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小學生又火了!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日本人從不會手軟!

2020-12-25 騰訊網

日站君會為您推送一條設計物語

365天,365句經典,每天只更新一次哦

「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日本人從不會手軟。」

我們總是讚嘆日本國民素質高,安靜的電車、乾淨的街道、得體的禮儀。「高素質」不僅體現在這些日常小事,越是大型事件和危難關頭,越能體現國民的素質。

2014年巴西世界盃散場的時候,唯獨日本球迷的區域乾乾淨淨,甚至還有部分球迷自發為對方球迷區域清理垃圾。這一舉措讓國際足聯都公開稱讚。

那麼,難道是日本人天生就素質高嗎?不是的,它歸根結底,來源於「教育」。

日本人堅信,只有教育才能改變貧窮,提高社會的文明層次。他們在1907年普及全民6年義務教育,英國達到這一水平用了70年,德國用了80年。

50年代,日本政府開支的一半用於教育,其他發達國家的教育開支在7%。

迄2019年,已有27名日本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包括2名美籍日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除歐美諸國之外,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

※首次獲獎的日本人,出現於1949年。時任京都大學教授的湯川秀樹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左一)湯川秀樹(中間)與約翰·惠勒(右一)在普林斯頓(1954)

而這兩天,一則日本小學生作文的新聞,又刷爆了微博,他為了紀念自己未誕生的妹妹而寫的作文,文字純真善良又充滿感情。讓人感動落淚的同時再次感嘆,娃娃的素質,日本確實抓的不錯。

日本的兒童教育:素質比成績重要

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日本人從不會手軟。

他們教育上的投入,讓日本全境學校多如牛毛,教育資源分布均勻

而且,日本的小學生教育,最注重的不是功課成績,而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素質教育」

他們的作業大概20分鐘左右就能完成。除了少部分語數外之外,作業更多偏向日常生活的體驗,比如:觀察昆蟲、獨立做菜、養花並每天畫畫記錄等。他們更希望孩子在兒童時期,可以拓寬視野、學會獨立思考,培養他們作為一般的人的興趣與愛好。

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在問到小學生將來的理想的時候,他們會說:當一個廚師、一個麵包師傅、一個理髮師、一個花店店員。

但是,他們書包的重量也並不輕,只是書本的重量只佔一小部分。除此之外,他們要背很多東西去上學,比如:有為了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手帕和牙刷;有為了上遊泳課而準備的泳衣和泳鏡;有為了上體育課的運動服和裝備;還有為了上畫畫課的彩色筆。

在日本小學裡,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儲物櫃,用來存放這些東西。雖然書包一點也不輕,但是從來不會有父母幫忙背書包,都是孩子自己親力親為。

之前有記者拍到日本皇室接送小公主上幼兒園的照片,發現不論晴天還是下雨天,皇室家族的孩子也都要自己拿包包。

日本體育課的教育重點是在於超越自己。這裡不會有跑多少米,跳多遠才合格。體育老師會記錄孩子們每一次完成了多少,如果這次比上次有提升,那麼這個孩子就可以獲得滿分。

日本對於禮貌的教育很重視。每天要擁抱父母;對於父母做的飯要說辛苦、表示感謝;在路上要和行人打招呼......

日本性教育「從娃娃抓起」。目前日本的大多數小學都已普及性教育,而到了中學,學生們已經可以從課堂上學到一些粗略的避孕知識了。

寺院的周圍通常建有幼兒園,寺院的主持又兼任幼兒園的園長,這在日本各地都是非常常見的。

幼兒園每個月都要到寺廟裡受一次教誨,園裡最重要的節日一定要拜佛。日本人相信,從小對孩子進行佛教思想的浸透,會使孩子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

日本幼兒園沒有高檔玩具和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這與日本先進發達的科技社會似乎形成強烈的反差。但這正是日本教育的特色之處:體現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日本教育:要尊重不同

日本的「融合教育」讓日本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日本的幼兒園中,「混班」非常常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會在一起玩耍至少4小時,一方面讓孩子們增強溝通能力,一方面讓他們明白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人存在。

