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養生十大秘訣 說說高僧大德長壽那些事

2020-12-18 手機鳳凰網

「天下名山僧佔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裡。那兒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山清水秀、空氣新鮮」對長壽有特殊的功效。(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長壽是千百年來人類探索和追求的目標。秦始皇為了能使江山千秋延續,派術士徐福率到東海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古代的方士為了延年益壽,隱居山林煉食仙丹;世間的芸芸眾生也都以不同的方式探求著長壽的秘訣。長命百歲一直是世人所希求的,表現了人類對生命永恆的嚮往。

佛教追求解脫,不追求長壽,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侶、居士多高壽。據《歷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未民初梁庭燦著):自公元232年(三國)~1884年(清朝)的1652年間,生活在全國各地的571個高僧平均壽命達76.4歲,比歷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高36.1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能達到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實屬奇蹟。就近現代而言,高壽的僧人、居士也比比皆是,清定上師世壽97歲、廣欽老和尚世壽95歲、趙樸初居士世壽93歲、李柄南居士世壽96歲。可以說,這些高僧大德,全是以高齡之相示寂。

佛家的壽命超出皇帝和一般人,可見佛法中隱藏著長壽的因子,這種因子在滋養著佛教信徒的身心,最終使他們的普遍高壽。下面就這方面的問題作些探討,以解析與探秘僧人高壽的原因。

在探討僧人長壽之謎之前,先讓我們看一看世界公認的十大長壽之道。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曾對世界五大長壽地區――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喬治亞的阿布哈吉亞、中國新疆的和田及廣西的巴馬進行探訪。他們通過對500名百歲老人的跟蹤與研究,發現長壽者有如下生活特徵:一是心胸開朗,慈善寬厚,知足溫和;二是飲食以五穀雜糧為主,不偏食,不暴食;三是無不良習慣,少喝酒,不吸菸,適量飲茶;四是熱愛勞動,勤快好動;五是生活起居有規律,堅持早睡早起;六是家庭和睦,與子孫關係融洽;七是鄰裡團結,樂善好施,深受尊重和愛戴;八是居住環境好,無汙染,空氣新鮮,飲水潔淨;九是一生中沒有患過大的疾病,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十是家族有長壽史,胎次靠前,多為長子長女。

以上十大特徵是不是與佛教文化的某些內涵殊途同歸呢?通過研究發現,世俗社會的長壽之道與僧人的禪修生活及所遵從的清規戒律確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下面逐一分析。

一、 慈悲為懷――以善立世的人生理念

佛家倡導「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即以悲憫之心來善待眾生。2006年8月,美國密西根大學曾對130名自願者進行跟蹤研究,這些自願者利用假期在孟加拉的加爾各達救助窮人和殘疾者,這期間,他們對自願者的唾液進行抽樣分析,發現在自願者的唾液裡免疫球蛋白A的數量比一般要高11個百分點,而這種抗體功能能防止呼吸道感染,增強人的免疫系統。他們在另一項實驗中還發現,一個常常對他人懷著敵意的人,其心臟冠狀動脈堵塞的程度往往較大;視別人意見為敵,一觸即暴跳如雷的人,血壓較容易處於高峰狀態。也就是說,一個心胸狹窄,心懷惡意,沒有慈悲心的人,生命最容易夭折。佛家「慈悲為懷,以善立世」,可以說與世界衛生組織「十條長壽之道」的第一條「心胸開朗,慈善寬厚」不謀而合。

二、 素食文化――低熱量的清淡飲食

素食是我國漢傳佛教飲食文化的核心內容。佛教的素食是指不食葷腥。其中葷是指蒜、蔥、小根菜、韭、興渠等五種氣味強烈辛臭的蔬菜;腥指一切動物的肉。不食前者是為了清淨身心,不燻擾他人,不食後者是出於佛教的「不殺生」。佛教的素食文化也是長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臺灣臺大醫院的陳瑞三教授曾經花數年的時間對臺灣49座寺院裡249位出家人做各項身體檢查和血液分析,並選出1057名葷食者來做比較,研究結果是:素食者體內膽固醇含量非常低,而低膽固醇者正是少發「高血壓、心臟病或其他血管方面的疾病的群體。世界五大長壽區的飲食也屬於低熱量飲食,他們的主食以粗製米麵及薯類為主,副食多吃蔬菜水果。該地區死於心肌梗塞的比例比其他地區低24%。研究表明:素食,攝取低能量食物有利於長壽。佛家的素食文化,乃長壽飲食文化。

