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民法典 | 死的尊嚴該如何保護?這三點全說透了

2020-09-05 訴訟綠獅子

張三在得知自己身患老年痴呆症後,聚其子女,囑咐曰,「他日我完全喪失獨立思維和獨立行動能力時,我的財產由你們均分。若是我得了病,非得接受嚴酷的化療或者虎狼之藥才可使我苟延殘喘的,請不必勞那個心和力,讓我像一個人一樣體體面面地生,有尊嚴地死。」


沒有自我尊重,就沒有道德的純潔性和豐富的個性精神。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條清晰地將自然人的生命權劃分為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兩個部分,突出每個人不僅享有人格尊嚴,更體現在生命尊嚴上。而所謂的生命尊嚴,既包含活著的尊嚴,也包含死去的尊嚴。對於此前學術界早已有探討的生前預囑問題,奠定了法制土壤。

民法典原文

第一千零二條 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

生命權是以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為客體的人格權。包括:


1、生命享有權。每個人是自己生命權的享有者。

2.生命維護權。對於侵害生命權的行為,自然人有權予以維護,維護的方式可以是自力救濟,也可以是請求官方救濟。

3、生命支配權。生命支配權主要體現在對生命尊嚴方面。生命尊嚴既包括生得有尊嚴,也包括死得有尊嚴。

4、生命保護請求權。生命保護請求權的對象不限於司法機關,還包括行政機關、負有法定救助義務的組織或個人等。


內容詳述

那麼到一個人將死的時候,有沒有一個權利說,我死也要有尊嚴地去死。當然也可以,也享有這樣一個死的尊嚴,那麼這個死的尊嚴裡到底包括什麼呢?

我們通常說三個問題:第一就是生前遺囑。那麼生前遺囑是什麼?就是我在健康的時候,我寫下了一個文件,說等我一旦要到了那種臨終之前,不清醒的時候,你們應當怎麼做,不應當對我怎麼做,這就是生前遺囑。

大家看到生前遺囑和遺囑完全不一樣,遺囑是死了以後才生效,這個生前遺囑是當你不清醒的時候才生效,你生命還沒有喪失呢。

第二個就是臨終關懷,說一個人要死了非常的痛苦,那麼這時候呢就應該採取各種方法,醫學的方法怎麼讓他能夠減少痛苦,維護他的尊嚴,但是你知道,原來這在醫學界是不準許的,凡是涉及到精神藥物,然後涉及到那種鎮痛的藥物,都可以有成癮性的那些,使用起來太費勁了,就讓你生生的疼。那麼現在呢從國際衛生組織到我們,我們中國自己的這個醫療機構,現在已經基本上接受這樣的意見了,就是當你臨終之前極度痛苦,那麼可以採取一切醫療手段,讓你減少痛苦,有尊嚴地去迎接死亡。

第三個呢,這個裡頭就包含尊嚴死,就說我死要死得有尊嚴,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積極安樂死的立法,但是消極安樂死應該是沒有問題,包含在生命尊嚴當中,我現在生命臨近終結 不可逆轉,那我在醫院裡頭,接受你們那些各種各樣的一些療法,不僅使我感受痛苦,而且還讓我失去一個人的尊嚴,那我就不治了,我願意回家去待著去,我自己迎接死亡,自然地去迎接死亡,怎麼就不可以呢,當然可以。

