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從小被教不給人添麻煩 大多默默承受痛苦

2020-12-14 搜狐網

  從小就被教育「不給人添麻煩」

  日本人較少當眾哭泣,在大地震中,如果家人朋友遭遇不幸,通常只是默默承受

  「不給人添麻煩」這是日本人的常識,這句話出現在給小孩學習的《社會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節。

  讓別人不快、讓別人擔心、讓別人操心,都屬於「給人添麻煩」的範疇。

  服從維護集體利益

  日本人不輕易表露自己的悲哀,反而對因自己的悲哀而讓別人擔憂和牽掛表示歉意。

  在大地震中,如果家人朋友遭遇不幸,日本人通常也不會號啕大哭,只是默默承受了這突如其來的變故。當有人獲救時,代替「謝謝」說 「對不起」的人也不少,對他們來說,比起感謝,給別人添麻煩的心情更多。

  此外,不給別人添麻煩也可以解釋日本人的忍耐力和自律精神,隨地吐痰、大聲喧譁、插隊、亂扔垃圾等等都被視作給別人添麻煩的行為。

  當這種社會行為規範變為大多數人的自覺意識以後,少數「不拘小節」的人也會慢慢自律起來。

  即便是在大地震這種生死攸關的時候,日本人仍然幾乎苛刻地維持著公共秩序。在以「災民」為標籤的那個集體中,個人離不開集團,集團保護個人,只有絕對服從才是維護集體利益的表現。這個時候並不需要「個人英雄主義」救他人於水火,「和大家一樣」不僅容易形成合力,克服困難,也能保障系統運行的效率。

  教育培養秩序

  日本平民面對巨災的秩序感和鎮定氣質,實際上就是一種整個社會面對災害的韌性表達。這種韌性的普遍養成,當然可以從國民性格中去尋找解釋。

  比如,生死無常的人生觀的浸透,比如,視風雅為清冷之物的美學,都會對國民的行為習性起到鼓勵和規製作用。但是,社會秩序觀的形成,從來不只是哲學的結果。哲學更多地影響個人行為,而社會秩序的形成則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意識協同,和協同後的行動範例。

  巨災面前,對於自身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恐慌足以讓自利性代替共利性,足以打破日常的協同習慣,從而損害平常秩序。強震中的日本社會仍能保持良性秩序,展現社會韌性,固然有國民性的因素,而更主要是持之以恆的,通過教育、防災培訓和社區建設而推進的非物質化的社會建設的結果。

  震後心情

  震後網上釋放壓力

  網友中蔓延核洩漏擔憂

  日本11日遭遇強震、海嘯,部分地區電話通信中斷。數以千計日本民眾「擁向」網際網路,尋找親友,互報平安,乃至表達對核洩漏等問題的看法。

  喜

  「媽媽還好,正在回家路上」

  震後,一些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和社交網站開始充當「尋人中介」。不少網友登錄社交網站,聯繫親友。

  谷歌公司開啟英文和日文版「尋人」網頁。用戶點擊「我找人」一欄,在搜索欄中鍵入想找人的姓名,隨後點擊姓名進入供留言、提供描述信息的頁面。用戶也可點擊「我有某人消息」一欄,輸入所知信息。