三、 禪茶一味――清火降脂的益壽飲品

佛教僧人都喜歡飲茶。史籍《南部新書》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有個130歲的和尚來到洛陽,宣宗問其長壽之道,和尚答:少時家貧,無藥可服,一生惟愛喝茶,日飲百碗亦不厭多。趙州禪師甚至把飲茶上升到「禪」的高度。創立了「禪茶一味」之說,意指禪味與茶味相通。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老更愛喝茶,曾詩云:「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並曾多次將此詩寫成條幅贈人或賀會,以啟發人們去繼承和體會「茶禪一味」的旨趣。茶具有清火、解毒、抗癌、消炎、止渴、利尿等功能,口感清新芳香,提神醒腦而不興奮,茶葉中的茶多酚還具有很強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體自由基的清除劑,所以茶被稱為長壽飲品。大凡百歲老人,很少有不良習慣。基本是「少喝酒,不吸菸,適量飲茶」。尤其是生活在中國的百歲老人,都有飲茶的習慣。僧人多高壽,與愛飲茶不無關係。

四、 農禪並舉――一張一弛的禪院生活

《百丈清規》中有「農禪並舉」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規。亦農亦禪、農禪結合是佛門僧侶的一個優良傳統。在傳統佛教中,僧侶們在禮佛、坐禪之餘,不但要參加耕種、收割、植樹等農林勞動,還要從事砍柴、挑水等日常勞作。六祖慧能就曾在碓房內幹過雜活。禪宗認為,穿衣吃飯、砍柴挑水,日常勞動,都是佛法。實行農禪並舉,一靜一動,不僅有利於身心健康,還能使佛法、世法相融合。勞作有利於健康,調查表明,長壽地區的人們,無論男女老少都做力所能及的勞作,中國廣西巴馬的百歲老人――黃卜新,每日不是上山放牧,就是下田耕作,過吊橋比一些年輕人還快;施媽球已是101歲的老婆婆,每天自己摘菜做飯,動作乾淨利落,令人瞠目結舌。「熱愛勞動,勤快好動」是長壽區老人的長壽之道。「養身在動,養心在靜,動靜結合,長命百歲」。 佛家「農禪並舉」 既活動筋骨,又鍛鍊體質,正是長壽之方。

五、 晨鐘暮鼓――有規律的作息制度

僧人的生活很有規律。早上五點打板起床(晨鐘)。五點半上早殿,齊集大殿誦經做早課。六點半早齋(早餐)。早齋,餐後是工作時間,根據分工不同,務農、看護殿堂、接待香客、遊人等。十一點半過堂(午餐),休息兩個小時後繼續工作。下午四點半上晚殿,誦經一個小時左右(做晚課)。下午五點半藥食(吃晚飯)晚上九點暮鼓,暮鼓後,打板熄燈休息。有規律的生活是長壽的根本。科學研究發現,大腦皮層是各種生理活動的最高調節器。它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條件反射。人們長期信守有規律的條件反射,會使身體各組織器官趨向規律化,這樣能使大腦在生活中產生預見性和適應性,而預見性和適應生對保證身體健康、獲得最佳的生理效應十分重要。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也都有體會:如果生活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就會感到疲憊和勞累,並且抵抗力下降,易生病。眾多調查表明,凡是長壽者都有一條共同的秘訣,那就是生活的高度規律化。僧人的長壽與他們晨鐘暮鼓式的生活分不開。

