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蔚華:銀行或成21世紀「恐龍」

2020-12-22 市場部網

【導讀】如果不創新,就不會有「恐龍」了馬蔚華口中的「恐龍」就是當今的金融大鱷銀行們。隨著貸款利率下限放開,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中國銀行業會不會面臨美國、臺灣等地曾經歷過的銀行成批倒閉、虧損的局面?在經濟轉型期的背景下,銀行業該如何緊跟市場需求變化,對自身業務進行改革和創新?

 

 

執掌招商銀行14年,把一家地區性銀行打造成僅次於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馬蔚華7月22日分別在復旦大學發展學國際論壇和交通大學安泰學員名家論壇上,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銀行還有巨大的創新和發展空間,但是跟不上就會被淘汰。

 

金融創新隨大環境轉型而變

 

金融創新往往隨著大的環境變化而產生。今天中國銀行業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巨大變化,這個變化從哪說起?大家前兩個月感受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事件,這個事件叫做流動性緊張,據說央行為了考驗一下商業銀行,讓我們體驗一下市場的波動。在這種情況下,什麼叫危機?危機就是一種心理上的不信任,有一個博弈論的理論叫做個體的理性必然導致集體的非理性。在市場緊張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錢拆出去難以拆回來,誰都不拆,當年雷曼倒閉,金融危機就是這麼發生的。這場考驗大家也看到了,央行第二天表態,市場趨於平穩。值得重視,更值得深刻研究的是,在流動性緊張的背後是什麼樣一個大的背景,同樣的事,在另外的情景內,它不一定能發生,同樣的這個事在今天這個情景下,它就會觸發這些事,這個背景就是我們的轉型大的背景。

 

第一個轉型,全世界國際金融危機到今天,首先是美國復甦了,如果退出定量寬鬆的話,就意味著資本市場要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無論是資產的重組,還是價格的重新界定,還是匯率的逆轉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第二我們中國經濟的轉型,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高歌猛進,年均增長几乎將近10%,但是人口紅利、人口勞動力價格低、出口市場……這些優勢在歷史長河裡面肯定是轉瞬即逝,今天的勞動力價格肯定是印度、斯裡蘭卡、緬甸比我們更低。我們的GDP現在是7%,其實也不算低,問題不在於多高的速度,而在於GDP的內涵是什麼,我們是水泥比較多,挖開填上的比較多,所以現在的關鍵不是追求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的GDP,而要追求有內涵、有質量、有競爭力的GDP,這就是我們國務院提出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這個太重要了。

 

信用卡的啟示:不能用今天思維做判斷

 

當初我們做信用卡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在中國做這件事肯定不賺錢,為什麼,西方的信用卡靠透支賺錢,中國人很聰明不會透支。另外中國人也不會消費,大部分錢都存在銀行,那個時候包括國際上的大諮詢公司,它都認為做人民幣信用卡是賠本買賣,但我們當時想,不能用今天的思維方式來判斷做這件事行還是不行,所以我們做了一個8年的規劃,目標是8年後盈利。但現實中的變化比預想得要快,4年就盈利了,而且盈利裡邊,居然有40%是利息收入,使我欣喜萬分,中國人也會消費和透支了。誰透支呢?再一分析,一部分是年輕人,一部分是有錢人,這跟西方一樣。

 

後來我看了一本書,弗裡德曼寫的《世界是平的》,他說十臺推土機推平了世界,紐約發生的事我們當天就知道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觀念,特別是大城市年輕人還能不變嗎?所以信用卡就這樣誕生了,信用卡的盈利模式也開始了,到今天信用卡已經成為眾多年輕人、有錢人,還有高端客戶他們最喜愛的工具,但是今天的信用卡已經好幾億張了。如果你根據當時的判斷來判斷今天,可能永遠不會有信用卡,也不會永遠有私人銀行財富管理、網上銀行和將來的移動銀行,我們去年提出來要消滅信用卡,消滅信用卡是消滅卡的形式,有了行動支付,手機終端完全可以把信用卡和它合二為一,今年我們推出兩個近場支付的產品,一個是放在手機裡,一個是放在SIM卡裡。

 

再往前發展,信用卡完全可以消滅,完全可以用手機代替信用卡的功能,因為行動支付是突飛猛進,行動支付,無論是客戶還是量,都是以我們難以想像的速度發展。

 

銀行業面臨利率市場化的巨大挑戰

 

