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兒童的關係是什麼呢?兒童又是如何受其影響的呢?我想這是困擾很多家長的問題。
接下來讓我從我做兒童治療6年的經驗中和各位家長分享下,希望我們對這類兒童有更多的了解和接納,及對他們的照料者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是兒童時期最常見且複雜的心理及行為障礙之一。他們給外界的感覺就是充滿活力靜不下來,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衝動,不聽指令,缺乏自控能力,喜歡東張西望,容易分心被外界吸引,常常擾亂課堂紀律,做事丟三落四,站沒站相,坐沒坐相,總與同學發生矛盾衝突,喜歡接話等等。
他們總是可以憑藉一己之力,掀起一場狂風暴雨,給自己及外界製造很多的麻煩。讓他們的撫養者和老師很是頭疼。同樣,他們由於注意力無法集中、多動、衝動的特點,日常生活中也常伴隨著學習困難、語言溝通障礙、人際交往困難、情緒困擾、對立違抗行為等的適應問題。
好多家長即使是在醫院做了診斷,也無法理解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覺得那不就是孩子小不聽話、調皮嘛,長大就好了。真的是這樣嗎?
恰恰是家長這樣迴避的想法,造成好多注意力缺失的兒童錯過了最佳的黃金治療期。以至於在他們本就艱難的道路上更加的舉步維艱。
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簡稱ADHD,一般會在7歲之前發病。
其實在幼兒時期家長帶起來就比較困難吃力,比如在幼兒園不能聽從老師指令、隨意下地、坐不住板凳、喜歡接話,和同學相處困難,喜歡打鬧、追求刺激,危險意識較弱。對於作業常常容易半途而廢,磨蹭拖拉,對抗情緒較重等等。
但多數家長覺得孩子小長大自然就聽話了,這樣就錯過了第一個治療的黃金期。同樣也為上小學的困境埋下了伏筆。
直到上小學一年級,無法適應校園生活,不能聽從老師的指令,不能很好的完成作業,同學之間矛盾升級僵化,這時家長才會意識到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
其實ADHD兒童早期發現,及早介入幹預,效果還是很好的,並不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家長們真的沒必要「談動色變」。但相反置之不理,耽擱下去,甚至打罵批評才會使他們的症狀、行為、情緒更加嚴重,後期幹預就需要更長久的時間。
4-6歲是介入的最佳時間,不僅改善效果好,後期發展也會呈階梯式變化。
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向有三種:
一、藥物治療:一般分為兩種;中樞神經的和非中樞神經的。分別作用於大腦皮層和去甲腎上腺素,使大腦正常運作,使專注水平穩定下來。
作用:減少衝動多動行為的發生,使其專注時長增加。
二、感統訓練:通過感覺統合的訓練,讓他們更好的掌控自己的身體,調動大腦的運用及自身和外界的協調與配合。
作用:促進大腦發育、改善行為。
三、心理治療:一般運用沙盤遊戲和認知行為的效果比較好。
作用:給予兒童理解和接納,提供和外界評價不同的反饋,給予更多關愛和信任,使兒童願意敞開心扉,信任外界,自發性的去調整及改善行為。從而獲得外界的接納,更多積極有效的互動模式。
很多家長都比較擔心藥物帶來的副作用,所以不願意給兒童用藥。我接觸的很多兒童就是這樣,多動、衝動行為特別多的6歲以上的兒童還是建議用藥,這樣可以快速調整他們自身的行為,達到專注穩定的效果。
很多家長不理解,心理為什麼會起到效果。ADHD主要是生理原因引起的,但由於他們自身衝動多動、不能專注的外在表現,長期以來引起老師、家人、同伴的批評指責,身邊所能感受到的大多是負面評價。
所以ADHD兒童的安全感較低,常常對外界充滿了猜疑和不信任,部分兒童會有敵意及攻擊行為。他們的自我評價較低,低自尊感,他們很難相信自己是好的值得被愛的,不願做可以使自己改變的行為,所以常做出破壞性行為,來驗證自己的不好。
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是發生了什麼,內心倍感委屈。他們渴望被理解、關注、及來自周圍人的信任,但事實總是事與願違。長此以往,他們的行為和外界的格格不入造成他們的心理問題,這時只吃藥改善生理基礎效果就不會特別顯著,即使他們穩定平靜下來,之前和外界的不愉快的互動模式也深深的烙印在他們的成長軌跡中,為他們日後的人際關係處理埋下隱患。
這時他們需要的是來自外界的理解和接納,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可以借用諮詢師的身份重新感受來自外界的評價,在自由安全受保護的環境中,他們才可以排解情緒,提升自我改變的動力,重新出發,改善自己的行為模式。
ADHD的父母及其養育者也需要得到同樣的理解和尊重,不是他們沒有教好,反而他們付出了比其他任何兒童的家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耐力。
我接觸到的很多案例,由於孩子患有ADHD,在學校經常與人發生衝突,學習上更是無法專心、穩定下來,老師也是感到力不從心,找家長那是家常便飯,陪讀、勸退也是時有發生。
外界的質疑和異樣的眼神令家長焦慮不堪,疲憊不已。這時候也發生了很多有病亂投醫的現象,還有人執迷於迷信,不但花銷巨大,收效很小,而且嚴重錯過了最好的幹預時期,一去不復返。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兒童及其家長,請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接納,這不是他們的錯,他們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