六、 六和共住――和諧的生活圈子

佛家講求「和」。「和尚」的本意就是「和合為尚」的意思。佛教「和」的精神具體體現在「六和敬」裡,即「身和共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敬」在本質上所倡導的即是人際關係的和諧。它是僧侶之間彼此共住、共事的原則,也是僧人長壽的因素之一。生命科學已經證明,和諧的人際關係能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情緒穩定。相反,不良的人際關係則會干擾人的情緒,使人產生焦慮、不安和抑鬱,嚴重的會使人驚恐、痛苦、憎恨或憤怒,特別嚴重的人際關係還會使人失去安全感。經常處於憂慮、擔心、害怕狀態的人容易產生內分泌紊亂,精神分裂。和諧能降低人們的心理壓力,化解心理障礙,有利於心理健康。佛家的「六和敬」精神,為僧人的長壽奠定了優良的人際環境。

七、 深山古寺――優良的居住環境

「天下名山僧佔多」,僧人大多居住在山林裡。那兒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山清水秀、空氣新鮮」對長壽有特殊的功效。現代科學檢測發現,森林中、流水旁空氣中的陽離子要比其他地方多得多。2006年,英國民間環保組織測定:在人造山林中,每立方釐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在18000個左右;在原始山林中,每立方釐米的空氣中的負氧離子達30000個左右,而城市中,每立方釐米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才2000個左右。負離子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強健神經系統、提高免疫能力的功效,被稱為空氣中的「長壽素」。寺廟處在山林裡,就是處在充裕的「長壽素」之中,對僧人的身心非常有利。另外,「壽與綠伴」。美國哈佛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通過跟蹤園藝工人,證明在物質生活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常年忙碌於綠葉紅花叢中的花匠,比居於花木稀少、空氣汙濁鬧市的人平均多活7年。僧人長年生活在山林裡,以綠色為伴,無形之中,就增壽不少。此外,山泉也在起著作用。許多僧人喝的是山泉水,山泉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這也是他們長壽的一大因素。

八、人天師表――受人尊重的高尚職業

受到人們的尊重和愛戴,也是長壽的秘訣之一。英國前首相、著名政治家邱吉爾,享年91歲。英國皇太后伊莉莎白二世,生於1901年,2002年出世,享年101歲;宋美齡作為第一夫人,享年106歲。這些人在世時,廣受世人尊重。據美國匹茲堡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受尊重的重要之處在於,這種尊重有助於建立內心的力量,非常有利於長壽。」也就是說,他們的長壽,與得到廣泛的尊重不無關係。高僧大德,普遍都受到信徒的尊重。他們作為出世聖賢、人天師表,一方面戒守清規,精進苦行;一方面上堂說法,領眾薰修;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不僅受到信徒的膜拜,也受到世人的廣泛頌揚。一生受到眾人的尊重與愛戴,也是僧人長壽的一大因素。

九、 心無掛礙――與世無爭的空靈心性

佛教認為「四大皆空」即:「地、水、火、風」都是虛幻的,因此「心無掛礙」成為僧侶的心靈追求。唐代六祖慧能的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北宋無門慧開禪師詩偈「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涼風,秋有月,若無閒串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都表現了佛家「一切法都是相上有,性上空,空有不二,當體即空,了無所得」的思想。「淡泊者健,寧靜者壽」。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曾對5萬名自願者進行跟蹤調查,在對51-60歲、61-70歲的兩檔人群調查發現:兩檔人群的死亡率近乎相等,而61-70歲的人比51-60歲的人快樂率卻高得多。他們的結論是:前者雖處人生鼎盛期,但浮躁、憤怒、焦慮和沮喪,損害他們的肌體;後者雖孤獨,但清淨、安逸。這項實驗驗證了「淡泊壽自長」的道理。佛家的「空心無掛」還表現在與世無爭上。佛教史上最一個著名的公案《寒山問拾得》。一天,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笑道:「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佛家就是這樣「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夠做到與世無爭,自然就能夠「無爭自安,享命百歲」了。