那麼還有一點呢,就是我們規定了生命尊嚴的時候,我們離安樂死,積極安樂死的立法,這個距離就不會太遠了,所以我們這個條文,應該說是一個相當先進的條文。

相關焦點

  • 民法典課堂 | 九張海報帶你讀懂民法典如何保護未成年人
    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民法典共7編84章1260條,系統地規定了民事主體、物權、債權、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權、侵權等各方面內容,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自由與平等的宣言,是我國法治發展道路上的重要裡程碑。
  • 民法典如何保護未成年人?九張海報帶你讀懂
    胎兒即具有民事權利;完善監護制度;未成年人受到性侵害、成年後起算訴訟時效;拓寬收養人範圍……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貫穿民法典始終,九張海報帶你讀懂民法典如何保護未成年人
  • 民法典如何更好保障你我人格尊嚴
    【說法】明確責任主體,對「性騷擾」說「不」。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規定了「性騷擾」認定標準,即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民法典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係等實施性騷擾。
  • 「讀懂《民法典》」 三、物權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社會生活百科全書,人民民事權利的保護法典,分為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加上附則,共1260條,確立了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和綠色原則等基本原則
  • 讀懂民法典|楊立新:這是整部民法典的最大亮點
    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創新與重要社會價值人格權編是整部民法典的最大亮點,不僅使民法典能夠鮮明地體現尊重人格尊嚴和保護人格權的人文主義立場,而且緊跟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求,實現了黨中央提出的「保護人民的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的要求。
  • 人來人往,看民法典如何更好保障你我人格尊嚴
    【說法】明確責任主體,對「性騷擾」說「不」。民法典在人格權編中規定了「性騷擾」認定標準,即違背他人意願,以言語、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典規定,機關、企業、學校等單位應當採取合理的預防、受理投訴、調查處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職權、從屬關係等實施性騷擾。
  • 如何保護隱私?看《民法典》咋說
    垃圾簡訊、騷擾電話、垃圾郵件、冒名辦卡透支等都是我們常常遇到的困擾如今沒點保護自己的真本事《民法典》第1032條第2款給出了定義: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 【律師說民法典(三)】從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看民法典的「以人為...
    時間:2020/06/04 來源:多彩貴州網   民法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有哪些新看點值得關注?將對你的生活產生哪些影響?
  • 【「典」讀民與法】第三期——字字千鈞 如何讀懂民法典草案裡的「民」和「法」?
    這可不是一個普通的立法任務。從2015年3月民法典編纂工作啟動至今,這部與你我密切相關的法律草案,已經讓老百姓盼望了5年。數字會說話: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大會發言人張業遂介紹,民法典編纂過程中,先後10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和建議。10次,42.5萬人,102萬條。用一句話表達數字熱度的背後是:民之所呼,法有所應。說一個「呼」「應」的細節。
  • 論道丨民法典如何保護安寧權?
    民法典第1032條第二款對私人生活安寧作了相關規定,開啟了安寧權民法保護的大門,是民法典立法的顯著亮點。所謂私人生活安寧權,就是自然人享有的維持安穩寧靜的私生活狀態並排除他人不法侵擾、侵害的權利。為什麼說安寧權是民法典的立法亮點?
  • 民法典中的平等保護
    、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的平等保護。 民法典以民事權利的平等保護為核心,彰顯了平等保護的法律精神,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保障人民權益實現和發展的立法思想。 本期「民法典大家談」欄目,我們從法條規定出發,談談平等保護的調整範圍、平等原則等。
  • 普法課堂 | 民法典如何保護少年的你?
    前兩次法治課,我和大家分別交流了如何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崇尚者、遵守者、捍衛者和未成年人家庭、學校、社會、司法「四大保護」的問題。在同學們新學期開學之際,我想結合剛剛頒布不久的民法典,和大家共同探討未成年人權益的法律保護問題。
  • 學好民法典,讀懂「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2020年5月28日15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我國開啟「民法典時代」。作為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開創了我國法典編纂立法的先河,具有裡程碑意義。2015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啟動民法典編纂工作。編纂過程中,先後10次通過中國人大網公開徵求意見,累計收到42.5萬人提出的102萬條意見和建議。經過五年多,民法典終於頒布實施,實現了新中國幾代人的夙願。聚焦熱點難點,回應社會關切。民法典對「霸座」行為、「個人信息保護」「居住權」等問題都做出了回應,充分體現了「民有所呼、法有所應」的精神。
  • 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再次審議,網絡時代如何保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
    據中國人大網消息,在人格權編草案初審的分組審議中,常委會委員們認為,人格權獨立成編,是我國民事立法和民法典體系的重大發展和創新,是對人格尊嚴民法保護的深化,有利於促進人格權的司法保護。「在世界民法典立法史上具有創新意義和中國特色,實踐意義和時代意義都非常重大。」
  • 民法典怎樣保護「少年的你」
    這是繼2018年9月1日、2019年9月7日之後,張軍第三次到北京二中開講法治課。民法典怎樣保護「少年的你」?民法典的實施,對未成年人的生活與成長會帶來哪些影響?講課中,張軍以「民法典中的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為題,聚焦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從中學生熟知的人和事講起,從「民法典是一部百科全書,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法典是一部護身寶典,明確了未成年人的權利義務」「民法典是一部共同約定,凝聚起保護未成年人的共同責任」等三方面為師生們進行了詳細講解——「民法典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 民法典如何「看」?
    正式誕生了讓我們一起了解民法典如何看待人、家、社會、國家、人類、自然……民法典如何看待人人格權獨立成編,人格尊嚴得到全面保護,完善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私人生活安寧納入隱私權,未成年人權益得到更大保護,特殊情況下無人照料「被監護人」得到照顧等等都體現了「人」成為法律的極致關懷
  • 「民法典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民法典》擴大了肖像權的保護範圍
    在民法典與消費者權益保護研討會上,湖南湘一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瀟從肖像權保護方面對《民法典》進行了解析。什麼是肖像權?《民法典》第1018條首次將肖像定義為: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
  • 《民法典》如何保護個人信息、肖像權?長沙拉師這樣說……
    《民法典》對個人信息保護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規定,為之築起更嚴密的法律之牆。在現實生活中,《民法典》將為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又該注意些什麼?有關專家進行了解讀。 【《民法典》原文】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 《民法典》視角下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
    在企業級別的運營中,即使企業已經採取一定的技術手段,比如去標識化等,但仍有可能被其他技術人員用以識別到個人,藉助技術手段的可識別性似乎也不能說不合理,這在所用技術在特定行業中普遍使用時尤其如此。那麼又該如何認定是否屬於「合理」的範圍?有學者參考WP29小組相關意見,指出個人信息的認定會隨著擁有數據的主體、使用的場景、數據保存的期限、技術的發展等多種影響因素而發生變化。
  • 「四大檢察」與民法典的這一場「約會」
    這一刻,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中國「民法典時代」到來。歷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在他看來,如果說《法國民法典》是19世紀風車水磨時代的民法典的代表,《德國民法典》是20世紀工業社會的民法典的代表,那麼,我國的民法典就是21世紀的民法典代表之作——第一部制定於人類從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轉換階段的民法典。立法、司法、法學界人士普遍認為,這是一部立足中國國情、符合時代特色、維護人民群眾權益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