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諸葛找房
隨著房地產行業的飛速發展,各個城市都高樓都越蓋越多,但受到經濟、制度乃至氣候的限制,各地樓盤在方方面面都參差不齊,有些現象還可能截然相反。面對市面上讓人眼花繚亂的住房選擇,很多購房新手犯了難,於是便上網搜索相關「攻略指南」。這其中,關於樓層地選擇,大家多半都看到過有行家強調「再窮別買一層,再傻別買頂層」這句話,但往往在評論區裡也都有很多人反對這一說法,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是否空穴來風呢?
的確,不少樓盤的一層和頂層反而因搶手而價高,而且很多一樓和頂樓的業主在入住數月,甚至數年之後都沒有遇到過任何問題,這點無法反駁。這一來,有幸運的成分,買到了質量過硬的房子。二來,有財力的成分,買了中高端的住宅。三來,慧眼識珠,選房時懂行,避開了風險。四來,可能是年頭尚短,隱患還沒有顯現。小編有一次與朋友聊到這一話題,他滿不在意的說:「我房子都住了12年了,一點兒問題都沒有!」結果好巧不巧的在轉年第13個年頭上「中招了」,而同樓其他樓層還未見異樣。
因此,話不能說的太滿,既不能說買其他樓層就一定不出問題,也不能說這兩層就一定不能購買,只是相對而言,這兩層踩雷的機率會比其他層要高一些。想要購買就需滿足上述4個條件——好運氣、好財力、好見識,亦或者是敢於承擔風險的強大內心。說了半天,一些小白可能還不太清楚,這兩層究竟會有什麼風險呢?或者說,什麼樣的小區不可以買這兩層呢?這些房子聰明人都有意避開,原因竟是這樣!
首先,樓間距太小的低端小區儘量慎選。很多人之所以想買頂層,是圖它視野開闊、私密性好、有天台可用……但往往也會因此而遭遇丟西瓜撿芝麻的尬尷。
也許你幻想的是「登高遠眺風景」,結果入住了才發現錯得離譜,你只能看到對面樓的樓頂和居民的窗戶,甚至還能透過窗戶看到對面人家屋內發生的景象,於自己的私密性也有影響。如果房子本身朝向也不好,屬於陰面房,那麼即使是頂樓也可能光照時間很短,陽光被隔壁高層牢牢擋住,採光通風也受影響。
一層就更不用說了,「手握樓」小區的一層可能需要常年開燈,住起來非常壓抑。私密性也顯而易見,不僅對面樓可以看到自己家,就連在小區路過的人也可能會看見。行人在道旁說的話也能聽得一清二楚,即便安裝了隔音很棒的門窗也不能完全解決噪音問題,多少還是能聽到。
其次,價格比較便宜的大品牌或者聞所未聞的小品牌房子慎選。說這話不是說只讓大家買貴的就好,而是說面對這樣的房子別衝動,多看多比較再決定,不要貪小便宜吃大虧。假如說開發商把控質量不嚴的話,就非常容易縮短房子的居住壽命。近日來維權事件頻發,其中不乏豪宅和大品牌房。所以說,就連高端小區都有「豆腐渣」工程的質量糾紛,何況普通小區呢?很多頂層的業主都出現牆體開裂和滲水的情況。而假如隔熱層沒做好的話,夏暖冬涼可能會需要365天全年開空調。
此外,電梯質量也參差不齊,梯少戶多的房子頂層樓要慎選。很多公寓和經濟適用房梯戶比嚴重失衡,2梯10戶、3梯16戶這樣的能不買就別買,電梯損耗大,過不了幾年就可能頻繁出問題。安全是一方面,時間成本又是另一方面。
電梯沒壞的時候,早晚出行高峰可能還要等個5-8分鐘,要是壞了一個,可能要等15-20分鐘起步,上下爬樓也吃不消。而且很多高層都有三四十層,消防車在樓下很難第一時間解決險情,趕到天台救援無疑消耗了營救時間,業主逃生也沒那麼方便,生還概率就會降低。
最後,各地氣候不同,可能也會影響房子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城市一層和頂層最貴,有些城市則最便宜的原因了。對於一些比較潮溼的城市,如果房屋質量和設施配備非常一般,一樓就會比較便宜。雖說家有老人孩子買一樓可以方便出行,但是溼氣太重也不利於健康,患風溼、關節等疾病的概率會升高。而雨水多的城市,頂層牆體開裂滲水的情況也會更嚴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