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不創新,就不會有「恐龍」了馬蔚華口中的「恐龍」就是當今的金融大鱷銀行們。隨著貸款利率下限放開,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中國銀行業會不會面臨美國、臺灣等地曾經歷過的銀行成批倒閉、虧損的局面?在經濟轉型期的背景下,銀行業該如何緊跟市場需求變化,對自身業務進行改革和創新?
執掌招商銀行14年,把一家地區性銀行打造成僅次於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馬蔚華7月22日分別在復旦大學發展學國際論壇和交通大學安泰學員名家論壇上,給出了自己的見解:銀行還有巨大的創新和發展空間,但是跟不上就會被淘汰。
金融創新隨大環境轉型而變
金融創新往往隨著大的環境變化而產生。今天中國銀行業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巨大變化,這個變化從哪說起?大家前兩個月感受到一個前所未有的事件,這個事件叫做流動性緊張,據說央行為了考驗一下商業銀行,讓我們體驗一下市場的波動。在這種情況下,什麼叫危機?危機就是一種心理上的不信任,有一個博弈論的理論叫做個體的理性必然導致集體的非理性。在市場緊張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錢拆出去難以拆回來,誰都不拆,當年雷曼倒閉,金融危機就是這麼發生的。這場考驗大家也看到了,央行第二天表態,市場趨於平穩。值得重視,更值得深刻研究的是,在流動性緊張的背後是什麼樣一個大的背景,同樣的事,在另外的情景內,它不一定能發生,同樣的這個事在今天這個情景下,它就會觸發這些事,這個背景就是我們的轉型大的背景。
第一個轉型,全世界國際金融危機到今天,首先是美國復甦了,如果退出定量寬鬆的話,就意味著資本市場要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無論是資產的重組,還是價格的重新界定,還是匯率的逆轉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第二我們中國經濟的轉型,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高歌猛進,年均增長几乎將近10%,但是人口紅利、人口勞動力價格低、出口市場……這些優勢在歷史長河裡面肯定是轉瞬即逝,今天的勞動力價格肯定是印度、斯裡蘭卡、緬甸比我們更低。我們的GDP現在是7%,其實也不算低,問題不在於多高的速度,而在於GDP的內涵是什麼,我們是水泥比較多,挖開填上的比較多,所以現在的關鍵不是追求過去30多年高速增長的GDP,而要追求有內涵、有質量、有競爭力的GDP,這就是我們國務院提出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這個太重要了。
信用卡的啟示:不能用今天思維做判斷
當初我們做信用卡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在中國做這件事肯定不賺錢,為什麼,西方的信用卡靠透支賺錢,中國人很聰明不會透支。另外中國人也不會消費,大部分錢都存在銀行,那個時候包括國際上的大諮詢公司,它都認為做人民幣信用卡是賠本買賣,但我們當時想,不能用今天的思維方式來判斷做這件事行還是不行,所以我們做了一個8年的規劃,目標是8年後盈利。但現實中的變化比預想得要快,4年就盈利了,而且盈利裡邊,居然有40%是利息收入,使我欣喜萬分,中國人也會消費和透支了。誰透支呢?再一分析,一部分是年輕人,一部分是有錢人,這跟西方一樣。
後來我看了一本書,弗裡德曼寫的《世界是平的》,他說十臺推土機推平了世界,紐約發生的事我們當天就知道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觀念,特別是大城市年輕人還能不變嗎?所以信用卡就這樣誕生了,信用卡的盈利模式也開始了,到今天信用卡已經成為眾多年輕人、有錢人,還有高端客戶他們最喜愛的工具,但是今天的信用卡已經好幾億張了。如果你根據當時的判斷來判斷今天,可能永遠不會有信用卡,也不會永遠有私人銀行財富管理、網上銀行和將來的移動銀行,我們去年提出來要消滅信用卡,消滅信用卡是消滅卡的形式,有了行動支付,手機終端完全可以把信用卡和它合二為一,今年我們推出兩個近場支付的產品,一個是放在手機裡,一個是放在SIM卡裡。
