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立學校老師分享美式教育
小媛老師
關於作者:美國公立小學老師,美國雙語教育學碩士,分享美式教育經驗談
坐標加州,8年教學經驗
1
這兩天,刷微博時,偶然間看見一個熱搜話題:巴菲特公司現金儲備達1466億美元。
我一下子懵了,這是什麼概念?別說1466億美元了,就是1個億,我都不知道自己得賺上幾輩子。
往下翻翻評論,有羨慕人家有錢的,有吐槽富人賺錢太容易的,還有替人家發愁錢該怎麼花的,說什麼的都有。
看著熱熱鬧鬧的評論區,我突然想到小朋友們口裡對「金錢」的討論。我的腦海裡閃過了這樣一個場景:有一年暑假過後,新生開學,班裡有個學生小A帶著一個限量版的樂高玩具,神氣十足地走進教室,在獲得其他同學滿滿的羨慕後,說道「這是我爸爸給我買的,他給我買了兩套呢!」
身旁的小夥伴們都羨慕不已,不知道哪裡來了個聲音:「Your family is rich(你們家可真有錢)!」
這時,另外兩個好像有點不服氣了......「我爸爸更有錢,我們全家去年還一起去歐洲度假呢」,「我們家每年都去夏威夷」!哈哈,似乎在孩子的眼中,能每年去上一趟夏威夷就是有錢人了?說著說著,大家跑題了,都湊上去玩起了小A的樂高,我想孩子們心裡都在想:要是爸爸媽媽能給我買一套就好啦!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我,那時看到身邊有個同學帶來一個從國外買來的文具盒、小本子、和新款娃娃,都會暗暗羨慕。有時候我還會跟旁邊的小夥伴分享:你們知道嗎?曉敏的媽媽剛從日本回來,給她買了一個特別漂亮的自動鉛筆,用了那個鉛筆,似乎寫出來的字變好看了。身邊的小夥伴聽到了也兩眼放光,決定去到曉敏的桌子上瞧一瞧。
「哇! 她的那個鉛筆果然不一般,不僅漂亮,而且寫出的字顏色很深,就好像碳素筆一樣」!「我的媽媽明年也去日本,我讓她也買一隻!」雖然羨慕,但我從來沒有找爸爸媽媽要過。
看到想要的東西,不要張口找父母要,這似乎是爸爸媽媽從小教育我該有的修養,換句話說,父母希望我們能隱藏自己的欲望,不要把貪婪全都寫在臉上。
所以,我也被冠以了「懂事」的稱號,很多東西雖然喜歡,但知道貴,從來不會找父母要。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大富翁的遊戲棋,這種遊戲棋當時只有在高級商場才能買到,我纏了媽媽一個暑假,有一天她終於答應買給我了。
在去商場的前一晚,我連做夢都能夢到自己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棋的場景,在我們那個年代,能擁有一套大富翁,就像如今的樂高玩具一樣,是多少孩子的夢想!
當我走進商場的那一霎,我恨不得撒腿衝上五樓,像這種遊戲棋通常都在商場的最頂樓,我沉浸在捧著遊戲棋給同學們分享(炫耀)的那份遐想中。我陪媽媽先逛了一圈又一圈,終於到了五樓,媽媽問我:要買哪個?我指了指,這個!售貨員笑臉相迎:「這個是今年最火的大富翁棋了,常常脫銷,今天讓你們撞見真是幸運。」
媽媽默默地看了兩眼,並不作聲,然後突然轉向我說:「yuanyuan,咱們不能買了,家裡的遊戲棋已經有夠多了!」
聽到這,我感覺整個世界都崩塌了!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棋盤呀,而且你已經答應買給我了呀。
當時的我年紀也不小了,有著小女孩的倔強和自尊,我撒腿就跑出了商場,我傷心、無助、委屈,我不懂:為什麼從來不找爸媽要東西的我,這唯一的一次開口,竟被如此無情的拒絕!
2
雖然媽媽沒有說,但我明白,她是看到了棋盤的價碼。
這款棋當時在商場要300多元,這對於家境普通的我們來說,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而這個棋盤裡無非就是一張fancy的棋盤紙和一些配套的棋子和牌卡罷了。
現在看來,媽媽不買是有道理的,她覺得不值這個價錢。但是當時的她,雖然告訴我不買,卻沒有告訴我不買的理由,就像她雖然常誇我懂事不找父母亂要東西,卻沒有教給我如何正視自己的欲望。
於是乎,當這種欲望被壓抑久了,唯一一次表現出來後,卻遭到父母的扼殺時,我變得不堪一擊。
但我並不責怪父母,那一代的父母很多都是這樣的,因為小時候過慣了苦日子,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他們在教育下一代的時候,告訴我們不能浪費,要多存錢,但他們並沒有機會幫我們樹立科學的金錢觀。
後來到了國外教書,美國小學的這樣一堂關於&34;課,令我觸動很深。
這堂課是這樣上的,老師先用下面的圖表,讓孩子學會把不同的事物分類到Needs或Wants中。
對於孩子,有時想要和必須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晰。有一次我看到一位小盆友不假思索地就把冰激凌放到了「Needs」中。我就問他:
「為什麼你覺得冰激凌是Needs呢?」
「因為我吃冰激凌時很開心」
「可是冰激凌是不是我們每天都一定要吃的呢」
「哦...好像也並不是」
「我們每天都要吃的是早餐中餐晚餐,和這些相比,你覺得冰激凌應該放到哪裡呢?」
「應該是Wants吧」
接著我們一起進行了探討: Need就支持生活的必需品,而Wants是那些能為我們生活錦上添花,而不是必須的東西。
上完這堂課,我不禁聯想到小時候的那次「大富翁棋盤」事件,可見那件事在我心中的烙印有多深,我在想...如果媽媽當時告訴我:因為家裡已經有很多不同的遊戲棋盤了,這個棋盤只是你想要,並不是必須,我們不一定要購買。也許我的內心會好受的多。
3
小孩子雖然小,但其實他們內心裡有個小標準,班裡誰家有錢,誰家沒錢,他都會暗暗觀察,甚至還會有些小羨慕。
當孩子有了「羨慕情緒」時,一味的壓抑當然是不好的。不如開誠布公的和孩子去探討:其實,不光你有羨慕情緒,爸爸媽媽也有呢!