中國過去30多年,商業銀行也是高歌猛進,到今天銀行業遇到從來沒有過的巨大挑戰:第一是外部環境,經濟決定銀行、金融。第二是約束條件,銀行是高風險的行業,無論是內部的治理結構還是外部的監管還是社會,對銀行有很多約束。第三是市場需求,服務對象的變化。這三條現在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過去銀行是一統天下,現在地位在不斷降低,直接融資興起了,間接融資在不斷地邊緣化。十年前社會融資總量裡面銀行貸款95%,去年年底降到60%以下,相當於美國80年代的水平,在美國從80年代60%已經降到現在不到30%,所以銀行業「脫媒」還會繼續進行。在銀行體系外有一個越來越發達的金融市場,包括股票、債券、信託、理財、PE、VC、民間借貸,這些市場的產品更接近於市場的利率,所以很多的錢就從銀行體系外流到金融市場,這就是(脫媒)的發生,在美國也是這樣開始的,所以從前年開始,前年當年銀行的存款增長的幅度比前十年的平均數少了將近10%,所以這兩年繼續這種情況。銀行存款少了貸款肯定也少,所以(脫媒)是從負債和資產兩個方面挑戰銀行。

 

現在我們的利率還是雙軌制,前幾天放開了貸款利率,但是存款利率還在管制。中國過去銀行之所以能夠高盈利,有三點,一是需求很旺;第二利率受到保護。現在都變化了,所以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的挑戰可能會更大。美國在1985年-1986年期間完成的利率完全市場化,但是從86年到90年每年都有200家左右的小銀行倒閉。臺灣當年在利率市場化時曾經出現過整個銀行業的虧損。所以中央很謹慎,利率貸款放開也是按照利率市場化的路線圖進行的,先外幣後本幣,循序漸進。

 

除此以外,還有技術性的(脫媒),就是支付領域銀行兩大功能,一個是融資中介,一個是支付平臺。過去銀行一統天下,但這兩年第三方支付,特別是阿里巴巴百分之百的增長。這種挑戰對於銀行是必然的,是一種社會進步,但對於銀行的是以前沒有的挑戰,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信貸的業務已不到50%。

 

小微企業案例:銀行與創新型企業一起成長

 

過去大家都不太愛給小微企業貸款,認為小微企業風險太大。但現在有了資本約束以後,銀行的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對於大企業貸款,資本消耗是百分之百,對小微企業貸款資本消耗是75%,聽起來好像不合理,實際上大企業違約概率低,違約損失率高,因為大企業往往和經濟周期聯繫比較密切,一旦出現違約肯定損失很大。而小企業違約概率高,但是違約損失率很低。這裡有一個問題,做小企業的話如果像做大企業一樣,每個都認真地區別調查、走訪,那麼很快就虧完了。大企業做一次可以做30億,小企業一次才30萬,如果是同樣的成本那不完蛋了嗎?小企業不能一個個地去評價風險。美國的富國銀行是全世界小企業做得最好的,原來在美國排在十位以下,現在靠做小微企業已經躍到了美國的第四大銀行。我們現在也跟他學習經驗,根據這些小微企業的生產量,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的商圈,然後對它進行風險評估,最後確定了幾個指標,然後對這些企業進行打分,還有工廠化的審批。這種情況下才可以做到成本可控、風險可控、資本可控。

 

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對商業銀行來說思想轉變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基層的支行行長總是情不自禁地要做大企業,做企業有面子。第二,辛辛苦苦培育的感情,會一下子捨棄嗎?第三,這個東西跟我的業績聯繫在一起。去年我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交給分行去做,這個支行只是做零售。這叫斷後路。第二個是教辦法,教他流程,設計兩個流程。小企業、小微企業的流程,所以流程就是剛才我說的評估風險,工廠化的操作。第三,業績考核,考核當中要增加小企業,小微企業的權重,要跟獎金掛鈎。

 

現在中國的經濟不是增長多少的問題,而是如何提高GDP的技術含量,如何增加中國的可挑戰性。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讓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能夠得到成長。我們也不能等,等的話會失去很多機會,所以我推出了一個千人展翼計劃。貸款和投資結合,利用銀行的方便條件,會發現一大批成長性好的,科技含量高的,將這些項目推薦給股權投資基金和PE,還有天使基金特別希望得到這些項目。他們的投入對銀行來說也是一個風險過濾,他們投完以後的資金缺口銀行提供貸款,貸款以後請科技部、地方政府貼息,銀行再當財務顧問幫助他進入資本市場。

 

