌症,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下面我們來普及一些防癌抗癌的知識。洋薊: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劑含量較高,經常食用洋薊能夠有效預防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二、哪些症狀可能是癌症先兆 癌症很難早期被發現,『一發現就是晚期』的案例在我們身邊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