我們可以問問孩子:你為什麼想要朋友的玩具車呢?你為什麼羨慕她家的大房子呢?
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是被尊重的時候,他會更樂於聆聽父母接下來的話。
如果這個東西是可以支付的,我們可以問問孩子:這個玩具車真的是你需要的嗎?還是你想要的呢?你看看家裡是不是已經有很多玩具車呢?
如果這個東西遙不可及,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其實爸爸媽媽也有些羨慕呢,但是咱家暫時買不起,不代表以後也買不起,因為錢是通過努力來賺取的」。
「那怎麼才能賺很多很多錢呢?」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個小瓶子,例如勤奮、智慧、運氣等等,誰的小瓶子中積攢的能量越多,誰賺的錢可能就越多,而這些能量是要靠自己不斷努力才能獲得的。」
當孩子羨慕有錢人的時候,我們也要讓孩子知道:錢並不是萬能的,就像我們的小家也很幸福,能讓我們幸福的是愛,而錢只是錦上添花而已。
所以,我們不要怕和孩子談錢,而是和孩子建立起科學的金錢觀,讓他們從小學會處理和金錢的關係。
4
說到科學的金錢觀,除了讓孩子認識什麼是錢,告訴他錢要通過努力來獲取,我們也還要讓孩子學會管理金錢!
(1)
將零花錢分為三類
很多美國家庭都有三個存錢罐:Spend(消費罐),Save (存錢罐), 還有Give (贈予罐),製作起來很簡單:
第一步, 把薯片盒洗乾淨,外面裹上膠帶:
第二步,列印標籤:
(文末附標籤模板下載)
第三步,標籤貼好,並分類:
把標籤分類塗好顏色,貼到罐子上,用美工刀在薯片罐子的蓋上開好口,就成功啦!有沒有很簡單?
做好了這樣的存錢罐,孩子們就可以把零花錢分為三類: Spend(消費),Save(儲蓄),Give (贈予),分別制定一個額度,這樣孩子在消費時,就知道有哪些是可支配金額,能更好的開源節流。
(2)
做好消費記錄
孩子在消費時,就要用到「需要」和「想要」的知識,來做判斷,問問自己這個東西是不是必須?比如在「書包」和「玩具熊」之間,孩子可能會選擇書包,因為這是他每天上學都要用的;有時候孩子也要買一些「想要」的東西,這時候他就要進行優先選擇了(prioritize), 自己到底是更想買一個「玩具熊」還是「玩具飛機」呢?因為他們不可能有足夠的錢買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
配合下面的saving sheet,幫助孩子記錄消費明細。Deposit是存錢,Withdrawal就是取錢,這是個很好的視覺工具,每個月花了多少錢,結餘多少,一目了然。
同時,將數學運算融入到零花錢管理中,這比枯燥的習題更讓孩子喜歡。
(3)
懂得金錢的來之不易
孩子只有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才會更加懂得珍惜和計劃。所以,有些美國家庭會讓孩子通過做家務來賺錢:孩子每完成一項家務可以得到一個小毛球,放在罐子裡,當罐子裝滿的時候,就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零花錢。
當要消費時,孩子會從自己的的Save, Spend, Share罐子裡拿出錢,然後再去商店買東西。這樣,他就能清晰的看到罐子裡的錢在慢慢減少,換來的是一個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這個交換到底值不值得,就要靠自己的財商積累了。
5
上面給大家介紹的三個小小存錢罐中,還有一個叫做Give/Share:贈予和分享。這也是美國小學金錢觀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獲取的同時,學著去給予。
這是我在當老師前從來沒有想到的。每年一開學,我會收到很多家長的郵件,問我新學年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家長們出錢出力,為學校和教室來捐贈。
捐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捐錢,有的捐教學用具,還有的捐勞動力,比如有些動手能力強的家長會親自操刀來幫忙布置教室,幫學生發功課等等。
記得曾有一個媽媽承包了全班同學的所有文具(蠟筆、馬克筆、剪刀、橡皮),我看她送來的這滿滿一大包,真是熱淚盈眶,但這位媽媽卻擺擺手,毫不在意:沒什麼,我小時候上學的時候,我的媽媽也給老師做著同樣的事情。所以說,美國的「捐贈傳統」是一脈相承、代代相傳的。
再比如,每年的三月份,很多美國小學都會舉辦以Jog-a-thon(慢跑馬拉松)為主題的捐贈活動,小朋友們通過跑步,為學校募集下一年的經費。班上的小L曾告訴我:她所有的捐款都來自於自己的Give罐子的積累,這都是她平時在家裡做家務賺來的。
相比看看,「學會贈予」似乎是我們的財商教育中比較缺失的一環,很多人只關心自己的錢包鼓不鼓,卻忘記很多時候,付出比獲取更快樂。
就像那句老話常說的:予人玫瑰,手有餘香。一個懂得付出、懂得給予的孩子,他的內心,必定是充滿財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