我們已經搞了將近8千家小企業,在IPO之前已經有170多家上市,我們當時計劃搞2萬家。如果所有的銀行都能想辦法做創新型企業,我們國家一定會出現一批像微軟、雅虎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到時候我們的GDP技術含量就會大大增加。

 

如果不創新,銀行就是21世紀滅絕的恐龍

 

中國現在的私人財富增長是全球第三位。個人可投資資產在600萬元以上的家庭有174萬戶,而且每年將近15%到25%在增長。經濟雖然放緩了,但個人財務增長還是沒放緩。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有一個專業理財的產品和機構,不算私人銀行的話,一般老百姓的理財需求也越來越高。現在社會上包括美國這些資本市場對中國影子銀行很擔憂,實際上影子銀行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如果寬泛地講,除了銀行的融資和資本市場的融資、股票債券以外,都是隱憂,所以不能把影子銀行妖魔化,也不能看成問題很大。但是影子銀行也有一套監管套利,也有風險、資金錯配的現象。這是我們應該警惕的。風險應該可控,除了有些資產池和產品不對應以外,大多數理財產品風險可控。

 

消費信貸的需求現在前所未有。現在消費信貸已經超過了10萬億,特別是以80後為主打的年輕人,應該說掀起了一個消費革命。他們的消費觀和老一代不一樣。中國票房最高的是《阿凡達》,導演卡梅隆很有頭腦,花5億美元拍的電影在全球收穫了28億美元的票房,在中國是5億美元。後來又有《盜夢空間》等,年輕人喜歡的就是不一樣。張藝謀拍的《山楂樹之戀》,這本小說出來就看了,我們這代人還是比較感動的,潸然淚下,拍成電影也不錯。但還沒有上演的時候,我就覺得沒有好的票房,因為年輕人不喜歡。年輕人喜歡未來的、科幻的,哪怕不著邊的都可以。另外也不能對電影院賦予更多的歷史責任。馮小剛拍的《1942》,把偉大的作品獻給觀眾,但觀眾不喜歡這個。現在年輕人是電影院的主體,更多年輕人希望拿著可樂爆米花來看,看完以後哈哈一樂就走了。這就是市場需求,做電影的要看到這一點。所以我覺得一定注意年輕人的消費。與年輕人相對應的是養老需求。 2015年老齡人口將突破2億人。佔到中國人口總數的14.8%。對於金融業來說還有巨大的空間,要有豐富的想像力。除了養老院以外,金融產品也很多。

 

再有一個就是跨境需求。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的老百姓走出去。隨著企業走出去,老百姓走出去,對跨境金融的需求就越來越旺盛,尤其是我們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地加快,這些都是我們商業銀行新的業務空間。

 

2012年行動支付交易規模1500億,5年後一定會突破15000億。 FACEBOOK有8億實名制的客戶,其中肯定有資金供給,也有資金需求。現在有搜尋引擎,有了雲計算,有了移動終端,將來不斷地完善徵信體系,我想就不用「婚姻介紹所」了,他們完全可以自由戀愛。到時候銀行就沒事幹了。當然這是理論上的,有個過程。交易所也一樣,過去交易所以上市來進行資本市場運作,將來也不用了,現在有一個重頭投資,就在網際網路實名制,完全可以完成一個資本融資的過程。隨著IT的發展,銀行還有巨大的創新和發展空間,如果你跟不上可能會被淘汰。比爾·蓋茨在上世紀80年代就說過,銀行就是一群21世紀即將滅絕的恐龍。如果我們不創新的話,以後恐怕要真成為「恐龍」了。