  「媽媽還好,正在回家路上,」一名網友留言道。截至12日19時30分,谷歌「尋人」網頁已有4.5萬條記錄。

  此外,一些微博、視頻網站也提供類似服務。

  憂

  「如果核洩漏怎麼辦?」

  除充當「尋人中介」,網際網路還成為一些網民表達憂慮的重要渠道。

  12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洩漏的消息傳出後,一些民眾表達對核洩漏的擔憂。

  「經過令人沮喪的一夜,我早上8點回家,」東京一名23歲女性白領在一家社交網站上說,「現在又出現核洩漏,我們可能已經暴露在核輻射環境中。」

  「我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之後還會發生什麼,明天是否還能活著,」她說。

  「輻射在增加,他們在準備(防輻射用)碘。如果風很大,會把放射性物質吹向……」有人在網上寫道。

  生死一刻

  靠屋頂殘骸漂兩天 60歲男子獲救

  日本一名男子遭海嘯被捲入大海後,依靠一片屋頂殘骸漂浮了兩天,13日獲救。信川弘光(音譯)現年60歲,13日中午被日本海上自衛隊一艘驅逐艦救起。

  搜救人員說,信川當時身體狀況良好,隨後由直升機送往醫院。信川告訴搜救人員,他得知海嘯來臨時跑開,第一波浪退去後回家取物品,不料遭另一波浪襲擊。海嘯把他連同屋子一起卷到15公裡外,信川抱住屋頂殘骸在海中漂浮了兩天。

  「貓叔」,你還好嗎?

  網友為「貓叔」及所有生命祈禱

  它是來自日本鄉下的一隻超級明星貓,頭出奇大,喜歡眯眼,喜歡戴墨鏡,喜歡頂東西,還喜歡鑽進狹小的籃子裡睡大覺。這隻貓的日語名字叫「籃子貓」,可到了中國卻有了個很囧的名字「貓叔」,因為它有8歲了,相當於人的48歲。

  據悉,日本發生強烈地震,「貓叔」的家鄉巖手縣遭到地震、海嘯的重創,大量房屋被損毀,「貓叔」一家現在生死不明。目前,網友在網上發起為「貓叔」和所有生命祈禱的活動。

  (據《廣州日報》、《南方都市報》)

  震後感受

  東京秩序如常

  只是街上人少點

  12日是周末,東京晴朗,下午電車開了。從上海來總部出短差的湖南漢壽小夥郭鳴甚至悠閒地上街,不緊不慢買了一塊手錶和一隻LV錢包。街上人少了一些,但秩序如常,沒有異樣。這裡是東京。

  「感覺東京城市秩序良好,也沒有什麼緊張氣氛。除了拿著當天報紙或者在手機上看最新新聞的人,別的和往常沒有什麼兩樣。」目前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中國教師易山告訴記者。

  東京池袋車站西口是公交車車站集中的地方,一輛接一輛的公交車有條不紊地運行著。遠遠地看到站牌處人頭攢動,所有的人都在排隊等候上車。

  S形的長龍蜿蜒了數百米,沒有人知道隊伍最後在哪,進行交通協管的只有區區數人,沒有工作人員維持、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人們仍然如此自覺地排隊。

  「東京街頭淨是步行回家的人群,仿佛數萬人都一起走上了街頭,但都自動列隊默默前行,秩序井然,毫無喧譁,我在開車,路上塞車,但也毫無喇叭聲,眼前的一切,仿佛是部場面巨大的無聲電影。」

  ——微博網友

  「幾百人在廣場避震完畢,整個過程,無一人抽菸,服務員在跑,拿來一切:毯子,熱水,餅乾。所有男人幫助女人,跑回大樓為女人拿東西,接來電線放收音機。3個小時後,人散,地上沒有一片垃圾,一點也沒有。」