我們常說3歲一個代溝?在日本的幼兒園可不存在。

很多時候,殘疾、自閉症、智力障礙兒童,是很難被社會正常接納的。很多人認為特殊兒童就應該待在特殊機構中,但是日本很多學校,都選擇讓有缺陷的孩子也和普通孩子一樣接受教育。

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們都有一種天然的接納能力。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就不會輕易歧視他人,更加尊重他人、尊重差異。他們大多時候不會與人激烈爭辯,因為他們覺得,你之所以有自己的想法,是因為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

曾有一個視頻感動了日本600萬人:《日本幼兒園小男生數十次跳箱失敗,最後居然實力爆發!》

小男孩叫凌,因為家裡原因不得不轉學。而在這一天,學校為他舉辦了一個畢業典禮以及挑戰。

作為一個幼兒園的畢業生,凌的發言讓無數人淚目。我們沒有想到,他小小的肩膀也勇敢承擔了家庭一員的責任。

「請堅強點!」

這是老師們經常對愛哭的我說的話!

「爸爸!媽媽!我們三個人要一起加油啊!」

這段視頻曾經在facebook上瘋傳,數百萬網友都為這個日本小男孩點讚。典禮發言之後,老師們為他準備了一個挑戰——10段跳箱

要知道,凌在學校的時候,就很不擅長跳箱,也經常因為受到挫敗而哭泣。

10段跳箱比他的人還要高出很多,對他來說,這將是一個很有難度的挑戰…

第一次嘗試,第2分26秒,失敗。

第2分41秒,又失敗。

第2分56秒,再次失敗。

第3分17秒,依然還是失敗。

經過幾次嘗試失敗之後,凌終於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這時候,指導的老師說:「大家一起把力量借給凌吧!」

於是,幾十個小夥伴紛紛從位子上站起來,圍成了圈,為凌加油打氣!

值得注意的是,在凌失敗數次後,旁邊的孩子沒有人會嘲笑他。旁邊的很多家長都在流淚,但是自始至終,沒有一個家長說:算了吧別做了太危險。

之後,小男孩帶著大家的鼓勵繼續嘗試,並在第4分33秒,凌一下越過了箱子!他成功了!

這一幕,發生在日本。有網友說:日本人從小就這麼熱血。還有人說:我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得到的只是嘲笑和噓聲…

而在所有評論中,下面這條來自一位家長的評論,獲得了最多的點讚

「希望我的孩子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在經歷挫折與失敗時,社會和陌生人能給予寬容與鼓勵。」

願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有人這樣鼓勵你!

完整視頻如下:

小男孩跳箱

日本教育的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學校不僅僅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同時也在教育著家長。希望家長引導孩子尊重人權,也是在提醒家長不要忘記尊重他人。

學校在入學前不僅對孩子有考核,有的學校還會要求面試家長。孩子們入學後,孩子要上課。家長也需要不定期參與家長會、座談會,和家長們講解教育理念。

日本的單親媽媽很多,而學校也會針對這部分困難人群,設立專門的指導和關懷方針。

社會就像是一個大集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分工。家長這一角色的責任不僅是把孩子養大,更肩負著教育孩子的重任。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學習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

日本教育的目的:把禮儀融入到生活中

雖然「禮儀之邦」這句話出自於中國。然而現在恐怕有許多人都不得不承認,這四個字形容日本也十分貼切。

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教孩子們學會微笑待人和說謝謝」。

吃飯前,餐桌禮儀也是兒童的必修課。

比如飯前必須洗手,上桌坐下後要先雙掌合十說「いただきます」。然後才能開始吃飯,吃飯在我們看來是在家學的禮儀,在日本是學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

日本教育的核心:不給他人添麻煩

「不給人添麻煩」是日本根深蒂固的思想,也成為重要的教育內容。

「日本人有多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呢?」「死都不願意」。合葬墓曾經在日本大受歡迎,很多人寧願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合葬在一起,也不想給家人添麻煩。

不隨地亂扔垃圾、在公眾場所不大聲喧譁、不亂插隊……很多高素質的表現,其核心都是在「替他人考慮」。

不需要提一些行為是否文明,日本教育中只要注重了「不給他人添麻煩」。學會以已及人、換位思考,孩子們的行為自然會文明起來。

▸學習舉手過馬路

日本教育的目標:人,從小就要自立‍

我之前有看到過一個短片,裡面記錄了日本小學生在學校吃午餐的情況,日本教育孩子的自立,真的是深入骨髓!

