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文化淵源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儒釋道三教當中,佛教的發展相對較好,逐漸成為中國文化復興的最重要載體。」
中國國際教育電視臺組建,開拍五十集大型人文紀錄片《高僧大德》。獨具慧眼,另闢蹊徑,以當代高僧禪墨的紀實和研究作為切入點,貫穿整個紀錄片的系列。攝製完成將在中國國際教育臺《華藏世界》欄目及中央電視臺等處播出。
佛教傳入中國,和中國文化碰撞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禪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禪文化本身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延伸。如何面對當下的時代、當下的生活,大家都在思索著、實踐著。如何有效的繼承文化傳統,如何在當代運用和弘揚,成了時代課題。
高僧大德們一生修行,大悲大願,普度眾生,他們的心靈高度,是真、善、美的化身。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如何深度發掘佛教文化內涵,並在國際視野大力傳播,體現中華禪文化的魅力,傳播中華文化的價值觀,在保存、記錄珍貴資料的同時,向世界傳播、推廣中國佛教文化是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意義所在。
禪是對當下的態度,是對生命的關照,禪墨一法,歷代高標獨立,是以可靠的筆墨為依據,在高僧長期修行生命中,形成的一種修心和記錄參悟的方式,是修道人心靈的寄託,是迥異於世間範式的心畫,「書為心畫」,高僧墨跡作為心靈藝術的典範,對當代藝術極具示範作用。禪墨成為《高僧大德》紀錄片的亮點。
當代高僧一誠長老、圓霖長老、法宗長老、乘清長老四位成為紀錄片開拍的第一組團。
一誠長老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名譽會長多年,他在江西永修時住持的雲居山真如寺,秉承虛雲老和尚修道家風,成為中國著名的三大樣板叢林之一。長老身居高位,卻常懷慈悲,平等待人,晚年的書法樸素天然,純潔、爛漫,是一誠長老心性的再現,是當代修道人禪墨的高峰。
圓霖長老,當代禪畫大師,出家梵行六十餘載,修行之餘以書畫為佛事,以禪墨接引大眾,直心寫意、義理深刻,是公認的一千年來中國禪畫又一高峰。他以一支畫筆,翻捲起翰墨巨瀾,他的筆下,波浪壯闊,揮毫縱橫之間,瀰漫著正大磊落的氣息,「大寫」二個字,體現著中國畫的民族精神。
法宗長老現年104歲高僧,南京棲霞寺法嗣,一生在海外弘法的同時,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身在海外,心懷祖國,以百歲高齡回歸南京,頤養之年揮毫寄情,其書跡高古康莊,境界自開,無意於書,卻成為當世禪墨的一大家。
乘清長老,現年107歲,12歲出家,年輕時從愛國高僧能海上師學習,1945年入理塘漢僧留學院學習,1950年受能海上師委派擔任西藏和平解放的藏文翻譯。1956年任教阿壩州名族師範專科學校。1982年國家恢復宗教政策,法師回到四川省佛教協會工作,先後修繕、修建了一系列寺院。
如今,百歲後的乘清長老安住夕陽,從容自在,禪瑕揮毫不綴,乘清長老書法的意義在於通過毛筆,自由之境的隨機展現,無拘無束、一任天然。寫字是這位老人的生活一部分,是長老生活的當下。
107歲乘清長老和104歲法宗長老真誠的交往,互敬互崇的過程在二位長老的紀錄片中也會重點體現,他們是目前在世的二位最年長的高僧,他們的交往事跡和情誼,是亙古未有的傳奇,令後學者升起無限的崇敬和信心。
每一部紀錄片,每一位高僧,都是一位獨特的修道人,紀錄片拍攝也將根據他們的獨特的人生,用獨特的視角來記錄和傳遞這些無限的美好。
通過一集集紀錄片的展開,再現他們的人生軌跡,通過他們的事跡,通過他們的筆墨,安定著的是我們的心,淨化著的是我們本該寧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