十、習書作畫――養神靜氣的業餘愛好

自佛教傳入中國,僧人、禪師在讀經之餘常揮毫抄寫所讀經文,以此來傳播佛教的教義和擴大佛教的影響;尤其是在印刷術出現之前,抄經與繪製壁畫是佛教徒很大的一項工作,一些僧人甚至一生都在抄經與畫畫。因為這個緣故,僧人就與書法、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後來甚至出現了智永、懷素、石濤這樣的僧人書法家和畫家。我國的書法,在世界上被公認為是一種奇妙高超的傳統藝術。有陶冶情操、延年益壽的作用。書畫家長壽,可以從歷代書畫家的壽命記載中得到證明。唐代歐陽詢、虞世南、柳公權都活到80多歲;明代的文徵明90歲。現代書畫家中,80已屬「小弟弟」,年愈90者大有人在,如黃賓虹、何香凝、齊白石、林散之、肖嫻等都在90歲以上;百歲開外的也不乏其人,如孫墨佛、蘇局仙、馮鋼百等!僧人都有習字作畫的習慣與愛好,他們的壽命普遍高於世人,與常常習字作畫不無關係。

僧人多高壽,有許多人以為他們有什麼「法力」和「神通」。其實,僧人也是人,他們的長壽也遵循著科學的養生之道,只是他們的養生之道,不是刻意追求來的,而是依佛奉行。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長壽之道涵蓋在博大精深的佛學裡,涵蓋在世人不太了解的佛法裡,涵蓋在僧人們所遵從的清規戒律裡,可以說,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滋養了他們的身心,使他們的壽命普遍高於了世人。當然了,也有一些僧人世壽不是太高,但不能因個別僧人的早逝,而否定佛教文化中所蘊含的養生長壽之法,因為決定一個人生命長短的因素畢竟不是單方面的,它還與人的遺傳基因有關,與個人的身體素質有關,與自身的修持有關。總的來說,佛教文化是一種長壽文化,以上十大因素帶給僧人們帶來了健康與長壽。