紀錄片裡,各個方面都體現了日本對小孩子教育的重視,特別是環保的意識,真的是讓所有人震驚!

小女孩主人公,每天早上出門,書包裡除了學習用品之外,餐巾布、餐巾布、環保筷、牙刷、漱口杯是她必備的物品。

到了吃午餐的時間,全校的學生都會排著隊去洗手,完全不用督促和命令。

食堂的阿姨們會提前把飯菜以及牛奶準備好,整整齊齊的放在一個個保溫盒裡,等待著孩子們自己分配。

每天這些負責領取飯菜的學生們,他們都會穿上衛生衣,衛生帽,帶上口罩,確保自身的衛生,才會去領取飯菜。

來到廚房後,這些學生們接過飯菜後,會一邊鞠躬,一邊對準備飯菜的阿姨們道謝,感謝阿姨們為他們做了食物,然後在一起抬回教室。

回到教室分發食物的時候,來領取食物的學生們也都帶著口罩,每個環節他們都在注意。

最後大家吃完之後,如果還有剩下的食物,負責打飯的同學猜拳來將剩下的食物分完,是不是很可愛呢?

吃完飯後,他們會將碗筷整齊的擺列好,堆放在教室的一側。

喝完的牛奶盒,會拆開折平,洗乾淨後擺放整齊,等待著環衛工人來回收,這樣的細節都處理的如此認真細緻,這種環保意識真的太值得我們學習了。

一頓午飯吃完後,所有的同學都會一起來擦地板,打掃教室衛生,保留一個乾乾淨淨的學習環境。

這些孩子們,每天都在這樣的環境下健康快樂的成長著,環保節約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沒有刻意的去做,而是已經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每每在討論如何環保環境,但也許最重要的是應該從小,就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意識!

在日本教育學者曾經說:

教育不是傳遞知識,而是培養感覺。

素質教育絕不是要長大後才會自學成才,它也不是理論知識。它應該在孩子最早接觸社會和面對他人的時候就開始被孩子們學習和感受。

從安全意識到傳統禮儀,從生活細節到言談舉止。除了語數外那些基礎知識,德性、尊重、謙卑、友善,這些素質教育的箴言,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日本在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的路上始終步履不停。

而這可能,就是教育最根本的樣子吧。

參考文獻:

1 / 《日本小學給家長的一封關於武漢疫情的信刷爆朋友圈,我們明白了日本的素質從何而來!》日美醬

2 /《我為什麼願意把孩子送到日本小學?》查和靜

3 / 《日本教育80年 | 我討厭這個國家,但不得不佩服它對孩子下血本的教育》最人物

圖片來源:

1 / unsplash.com

2 / 日本北九州市教學寺幼稚園網站

-END-

相關焦點

  • 日本這個小孩火了!為什麼在教育上,日本人從不手軟?值得深思
    前段時間一則日本小學生作文火了,他為了紀念自己未誕生的妹妹而寫的作文,文字純真善良又充滿感情。原本小松橋的媽媽懷了二胎妹妹,全家人都很開心。文字純真善良又充滿感情,讓人感動落淚的同時再次感嘆,這是怎樣柔軟、善良又貼心的孩子?又是怎樣的爸媽才能教出這般極有共情力的孩子?到底,還是歸根於日本對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
  • 日本小孩作文火了!為什麼日本人在教育上從不手軟?值得家長深思
    讓人落淚的同時又不禁感嘆,這是一個如此溫柔,如此體貼的男孩子呀?又是什麼樣的家庭,什麼樣的父母才能養育出如此優秀的孩子呢?說到底,這些都是日本對小學教育重視的結果。日本的國民教育強調的是:孩子在兒童時期,更多的是學會獨立思考、拓寬視野,而不是培養死讀書的機器。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採訪:問到日本小學生的理想時,他們會說:當一個廚師、一個理髮師、一個售貨員;而在中國,更多的是當科學家、太空人、專家等。目標遠大,但被現實一步步磨沒了。
  • 日本孩子到底有多獨立?在教育這件事上,日本人從來不會手軟
    那麼,難道是日本人天生就素質高嗎?不是的,它歸根結底,來源於「教育」。日本的「融合教育」讓日本孩子從小就學會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很多人認為特殊兒童就應該待在特殊機構中,但是日本很多學校,都選擇讓有缺陷的孩子也和普通孩子一樣接受教育。在一起玩耍的時候,孩子們都有一種天然的接納能力。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就不會輕易歧視他人,更加尊重他人、尊重差異。
  • 為何在教育上,日本人從不手軟?
    原創 周刊作者團 世界華人周刊日本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作者:阿小諾近日,日本一名小學生的作文再次刷爆了網絡。文字純真善良又充滿感情,讓人感動落淚的同時再次感嘆,這是怎樣柔軟、善良又貼心的孩子?又是怎樣的爸媽才能教出這般極有共情力的孩子?說到底,還是歸根於日本對兒童教育的重視程度。日本人有多重視教育?教育,是每個國家的重要課題。而日本人究竟有多重視教育呢?
  • 日本男孩寫給妹妹的一封信:為什麼在教育上,日本人從不手軟?
    日本男孩寫給妹妹的信火了:為什麼在教育上,日本人從不手軟?曾經,一位日本小男孩寫的信火了,這封信是寫給他妹妹的,但是他的妹妹卻永遠也沒有機會聽到了……他成長在一個普通而幸福的家庭,有一對疼愛他的爸爸媽媽。
  • 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日本人都是怎麼做的?
    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日本人都是怎麼做的?每次來日本旅行,很多遊客都會讚嘆於日本國民高素質。例如:乘坐電車的時候,沒有喧譁聲;走在街道上,沒有垃圾桶卻依舊保持著乾淨。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高素質」,不僅體現在這些日常小事,也體現在內在的素養和從小接受的教育上。對此,日本人堅信,只有教育才能改變貧窮,提高社會的文明層次。所以,日本人的高素質也不是天生就具有的,而是在後天成長的環境中,接受的教育,環境的培養。
  • 日本小學生在泰國機場的這一幕震驚了世界人民 日本教育
    都在安靜的看著書似乎不會受到外界的打擾這樣的場景也讓泰國網友震驚了,在facebook裡號召泰國的學生可以向他們學習。這一博文和照片迅速在網上宣傳開來,國內的網友也得感概萬千:「這些孩子是那個國家的希望!」「少年強,則國強。從下一代人的身上能夠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 日本小學生的穿著,隱藏著日本人的「精益求精」
    對日本的小學生,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印象呢?很多人都知道「小丸子」的名字,這部日本動畫片,曾經伴隨著很多人的童年。小丸子的造型是典型的日本小學女生的造型,黃色的帽子、白色的襯衫以及紅色的連衣裙,背著日本式的小書包。小丸子的裝扮讓我印象很深,小時候我會想:為什麼要帶著黃色的帽子呢?為什麼小丸子的書包都不換呢?
  • 這個日本小孩火了!為什麼在教育上,日本人從不心軟?值得深思
    這兩天的朋友圈被一個日本的小學生作文刷屏了,說的是他為了紀念自己還沒出生的妹妹而寫。小朋友的文字充滿感情,又是那麼的純真。日本人認為他是日本最重要的人物,所以,將他放在了最大面值1萬日元上。在日本人的觀念裡,這些名師大家的地位遠遠超過了政治家。他們把這些名師大家印刷在紙幣上,象徵著日本人可以隨時和這些先哲先賢在一起,久而久之,這些名師大家在民眾的心中地位就會非常的高。最終成為日本民眾精神上的支柱。