相關焦點

  • 馬蔚華:被稱婦女之友很幸福 21世紀是她時代
    5月8日,65歲的馬蔚華卸任招商銀行黨委書記,隨後又爆出他不再參加招行執行董事選舉。不出意外,他近期將卸任招行行長。這位招行的「靈魂級」人物正在徹底退出。從1999年3月至今長達14年的「服役期」內,馬蔚華帶領招行從區域性小銀行坐上了國內銀行界的第六把交椅。
  • 央行官員:商業銀行將成21世紀滅絕的恐龍
    原標題:央行官員:商業銀行將成21世紀滅絕的恐龍 昨日,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在《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發布會上指出,必須嚴肅認真看待網際網路金融帶來的衝擊與挑戰,而其中之一是衝擊傳統的物理銀行概念,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滅絕的恐龍。
  • 金融史上大謊言:銀行成21世紀恐龍並非蓋茨觀點
    10月30日,在2013網際網路金融全球峰會上,前銀監會官員、新任民生電商董事長尹龍在會上表示,關於「比爾蓋茨說銀行會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恐龍」這一說法是他任職銀監會時編的,並非比爾蓋茨的說法。  「經常聽到有人說一句話:比爾蓋茨說銀行會成為二十一世紀恐龍,我相信很多人聽過這句話,這句話是假的,我編的。為什麼要編這句話呢?那個時候我到銀監會來只是一個處長,影響力太有限了。」尹龍稱,討論融資方式時,比爾蓋茨參與了,他想做數位化的融資,為推動大數據融資,就拉比爾蓋茨這位外國名人的說話去推動。
  • 《網際網路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
    一、基本信息   書名:《網際網路挑戰銀行——誰是21世紀的恐龍》  宣傳語:網際網路金融戰場揭秘  作者:樊志剛 黃旭 胡婕 等著  定價: 45元  出版社:中國金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6月第1次印刷  商品類型:圖書>金融讀物
  • 人民日報感言:銀行不變革就是快滅亡的恐龍
    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執行理事長 馬蔚華   傳統銀行沒有別的出路,只能擁抱網際網路時代,轉換自己的思維方式,否則就會變成恐龍。銀行業不能坐以待斃,把自己的思維變成網際網路思維,古老的銀行業也可以煥發青春            比爾·蓋茨曾經想用軟體公司取代銀行的支付業務,他當時對在招商銀行任職的我說,你們這些傳統的銀行如果不改變的話,就是21世紀快要滅亡的恐龍,這壓力多大。   比起軟體行業,銀行業再老不過,有幾百年歷史了。這個老樹如何有新的春天?
  • 金融保險業:將在21世紀滅絕的恐龍?
    原標題:金融保險業:將在21世紀滅絕的恐龍?  2013年,對金融領域而言,再沒有一個詞能像網際網路一樣讓人振奮而糾結。   隨著網際網路大佬們戴著「網際網路金融」的帽子頻頻祭出各路金融產品,以及P2P平臺瘋狂地生長,作為傳統金融大佬的銀行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 銀行家們談未來銀行之路:絕不是21世紀的恐龍
    (記者華青劍)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加速、民營銀行試點在即、新金融風暴的反覆衝擊,2014年中國銀行業面臨一系列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昨日,在由新浪財經主辦的「2014年銀行業發展論壇」上,七位銀行家就「未來銀行之路」進行了探討。
  • 銀行業如何避免 成為「21世紀的恐龍」
    ■行業觀察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近日發布報告稱,到2030年,傳統銀行及其服務可能消失。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金融脫媒進程加快、金融科技創新等因素綜合影響,今年以來我國銀行業盈利能力持續下降,經營轉型已是迫在眉睫,而從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轉變,或是未來銀行業經營轉型的方向。
  • 央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滅絕的恐龍
    今日(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在《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發布會上指出,必須嚴肅認真看待網際網路金融帶來的衝擊與挑戰,而其中之一是衝擊傳統的物理銀行概念,商業銀行將成為21世紀滅絕的恐龍。不過,在顛覆的過程中,網際網路金融也是一種新的構造。
  • 楊再平:銀行們不要做21世紀的恐龍
    傳統金融,他們過去的本形就是有大量的物理網點,這個東西可能就成了傳統金融的,過去是它的一個很重要的牌,現在可能就成了包袱。  因為很多東西,通過線上就可以解決,我就不要到你那個網點去了,我就掏出我的手機,在這兒就辦了,我不需要去幾次。過去大量的投資形成的物理網點,按照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這種叫做無形磨損或者精神磨損,就是經濟學書裡面說的,這個磨損它是一個包袱。
  • 馬蔚華:招行已到生死關口
    圍繞二次轉型的一系列創新還在繼續摸索中,而馬蔚華將此稱為關乎招行生死存亡的變革。「這是關乎招商銀行生死存亡的變革。」國有銀行和後起的中小銀行也都瞄上了「零售業務」這塊蛋糕,招行原有的優勢面臨挑戰。與此同時,始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對招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在2009年年中的時候達到頂峰,其淨利潤由大幅正增長變為負增長。面臨著複雜局面,馬蔚華在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之後,祭出了「二次轉型」的大旗。讓馬蔚華較為欣慰的是,7月7日,招商銀行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 深耕者——隱者任正非、名人王石、創新者馬蔚華
