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最近,我們收到一封來自西班牙的信。在信中,這位對外漢語老師講述了她如何利用《米小圈上學記》幫助華裔小朋友提高中文能力。沒想到「米小圈」還有這樣的好處!希望能為大家帶來啟發~
我是一名對外漢語教師,目前就職於中國文化學校(Instituto de Cultura China)。中國文化學校是西班牙巴塞隆納當地一家二十餘年的漢語學校,也是加泰隆尼亞大區教育局唯一授權認證的漢語教學基地。該校學生年齡段覆蓋廣泛,從3歲小孩至成年人均有。
西班牙中國文化學校所在地
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老師,我深知在海外教學的艱難。一是缺乏適合孩子們年齡與中文水平的課外讀物;二是對外漢語教材主題陳舊,形式單一,對孩子缺乏吸引力;三是家長沒有豐富的資源和有效的方式,在中文學習輔導方面力不從心。
西班牙中國文化學校課堂
我聽朋友說有一套叫《米小圈上學記》的圖書,深受孩子們喜愛。這套書講述了小男孩米小圈在小學生活中的快樂和煩惱,文字簡單明了,故事充滿童趣,語言風格幽默。另外,這套書按照年級來劃分,一二年級的圖書還注有拼音,幫助孩子通過拼讀實現自主閱讀。
《米小圈上學記》(一年級)封面
聽到後,我很是動心,但是不太確定我班上的孩子是否喜歡,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給他們做了推薦。當時身處海外,缺乏紙質讀物,我們便使用喜馬拉雅,從聽故事開始。沒想到,孩子們非常喜歡!
正好聖誕節回國,我給班上的孩子們買了一套《米小圈上學記》(一年級),一下子「米小圈」成了孩子手中的「搶手貨」,他們下課休息也不出去玩了,就想坐在教室讀「米小圈」,甚至是兩人共讀一本。
西班牙中國文化學校學生讀《米小圈上學記》
於是,我們從今年1月份開始實行圖書借閱制度,孩子們自己設計和製作班級圖書借閱卡,認真填寫借閱信息。每周有孩子可以把圖書帶回家閱讀,下一周再完好無損地帶回來。
西班牙中國文化學校學生讀《米小圈上學記》
可惜孩子多,圖書少。沒有借到圖書的孩子,只有垂頭喪氣地再等一周。為此,我截取一些片段,複印給孩子們,實現全班共讀。通過閱讀《米小圈上學記》,孩子們強化了拼音拼讀能力,提高了對漢字的熟悉度,能準確理解文章內容與情感,激發了閱讀興趣。
《米小圈上學記》內頁
後來疫情席捲全球,我們也停課了。整天待在家裡的孩子,也感到無聊和悶悶不樂。秉著「停課不停學」的教育精神,我們開始了線上教學。
孩子們每周聽一篇《米小圈上學記》裡的故事,把自己所聽、所想、所感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寫成小作文,並且配一幅插圖。
西班牙中國文化學校學生讀《米小圈上學記》
最初,孩子們和家長都表示作業有難度,因為從來沒有做過這類作業。此外,孩子在完成作業時會遇到大量的生字,還有標點符號、斷句和劃分段落等問題,需要家長從旁指導和幫助。但是,故事本身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有一位家長跟我表示,有一周她的兒子花了三個小時來聽故事、寫故事,作為母親的她中途都想放棄,但是兒子希望堅持到底。
《米小圈上學記》內頁
經過5個月堅持不斷地訓練,孩子們的中文意識被激活,中文水平大大提高,聽讀寫技能得到提升,元認知能力、思維能力都得到極大地強化。文字表達和圖像表達雙管齊下,不僅檢驗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也鍛鍊了孩子的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激發了想像能力。
西班牙中國文化學校學生用《米小圈上學記》學中文
根據吉姆卡明斯(Jim Cummins, 1984)所提出的「相互依存假說」(Interdependence Hypothesis, 又稱為「雙冰山理論」),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在符號上有所不同,但是都是通過共同的系統(common underlying proficiency)來學習和表達,例如語言技能、內容理解、抽象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孩子們在學好中文的同時,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亦能促進他們終身學習能力的形成。
近期,我們還開展了講故事活動,孩子們把自己寫的故事講出來,根據不同人物的性格變化語音語調,注意揣摩角色情感。不僅強化書面語的表達方式,還能鍛鍊口語能力。
西班牙中國文化學校學生用《米小圈上學記》學中文
孩子們從最開始不會標逗號和句號,到現在可以完整正確地表達故事內容,這充分體現了中文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目前複雜多變的世界中,通過米小圈,他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閱讀與聽故事帶來的平靜與祥和,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與溫度。
作者簡介
諶喆,四川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西班牙拉曼魯爾大學基礎英語教育在讀研究生,西班牙巴塞隆納中國文化學校(Instituto de Cultura China)對外漢語教師,四川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教師。
點讚+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