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關於家長在和孩子共讀時要不要給孩子指讀都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支持者認為指讀有助於視覺強化有益於識字;反對者認為指讀會打斷閱讀節奏不利於理解句段意思。
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所以本文不討論哪種方式更勝一籌,因為只要適合自己家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我只想舉一個我家的例子供家長朋友參考。
我女兒今年六歲多一點,秋季開學上一年級,五歲之前我因為擔心孩子視力的原因,所以我們幾乎沒有進行過親子共讀,就是家長和孩子湊在一起讀一本書的情況。我家都是我讀書她在一旁聽,孩子只是偶爾伸頭過來看看圖畫,如果要看文字我通常會把書挪走,所以根本不存在我指讀給她看的情形。
因此,就如支持指讀的家長擔心的那樣,我家孩子識字非常晚,這可能與她本身文字敏感期較晚有一定關係,但我們沒有進行過任何像指讀這樣的視覺強化訓練這種行為,無疑是對孩子的文字敏感期有抑制作用。所以我女兒不光識字晚,而且開始時進行的很不順利。
這一度讓我很沮喪,這種沮喪來自於我把她跟三十年前小時候的我進行了比較。我爸是老師,在我很小時候他就對我進行了啟蒙,再加之我的文字敏感期可能比較早,所以我在5歲多的時候就可以自己讀無拼音的《365夜童話故事》和青少年版的純文字《西遊記》了,粗算識字量也有四千左右。我的記憶中我爸是沒有給我專門教過認字的,據我爸自己回憶也不記得有教我專門認字的過程,那照此推算我唯一的認字途徑應該就是我爸給我讀書時的指讀了,也就是說,我最有可能是在和我爸一起讀書時他無意中的指讀過程中認識了三四千字。所以我看到和我當年一樣大的女兒卻只認識不到一百個字時,我的內心是很焦慮的,甚至懷疑我為了保護視力是不是犧牲了太多?
不過當我想到視力時,又下意識的扶了扶我的眼鏡。的確,我爸通過無意識的指讀讓我認會了三四千字,可也正是因為我很早就認了那麼多字,所以很小就如饑似渴的讀了很多書,然後眼睛就早早的近視了,然現在生了孩子還要擔心給孩子遺傳,而我現在給孩子做的這些不就是為了避免這個惡性循環嗎?想到這裡我就對孩子識字少這件事釋然了。接下來只需想一些高效的辦法抓緊學就是了。
這時候孩子已經進入了大班,需要在短期內想提高識字量,而這時再用指讀這種方法效率就比較低,所以必須按照常規的專門學認字的步驟來了。
那麼首先要學會最基本的六百字,因為這六百字是認字的基礎,也是能開始自主閱讀的基礎。我沒有選擇用認字卡片,如果在三歲時尚且可以用認字卡片只記字形,而五歲多時則必須用放在詞語和句子裡這種方法將字形和意思一起記住。因此我選擇了《學前快讀600字》這套書,就是先讀一個簡單的故事,然後學認後面的生字和詞語,整個字體印刷都非常大,對視力很友好。類似的書還有《四五快讀》,只不過順序顛倒一下,先學字詞,然後放在故事裡強化。這兩套書在基礎認字階段的地位難分伯仲,就看家長的使用習慣了。
這套書的學習也沒有什麼竅門,就是安排好時間,反覆的讀就是了。過程比較枯燥,一共四冊書,我家孩子學了大概有五個月,算是比較慢的了。這六百字解決了之後再想學認字選專門得教材就比較困難了,因為中文沒有太細的分級讀物,因此我放棄了選擇專門的教材,而是轉換了思路,把手邊在用的書都當成認字教材,比如我帶孩子學數學時用到的應用題練習冊,我給她讀題的時候同時也是認字的過程。幼兒園的古詩,我以前給她讀過的繪本,這些都被我拿來當了認字的教材。這些教材有一個相通的規律,那就是他們本身有各自的用途,但是因為聽的次數特別多,孩子在腦子裡經過反覆記憶,幾乎將內容都能背下來了,這時再翻看書,將記憶的內容和書中的生字結合則很快把生字記下來了。
就這樣孩子在有了六百字做基礎以後,用將之前已經非常熟悉的內容和文字對應起來的方法在短時期內的識字量突飛猛進,到了一千五百字以後我又加入了一些適合低年級閱讀的橋梁書,加上她那時開啟了自主閱讀的大門,所以在自主閱讀中陸續又認識了不少字,這樣總共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孩子的識字量就從不到一百飛躍到了將近三千。
由此可見,指讀對認字的幫助確實很大,但是如果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指讀的,照樣有方法在短期內提升認字量,最後的效果是一樣的,所以家長評估好自家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