    撰文:魯龐志 插畫:吳尚文在深圳的深南大道上,高聳著如同一頂碩大的「博士帽」的招商銀行大廈。這棟高達237.2米的大廈是內地各個銀行總部大樓中最高的一座。這就是馬蔚華領導的招商銀行總部所在地。與內地國有商業銀行不同,招行是在市場競爭中摸爬滾打出來的,它沒有得到過政府注入資金的支持,它所有的成功都是自身努力的結果。
  • 銀行業將成為21世紀的恐龍? 陶以平:傳統金融機構仍將成為金融科技...
    近日,興業銀行行長陶以平在2017首屆科技金融國際峰會演講時表示。 據國際諮詢公司畢馬威最近發布的報告稱,2016年投資者對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的整體投資交易額同比增長逾四成達67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中國正成長為全球金融科技發展的領頭羊。
  • 馬蔚華獲頒聖馬爾蒂諾盾卓越貢獻獎首位中國人,持之以恆貢獻公益
    2019年11月16日上午11時,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市著名的市政府大廳,在義大利託斯卡納大區議長Eugenio Giani 先生,貝利尼家族第21代繼承人Luigi Bellini 先生及義大利各界重要人士的見證下,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壹基金理事長、原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先生獲得了義大利聖馬爾蒂諾盾卓越貢獻獎
  • 馬蔚華:要保持輕鬆、求知、好奇的心態
    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影響力目標指導委員會成員、社會價值投資聯盟主席、深圳國際公益學院董事會主席、前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談「如何醫治染病的地球?」在被網友問及「如何永葆青春」時,馬蔚華表示,「我覺得一個人保持青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心態。」他指出,人有很多年齡,有生理的年齡,有戶口本的年齡,有在別人眼中的年齡,有自己的心理年齡。
  • 未來的銀行什麼樣?會成為21世紀的恐龍嗎?(1)
    ,強調:「銀行業屬於現代服務行業,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客戶是銀行的天職。」在過去和未來,銀行到底是什麼?面對時代浪潮,銀行究竟何去何從?改進銀行服務,僅僅是銀行履行社會責任、增加業務機會的外在需要,還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銀行功能變遷的內在驅動?郭樹清主席的講話,引發了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再次思考。公元十五世紀前後,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銀行。當時,人們在碼頭岸邊擺上幾張長條凳,為來往的商賈提供現金存放和貨幣兌換業務。
  • 網際網路:讓傳統銀行像恐龍一樣滅絕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副司長徐諾金指出,「必須嚴肅認真看待網際網路金融帶來的衝擊與挑戰,包括衝擊傳統的物理銀行概念等。」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不能完全照搬傳統金融管理的理念和規則。記者從上述論壇現場了解到,談及網際網路金融監管,多位參會人士指出,應秉著開放和鼓勵競爭的精神去監管。
  • 農行錢宏:電子銀行是傳統金融基因突變成的恐龍
    農業銀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 錢宏(來源:和訊銀行 攝影:王華偉)  和訊銀行消息 11月29日下午,由和訊網主辦、財經中國會承辦、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提供特別學術支持的「第四屆中國電子銀行高峰論壇農業銀行電子銀行部副總經理錢宏表示,電子銀行相當於傳統金融一個基因突變的恐龍,本身是金融創新和科技創新的產物。隨著電子銀行的發展,其在銀行業務轉型、分流等方面將發揮越來越明顯的作用。而農行目前的電子銀行在渠道分流這塊已經做到了將近60%。
  • 【亞投行開業大家談】一艘21世紀新型多邊開發銀行的旗艦
    1月16日上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儀式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業儀式並致辭,強調通過各成員國攜手努力,亞投行一定能成為專業、高效、廉潔的21世紀新型多邊開發銀行,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平臺,為促進亞洲和世界發展繁榮作出新貢獻,為改善全球經濟治理增添新力量。(11月6日新華社)  「有志者,事竟成」。
  • 貴州銀行榮獲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年度品牌建設銀行」獎
    「年度品牌建設銀行」獎牌 日前,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頒獎晚會傳來佳訊,貴州銀行被授予「年度品牌建設銀行」單項獎。 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數位化智庫型財經媒體領跑者《21世紀經濟報導》主辦,創辦於2006年。本屆金融年會以「開放金融智創未來」為主題,吸引了上百位監管機構代表、權威專家、知名金融機構高層、實業企業家等財經人士共聚一堂,共同探討和展望金融業的變革趨勢。十五年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已成為中國內地與亞洲各國、地區乃至歐美金融界交流和對話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