  ——微博網友

(責任編輯:UN009)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何怕給別人「添麻煩」
    事實上,日本人從小就被灌輸垃圾分類的理念。日本街道極少安放垃圾桶,據說是為了防止犯罪分子放炸藥。所以垃圾都要帶回家扔,也因此日本人有隨身帶塑膠袋裝垃圾的習慣。日本許多公寓是共用垃圾箱,這些垃圾箱分放不可燃垃圾、塑料瓶的蓋子、塑料飲料製品、玻璃瓶和鐵罐、塑料製品垃圾,以及專門放廚房垃圾(含有水分的垃圾)。而日本對於垃圾分類處理的細緻程度,在處理塑料飲料瓶上可見一斑。
  •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在意「不給別人添麻煩」?
    去過日本打工的朋友都能發現,日本人對於不給別人添麻煩有著很深的執念。有位朋友就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我當時和小夥伴在一條小路上步行走著,走了一段路才發現後面有輛車,居然都沒有直接按喇叭讓我們閃開,而是一直在後面跟著,可真能忍啊!震驚到我了」,對於日本人的這種做法,我們能想到的只有「奇葩」兩個字了,但日本人的日常行為準則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 快樂建立在痛苦為代價,默默承受難以忍受痛
    快樂建立在痛苦為代價,默默承受難以忍受痛。流淚與喘氣是兩碼事,一個是委屈,一個是換氣,這有相互理解才能換回心靈契合。每個人都存在這樣哪樣問題,換位思考便能明白他人不易。不怕犯錯,就怕裝傻,脾氣人人都有,就看怎麼去消化。面對嘲笑式風言風語,耐住性子很重要。
  • 因為不想給別人添麻煩,日本人上班從來不早到
    而造成這種不給老人讓位的情況,其實是日本人的社會規則造成的,「不給人添麻煩」是日本人的人生第一準則,在小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他們的首要學習的就是《社會生活教育》,其中的第一章第一節就是:不要給別人帶來不快,不要讓別人擔心,不要讓別人操心等等。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抱歉,給您添麻煩了」。
  • 不肯「添麻煩」的日本人,正在製造東亞最大的麻煩
    但這位女士卻不哭不鬧,記者問她,她說,只是不想讓自己成為傳染源,「知道自己是什麼情況了,才不會再給身邊人添麻煩。」日本人「怕給別人添麻煩」的這個態度,可以說是國民性的了。中國國內通常說起日本這個特點,都是當成一個「優點」在說,說日本人很客氣,很多禮,稍微做錯了點什麼,他就要給你鞠躬道歉,覺得自己給你添麻煩了。
  • 「不想給人添麻煩」的5種表達,你都會說嗎?
    在學習日語的時候,我相信大家肯定看到過「迷惑をかけたくない」和「世話をかけたくない」,大家都知道這兩個其實都是表達「不想給人添麻煩」的含義,但是它們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吧。從簡單的角度來說,其實兩者之間的含義相似,只是在語義上有些略微的差別。
  • 孩子必須承受的一些痛苦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父母的成長之路如此,孩子的成長亦是。而痛苦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哪些痛苦是孩子必須承受的呢?1. 學習的苦有些孩子會覺得學習是快樂的事情,但是有些孩子反而覺得學習很痛苦,很吃力,這個時候幫助孩子尋找原因是很重要的,孩子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還是理解上出了問題,找出癥結,對症下藥,就是最好的緩解。
  •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不輕易給人添麻煩
    喜歡給人添麻煩,說到底,是一種缺乏同理心的自私表現。   他們不會把他人放在心上,更不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只想著怎麼讓自己更省事方便,怎麼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不輕易給人添麻煩。
  • 這3種幼兒園「冷暴力」,孩子可能在默默承受,而家長卻一無所知
    不是被小朋友欺負,也不是被老師打罵,而是默默承受「冷暴力」監控雖然能看到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但由於沒有身臨其境,根本不知道到底是什麼狀態,雖然孩子沒有被欺負,被打罵,但也有可能在默默承受「冷暴力」。只有不留下傷痕的動手,老師基本上就不管,即使是孩子向老師求助,老師也就是口頭說一句而已,根本不會插手,時間長了承受冷暴力的孩子性格就會發生改變。
  • 竭盡所能把事做好 不給人添麻煩的生肖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就會逐漸的明白,有些事情,自己能夠解決就不要輕易的去麻煩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沒有人會在自己的身邊守護一輩子的,所以我們要學會獨立,你知道在十二生肖中,竭盡所能把事做好,不給人添麻煩的生肖有哪些嗎?