  • 在教育方面,日本人從來不會對孩子溺愛,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您看到過日本的街道嗎? 安靜的電車,乾淨的街道和小巷,人們以適當的禮節進行溝通。 這反映了人們的高素質。 這是否意味著日本人天生素質高? 顯然,歸根結底,質量來自「教育」。前兩天,一名日本小學生的作文爆紅網絡,他為了悼念自己未能誕生的妹妹寫了一篇作文,《我有一個天使妹妹》,語言純真又熱烈,打動了很多人。下次一定要好好地出生,一起去做各種事情,我有一個成為了天使的妹妹,對我來說非常非常重要的妹妹。這樣一個溫柔善良的男孩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為什麼日本人的教育從未軟化? 值得各位父母深思。
  • 為何日本小學生可以獨自上下學?知道原因後,不禁為日本教育點讚
    這一切都是因為在日本人眼中,獨立成長中的第一步就是獨自上學,就算有家長接送幼兒園小朋友,也不會出現家長代勞幫小朋友拿東西的情況。在接他們下學的時候,各種包都是小孩自己拿,或許就這一點,中國家長就表示難以接受,生怕把孩子累壞了。
  • 日本小學生的書包重達20斤,打開書包,我找到日本教育強大的原因
    在拿諾貝爾獎這件事上,我們肯定要輸給日本了。至今持中國國籍拿諾貝爾獎的有兩位國人,一位是莫言,一位是屠呦呦。但是日本從2000年開始,每年都有人獲得諾貝爾獎!在讓孩子收納整理上,雖然孩子每次都做得不完美,但是日本家長也從不插手幫忙。曾經有個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裡面就記錄了日本孩子的一天,可以看出孩子從小是如何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記錄片中這個日本的小朋友叫若松花果。
  • 這方面的教育,國內緊缺,日本卻已遙遙領先
    這件事,讓我想到了韓國世越號事件,當時船上有325名中學生,15名教師,30名船務人員,以及89名其他乘客。而沉船以後,只有172人獲救,296人確認遇難,尚有8人下落不明。對比這兩個事件,確實有不少值得反思之處。
  • 日本小學生最憧憬的人?壽司店破銷售記錄?論《鬼滅之刃》有多火
    是的啊,《鬼滅之刃》實在是太火了,掀起了維持許久的「鬼滅浪潮」,至今還沒平息。日本小學生最憧憬的人《鬼滅之刃》作為日本的本土動漫,對日本造成的影響力,可以說是最大的。而近日有在日本有一項專門面向小學生的調查,稱「2020年最憧憬的人」都是誰?
  • 中國小學生不會剝蝦,日本小學生打掃食堂:缺乏成長教育有多可怕
    不會剝蝦的中國小學生食堂的菜很豐盛,四菜一湯,紅燒肉、包菜、花菜和蝦。小朋友吃得有滋有味兒,只是面對蝦的時候,不少人都傻眼了。一個小朋友拿起蝦,舔了舔嘴唇又放下了。老師問她怎麼不吃了?她難為情地說不會剝。當然,也有小部分會剝蝦的小朋友,還是媽媽暑假專門教的。一頓飯下來,蝦剩得最多。
  • 全球教育觀察|我在日本讀小學:看看日本小學生的新課本裡都學什麼
    2020年,對於日本小學生來說算是有點特別的一年。除了因為疫情原因有了長長的春假之外,日本文部科學省也是在今年開始實施教育改革,發表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因此,孩子們在新學期也拿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新課本。
  • 日本小學生的書包簡直就是「安全神器」
  • 日本人的日常「高素質」,源於教育
    對於移民,每個人有各自的移民理由。胡潤研究院2016年發布《中國高淨值人群出國需求與趨勢白皮書》顯示,移民的主要因素就有子女教育,佔比高56.1%。當然這數據已經是4年前的了,不可改變的是如今依舊很多人考慮移民的因素還是為了子女的教育。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日本的教育!
  • 25年培養出28位諾獎得主,日本這9個教育制度,中國能引進就好
    對於日本人來說,Shodo是一種不俗於傳統繪畫的藝術。另一方面,Haiku是一種使用簡單表達形式向讀者傳達深刻情感的詩歌形式。其實注重傳統文化這件事近些年來,無論是社會還是國家都在全力的進行著,這是非常好的一方面,傳統文化能夠讓孩子們「知來處,明去處」。
  • 看完了日本的小學教育,明白了他們為何強大,值得家長們借鑑
    看完了日本的小學教育,明白了他們為何強大,值得家長們借鑑說起來日本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日本是真的下了功夫,特別是日本小學教育更是聞名世界,在日本,從1901年開始之後,他們機會每年都會拿到諾貝爾獎,很多人都說日本的小學生是真的贏在了教育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