再往前發展,信用卡完全可以消滅,完全可以用手機代替信用卡的功能,因為行動支付是突飛猛進,行動支付,無論是客戶還是量,都是以我們難以想像的速度發展。
銀行業面臨利率市場化的巨大挑戰
中國過去30多年,商業銀行也是高歌猛進,到今天銀行業遇到從來沒有過的巨大挑戰:第一是外部環境,經濟決定銀行、金融。第二是約束條件,銀行是高風險的行業,無論是內部的治理結構還是外部的監管還是社會,對銀行有很多約束。第三是市場需求,服務對象的變化。這三條現在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過去銀行是一統天下,現在地位在不斷降低,直接融資興起了,間接融資在不斷地邊緣化。十年前社會融資總量裡面銀行貸款95%,去年年底降到60%以下,相當於美國80年代的水平,在美國從80年代60%已經降到現在不到30%,所以銀行業「脫媒」還會繼續進行。在銀行體系外有一個越來越發達的金融市場,包括股票、債券、信託、理財、PE、VC、民間借貸,這些市場的產品更接近於市場的利率,所以很多的錢就從銀行體系外流到金融市場,這就是(脫媒)的發生,在美國也是這樣開始的,所以從前年開始,前年當年銀行的存款增長的幅度比前十年的平均數少了將近10%,所以這兩年繼續這種情況。銀行存款少了貸款肯定也少,所以(脫媒)是從負債和資產兩個方面挑戰銀行。
現在我們的利率還是雙軌制,前幾天放開了貸款利率,但是存款利率還在管制。中國過去銀行之所以能夠高盈利,有三點,一是需求很旺;第二利率受到保護。現在都變化了,所以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的挑戰可能會更大。美國在1985年-1986年期間完成的利率完全市場化,但是從86年到90年每年都有200家左右的小銀行倒閉。臺灣當年在利率市場化時曾經出現過整個銀行業的虧損。所以中央很謹慎,利率貸款放開也是按照利率市場化的路線圖進行的,先外幣後本幣,循序漸進。
除此以外,還有技術性的(脫媒),就是支付領域銀行兩大功能,一個是融資中介,一個是支付平臺。過去銀行一統天下,但這兩年第三方支付,特別是阿里巴巴百分之百的增長。這種挑戰對於銀行是必然的,是一種社會進步,但對於銀行的是以前沒有的挑戰,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信貸的業務已不到50%。
小微企業案例:銀行與創新型企業一起成長
過去大家都不太愛給小微企業貸款,認為小微企業風險太大。但現在有了資本約束以後,銀行的觀念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對於大企業貸款,資本消耗是百分之百,對小微企業貸款資本消耗是75%,聽起來好像不合理,實際上大企業違約概率低,違約損失率高,因為大企業往往和經濟周期聯繫比較密切,一旦出現違約肯定損失很大。而小企業違約概率高,但是違約損失率很低。這裡有一個問題,做小企業的話如果像做大企業一樣,每個都認真地區別調查、走訪,那麼很快就虧完了。大企業做一次可以做30億,小企業一次才30萬,如果是同樣的成本那不完蛋了嗎?小企業不能一個個地去評價風險。美國的富國銀行是全世界小企業做得最好的,原來在美國排在十位以下,現在靠做小微企業已經躍到了美國的第四大銀行。我們現在也跟他學習經驗,根據這些小微企業的生產量,不同區域,不同產業,不同的商圈,然後對它進行風險評估,最後確定了幾個指標,然後對這些企業進行打分,還有工廠化的審批。這種情況下才可以做到成本可控、風險可控、資本可控。
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對商業銀行來說思想轉變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基層的支行行長總是情不自禁地要做大企業,做企業有面子。第二,辛辛苦苦培育的感情,會一下子捨棄嗎?第三,這個東西跟我的業績聯繫在一起。去年我們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交給分行去做,這個支行只是做零售。這叫斷後路。第二個是教辦法,教他流程,設計兩個流程。小企業、小微企業的流程,所以流程就是剛才我說的評估風險,工廠化的操作。第三,業績考核,考核當中要增加小企業,小微企業的權重,要跟獎金掛鈎。