《鳳凰茶館》新春開張,歡迎各路好友茶人作客鳳凰,喝茶、論道,品人生。

相關焦點

  • 佛門養生五大秘訣:古今高僧長壽的秘密
    長壽是千百年來人類探索和追求的目標。佛教追求解脫,不追求長壽,可是偏偏向佛的僧侶、居士多高壽。據《歷代名人生卒年表》(清未民初梁庭燦著):自公元232年(三國)到1884年(清朝)的1652年間,生活在全國各地的571個高僧大德平均壽命達76.4歲,比歷代皇帝的平均壽命高36.1歲。僧人多高壽,有許多人以為他們有什麼「法力」和「神通」。其實,僧人也是人,他們的長壽也遵循著科學的養生之道。
  • 佛教:高僧大德也會生病,是什麼原因?
    凡夫有病苦受不了,即使是有很高修行的高僧大德只要業報一現前,也會遭受病來如山倒的痛苦難耐。有這樣一則真實的佛門故事,發人深省。在玄奘大師到印度之前,印度的一位高僧,名叫戒賢法師,重病纏身,痛苦難耐,如同針鑽。
  • 為什麼高僧大德的話才有人聽?
    文/大象佛學圖書館佛教是需要高僧大德的,一個祖師大德就像一竿旗幟,能給無數的人指示方向,讓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一有一次,幾個小夥伴聊天,談到現在一些大德的「雞湯」開示,有個傢伙很憤懣的說:「現在的人咋就這麼傻呢?那些話既經不起推敲,又對修行沒什麼意義,但只要說這話的人名氣大,粉絲們就爭相傳頌,奉為聖旨。」
  • 走進中國十大「長壽之鄉」 揭秘長壽養生秘訣
    中國十大「長壽之鄉」長命百歲,是人類一直的理想。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就派術士徐福遠渡東海尋找長生不老藥,古代的方士為了延年益壽,隱居山林煉食仙丹……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現在人們的平均壽命已經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長,但是對於長壽秘訣的探索,我們從未停止。那麼時至今日,長壽離我們究竟還有多遠?近日,我們特別走進中國十大「長壽之鄉」,以鮮活事例為大家揭秘長壽養生秘訣。
  • 從「色」中領悟「空」:高僧大德們的綺麗禪詩
    然而,深悉禪宗的色空概念的高僧大德們,卻給我們留下了語言綺麗的禪詩,內中有深深的禪意。第一首,法演禪師所作。高僧法演是北宋中後期臨濟宗——楊歧禪派的著名禪師,門下人材眾多,極一時之盛。他有一首詩,綺麗香豔,卻使弟子克勤得到開悟。一段風光畫不成,洞房深處惱予情。
  • 104歲長壽老人喝酒抽菸不運動,長壽秘訣很簡單,從來不碰一件事
    104歲長壽老人喝酒抽菸不運動,長壽秘訣很簡單,從來不碰一件事!當你發現有一些人天天揣著保溫杯喝著枸杞茶,千萬不要懷疑,這是他們已經進入了養生的步伐。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導之下,一些人紛紛轉變自己的生活習慣,追求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但是104歲長壽老人喝酒抽菸不運動,長壽秘訣很簡單,從來不碰一件事!
  • 陸一飛-五十集大型紀錄片《高僧大德》解說詞
    中國國際教育電視臺組建,開拍五十集大型人文紀錄片《高僧大德》。獨具慧眼,另闢蹊徑,以當代高僧禪墨的紀實和研究作為切入點,貫穿整個紀錄片的系列。攝製完成將在中國國際教育臺《華藏世界》欄目及中央電視臺等處播出。
  • 佛門高僧大德眼中的淨空老法師---聖嚴法師篇【02】
    佛門中有句話:「同戒如同命」,兩位大德是非常好的朋友,聖嚴法師在一九九九年訪問新加坡的一次講話中,談起了和淨空法師的友誼並對淨空法師大為讚嘆。                      近四年來定居新加坡,訓練了一批又一批的講經弘法青年人才,所以我應該去看看他;特別是在我閉關期間,他替我找全了《弘一法師三十三種律學合刊》借給我研究,這是我永生感激的事。
  • 92歲老人,甘油三酯1.7,分享養生秘訣:簡單3件事,血管健康人長壽
    每年老奶奶的女兒都會回來帶她去醫院做一次全面體檢,擔心老人自己在家沒人照顧,再出了問題,上次體檢就在上個月,檢查報告顯示老奶奶的血管特別健康,這個年紀甘油三酯水平居然在1.7,真的是很罕見,血管健康人長壽
  • 牢記這些養生常識,等於掌握了長壽秘訣~
    節食好處多,健康又長壽,胃口不下垂,癌症少發生,血管都暢通,苗條顯身形。6、 一天十顆棗,健康活到老。棗具抗氧化,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保護肝臟,抗過敏等功效。大棗與大米、小米或糯米同煮為粥,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 112名長壽老人研究發現:他們的養生秘訣,不是飲食,而是靠三點