  • 日本的冷與熱,讓人感慨
    例如詢問別人年齡、工資、家庭等都是不禮貌的行為;同事、同學之間大多通過發郵件聯繫,除非是極其要好的朋友才會加社交軟體好友;參加活動時,聊得很火熱,但很少有人願意交換聯繫方式;不少年輕人上大學後極少與家人聯繫;絕大部分日本父母不會為子女照顧孩子,而子女也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日本人不願意與別人肢體接觸,所以男生勾肩搭背、女性友人手牽手或挽著胳膊並不常見。
  • 郭某某不懂,不給人添麻煩是美德,也能不給自己找麻煩而且能保命
    你不知道,一個看似普通的人,通過大量的努力,能發揮出什麼樣的「能量」。郭某入獄後連續9次減刑就是一個例子。因為在獄中的「良好表現」,從2009年開始,郭某似乎有了某種魔力,幾乎每年減刑一次。終於在2019年重獲自由了。這難免不讓網友想到雲南昆明的孫某某。有些人很難減刑。
  • 好冷丨日本人不穿秋褲?知道真相的我默默穿上了……
    日本菇涼本著探ba究gua精神,我特意聯繫在日本讀書的同學,問起了身邊日本冬天不穿秋褲的原因。知道真相的我,默默把毯子裹得更嚴實了。供暖設施空調日本的供暖設施齊全,只要進了室內,不管是商場還是車站,地鐵還是便利店,都會感覺溫暖如春。反之,如果穿得特別厚,在室內很容易流汗不止,更容易感冒。
  • 日本小學6年時間裡,老師只教給孩子一個道理:不給別人添麻煩
    日本的做法或許是個參考,那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他們設置規則背後最大的邏輯。「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句話出現在日本小學生《社會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節,讓別人不快,讓別人擔心,讓別人操心都屬於「給別人添麻煩」的範疇。
  • 老是給人添麻煩,其實才是「美好的人生」
    因為,一個人如果到目前為止一直過著不給人添麻煩的人生,他所能造成的困擾,比重只會跟不小心放了個屁差不多。旁人一定會這麼想,「我早就希望你把真正的想法說出來。」一個人如果一直努力不給人添麻煩,到最後撐不住了造成了天大的麻煩,那才真是麻煩呢。
  •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教養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教養,更是一份尊重。警察蜀黎歷盡艱辛,最想要的是女生的感謝嗎?對警察最大的回報,是該女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往後不要再隻身涉險,給警察添麻煩。日本一向以秩序感強著稱,其實也是源於他們心中「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執念。
  • 孩子打架會「還手」還是「默默承受」,將來的差距,不只一星半點
    ,在打架的時候默默忍受,可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孩子打架會「還手」還是「默默承受」,將來有巨大差距劉女士是算是大齡媽媽,在33歲的時候生下的自己第一個兒子,對於這個兒子,劉女士是給予了厚望,所以劉女士對兒子的教育非常看重,這也讓這個孩子從小就性格溫吞,看上去也是非常文靜,很多親戚都開玩笑,說這孩子看上去跟個小姑娘似的。
  • 對不起孩子,給你添麻煩了
    而最令我們難過的是有時侯真正拉開這份距離的並不是成長,亦不是生死,而是愛,一份怕添麻煩的愛。我依然不理解追問他為什麼不告訴孩子呢?他停頓了數秒後很快便舒展開了笑容說:我們自己能應付得過來,就不給他們添麻煩了。
  • 教孩子給人「添麻煩」是一生受益的禮物
    胡適和陳寅恪是很好的朋友,當年陳寅恪在英國執教,就曾經麻煩過胡適寫一封信,打消美國人對他的疑慮。陳寅恪生病的時候,沒錢治病。即使胡適當時已經卸任駐美大使,薪資微薄,依然寄去了一千美元作為醫療費。後來胡適競選學院院長,陳寅恪特地跑到重慶去給胡適投票,兩人在學術交流上也不分彼此,有求必應,相互幫助,成就了一段佳話。
  • 日本的小學生又火了!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日本人從不會手軟!
    很多人認為特殊兒童就應該待在特殊機構中,但是日本很多學校,都選擇讓有缺陷的孩子也和普通孩子一樣接受教育。 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們都有一種天然的接納能力。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就不會輕易歧視他人,更加尊重他人、尊重差異。他們大多時候不會與人激烈爭辯,因為他們覺得,你之所以有自己的想法,是因為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