現在中國的經濟不是增長多少的問題,而是如何提高GDP的技術含量,如何增加中國的可挑戰性。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讓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成長性好的中小企業能夠得到成長。我們也不能等,等的話會失去很多機會,所以我推出了一個千人展翼計劃。貸款和投資結合,利用銀行的方便條件,會發現一大批成長性好的,科技含量高的,將這些項目推薦給股權投資基金和PE,還有天使基金特別希望得到這些項目。他們的投入對銀行來說也是一個風險過濾,他們投完以後的資金缺口銀行提供貸款,貸款以後請科技部、地方政府貼息,銀行再當財務顧問幫助他進入資本市場。
我們已經搞了將近8千家小企業,在IPO之前已經有170多家上市,我們當時計劃搞2萬家。如果所有的銀行都能想辦法做創新型企業,我們國家一定會出現一批像微軟、雅虎這樣的高科技企業,到時候我們的GDP技術含量就會大大增加。
如果不創新,銀行就是21世紀滅絕的恐龍
中國現在的私人財富增長是全球第三位。個人可投資資產在600萬元以上的家庭有174萬戶,而且每年將近15%到25%在增長。經濟雖然放緩了,但個人財務增長還是沒放緩。越來越多的人希望有一個專業理財的產品和機構,不算私人銀行的話,一般老百姓的理財需求也越來越高。現在社會上包括美國這些資本市場對中國影子銀行很擔憂,實際上影子銀行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如果寬泛地講,除了銀行的融資和資本市場的融資、股票債券以外,都是隱憂,所以不能把影子銀行妖魔化,也不能看成問題很大。但是影子銀行也有一套監管套利,也有風險、資金錯配的現象。這是我們應該警惕的。風險應該可控,除了有些資產池和產品不對應以外,大多數理財產品風險可控。
消費信貸的需求現在前所未有。現在消費信貸已經超過了10萬億,特別是以80後為主打的年輕人,應該說掀起了一個消費革命。他們的消費觀和老一代不一樣。中國票房最高的是《阿凡達》,導演卡梅隆很有頭腦,花5億美元拍的電影在全球收穫了28億美元的票房,在中國是5億美元。後來又有《盜夢空間》等,年輕人喜歡的就是不一樣。張藝謀拍的《山楂樹之戀》,這本小說出來就看了,我們這代人還是比較感動的,潸然淚下,拍成電影也不錯。但還沒有上演的時候,我就覺得沒有好的票房,因為年輕人不喜歡。年輕人喜歡未來的、科幻的,哪怕不著邊的都可以。另外也不能對電影院賦予更多的歷史責任。馮小剛拍的《1942》,把偉大的作品獻給觀眾,但觀眾不喜歡這個。現在年輕人是電影院的主體,更多年輕人希望拿著可樂爆米花來看,看完以後哈哈一樂就走了。這就是市場需求,做電影的要看到這一點。所以我覺得一定注意年輕人的消費。與年輕人相對應的是養老需求。 2015年老齡人口將突破2億人。佔到中國人口總數的14.8%。對於金融業來說還有巨大的空間,要有豐富的想像力。除了養老院以外,金融產品也很多。
再有一個就是跨境需求。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的老百姓走出去。隨著企業走出去,老百姓走出去,對跨境金融的需求就越來越旺盛,尤其是我們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地加快,這些都是我們商業銀行新的業務空間。
2012年行動支付交易規模1500億,5年後一定會突破15000億。 FACEBOOK有8億實名制的客戶,其中肯定有資金供給,也有資金需求。現在有搜尋引擎,有了雲計算,有了移動終端,將來不斷地完善徵信體系,我想就不用「婚姻介紹所」了,他們完全可以自由戀愛。到時候銀行就沒事幹了。當然這是理論上的,有個過程。交易所也一樣,過去交易所以上市來進行資本市場運作,將來也不用了,現在有一個重頭投資,就在網際網路實名制,完全可以完成一個資本融資的過程。隨著IT的發展,銀行還有巨大的創新和發展空間,如果你跟不上可能會被淘汰。比爾·蓋茨在上世紀80年代就說過,銀行就是一群21世紀即將滅絕的恐龍。如果我們不創新的話,以後恐怕要真成為「恐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