    長壽,一直人類的終極夢想。只有活得時間越長,才能看更多的風景,享受更大的人生樂趣。但世事是難料,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的生命往往在一瞬間因為疾病等消失殆盡。為了減少疾病的出現,人們開始養生。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人長壽,有人短命,為了找出原因,我們對112名長壽老人做了研究。最後發現,他們的養生秘訣,不是飲食,而是靠三點。第一點、保持樂觀,不鑽牛角尖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很多人面對挫折困難,常常感到消沉悲觀,想問題鑽進死胡同,最後問題不僅沒解決,心裡還增加了負擔。
  • 五十集大型人文紀錄片《高僧大德》開機儀式在南京普光寺舉行
    長三角微電影訊 2019年1月5日五十集大型人文紀錄片《高僧大德》開機儀式在南京普光寺舉行。近年來,在中華禪墨研究會的推動之下,高僧墨跡的珍貴資料匯集、整理和研究、推動,正成為佛教文化「書為心畫」,對高僧墨跡的專題研究,其意義在於通過毛筆,通過對修道人自由之境的隨機記錄記錄的是高僧們無拘無束,一任天然的真實的日常狀態,寫字是他們修行生活的一部分,是高僧們修道生涯的生活當下記錄。
  • 鍾南山很現實的語錄,他通過做實驗,卻道出了一個長壽的秘訣!
    長壽,一直是人類比較關注的事,也是科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研究的,更是一些養生人在追求的。不論是哪個職業,相信人人都想要長壽的,除非他現在活著很痛苦,活著等於在受折磨,對未來沒有任何追求,才不會想要長壽。長壽的人,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長壽秘訣。冰心她的長壽秘訣是「熱愛生活,喜愛活動。」根據了解,冰心小時候也不是非常健康的,但就是因為她生性愛動,才活出了98歲高齡。
  • 這位高僧大德不一樣!聽聽他的故事,讓人生少走彎路
    這位高僧大德不一樣!聽聽他的故事,讓大家好,我是華林寺的普法,這期和大家講一個有德高僧的故事,看看你能學到什麼。這位高僧大德不一樣!聽聽他的故事,讓就是說暫時借你們的大德法師三年,給我們這個地方結結法源,培培福報。
  • 萬人朝拜敬仰的高僧大德,八字究竟有何與眾不同之處?
    事實上,這是一位高僧大德的八字,終其一生,棄絕名利,弘揚淨土宗。他也是弘一法師李叔同的老師,被稱為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大法師。講到這裡,有學生提問說,根本看不出這個八字的貴氣在哪裡呢?為什麼成就如此之高?而且這麼多財星,又有財庫,怎麼會是出家人呢?
  • 男性長壽的秘訣被公布,戒菸酒都不算啥,關鍵在於做到一件事
    隨著人們經濟水平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群體開始關注養生和人體壽命。試問眾人誰不想長命百歲呢?關於如何長壽受到健康界的高度關注。那麼,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人口壽命水平最高嗎?有相關調查發現,在義大利人口壽命平均高達84.8歲。甚至在義大利一個小島上,到處都是百歲老人。
  • 飲食清淡長壽秘訣之首 推薦六種長壽食物
    長壽是每個人的夢想,誰都希望自己能夠延年益壽。那麼如何長壽呢?長壽秘訣的第一法寶是什麼呢?帶朋友們去了解一下。  飲食清淡十大長壽秘訣之首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人口老化,要延年益壽,港人應注意飲食健康。
  • 殺人犯潛逃16年,被抓的時候已經是佛門高僧,拍照從來不露正臉
    前言印象中的高僧都是慈眉善目的模樣,吃齋念佛,誦經祝禱,整日與青燈古佛相伴,殺生對於他們來說更是極大的罪孽,有的僧人更是連螞蟻都不捨得。可是俗話說:人心隔肚皮,誰能想到,受到人們尊敬的佛門高僧竟然是一名殺人犯呢?
  • 日本公布長壽秘訣,睡前多做這3件事,遠離1種菜,再喜歡也要少吃
    隨著醫療和科技水平的發展,現階段百歲老人也越來越多,日本有調查研究發現百歲老人的秘訣除了有先天的因素外,後天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上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那麼日本公布長壽秘訣都有什麼呢,總結之後發現,睡前多做這3件事,遠離1種菜,再喜歡也要少吃,不僅適合養生,還能提高生活質量,愉悅身心,先天的因素和後天好習慣的養成,有長壽的潛質
  • 舍利子之謎:為什麼只有得道高僧死後才有?它究竟是什麼?
    除最早的釋迦牟尼佛祖舍利外,後世的得道高僧圓寂焚化後也會伴隨出現相應的結晶體,而一般的僧人所留下的只能是普通的舍利。至此舍利子成為佛法高深的大德僧人象徵,被佛教徒視為佛門的聖物般仔細珍藏。且根據醫學界的資料顯示,的確也有科學院在佛門舍利子內發現了人體骨骼的成分,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舍利子由人體骨骼焚燒後變化而來的說法。而其中牙齒由於自身包含很多無機鹽成分的原因,也讓人們認定為其為舍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