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黑血成像技術(Black Blood)

2021-12-22 懋式百科全書

收錄於話題 #磁共振技術 74個內容

    工作不生病,一放長假就直接被病魔擊倒,整個國慶7天都在床上躺著養病。中藥、西藥一起吃,快7天了,還沒有完全康復。病魔太可怕了。

    言歸正傳,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技術是磁共振黑血成像技術,即Black Blood技術。可能大家平時接觸磁共振亮血技術比較多,比如我們常用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就是要讓血液信號增強,背景信號抑制,突出血管;而磁共振黑血技術,顧名思義,就是讓血液信號下降,或者叫做抑制血液信號。

    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要抑制血液信號呢?

一.黑血技術的意義

    一個技術,首先肯定是有臨床應用意義或者使用場景的,否則這個技術對實際工作沒有幫助就不會發展。

    臨床工作中,我們有時候會用到黑血技術,即抑制血液信號的技術。

    在磁共振成像中,很多大血管會產生搏動,導致一些血管搏動偽影。所以,如果能抑制血液信號,則可以消除這些偽影。

    其次,在心臟磁共振掃描中,我們需要突出血池和心肌組織的對比。在心臟成像中,我們都知道有兩種技術:亮血技術和黑血技術。在亮血技術中,血池是高信號,心肌組織呈相對低信號;而在黑血技術中則相反,血池信號被抑制,心肌顯示相對高信號。通過這樣對比,能夠突出顯示心肌結構、形態及信號。

圖1:左邊心臟亮血技術;右邊心臟黑血技術。突出血池-心肌組織對比

    第三,我們現在比較流行的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注意是血管壁成像,不是血管成像),需要顯示血管壁。而要顯示薄薄的血管壁,我們則必須抑制血液信號,否則我們無法觀察血管壁。

    所以,磁共振黑血技術,慢慢的在臨床中應用範圍越來越多。

圖2:頸動脈黑血技術,顯示動脈壁情況

二.血液及血流信號在不同序列中的表現

    了解了黑血技術的意義後,我們下一步自然就會想到,如何進行黑血技術,或者換一句話,如何實現抑制血液信號。

    我們大部分老師都知道,血液在自旋迴波序列中存在一個叫做「流空效應」的。也就是,傳統的自旋迴波序列,一般血液信號是會流空(消失)的。

圖3:自旋迴波序列中血液的流空效應

    由於血液是流動的,不是靜止的,所以一般血液質子很難同時經歷90°射頻脈衝和180°重聚脈衝,產生信號,這也是為什麼血液在自旋迴波序列會產生流空效應。

    當然,血液流空的程度和血流速度及回波時間TE都有關係。

圖4:血液流空程度和血流速度及TE有關係

    而在梯度回波序列中,由於不需要180°重聚脈衝進行重聚信號,血液在梯度回波中一般是高信號,這種效應叫做「流入增強效應」。這也是為什麼TOF血管成像採用的是梯度回波序列來做。

    既然血液在自旋迴波序列存在「流空效應」,在梯度回波序列存在「流入增強效應」,是不是,我們要進行黑血成像,就簡單的採用自旋迴波序列就可以了?

    情況不是這麼簡單。因為,人體中血流情況非常複雜,單純採用流空效應,有時候並不能完全保證血液流空(信號百分之百被抑制)。因為有的血流會反流回來,可能剛好就會同時經歷90°射頻脈衝和180°重聚脈衝;而有的血管狹窄處,血流速度變慢,則流空效應不明顯,血液也會產生信號。

    我們要進行黑血成像,就會在自旋迴波序列上做改進,保證血液信號被抑制掉。

圖5:腹部T2壓脂自旋迴波序列,可以看到,血液信號並沒有完全流空,注意圖中腹主動脈信號。

三.雙反轉BB序列

    在2D黑血技術中,我們使用得最多的就是雙反轉BB技術。這個技術在採集信號前,加了一個BB脈衝(即黑血脈衝,就是一組雙反轉脈衝)。

    這個技術一般會和心電同步技術聯用。當檢測到QRS波時,首先施加第一個反轉脈衝,這個反轉脈衝是非層面選擇的180°脈衝,將所有組織信號翻轉。接著立馬施加第二個反轉脈衝,這個反轉脈衝是層面選擇的180°反轉脈衝,只有被選擇的層面反轉180°,等於返回原來狀態。中間還可以加上一個脂肪抑制脈衝。在第一個反轉脈衝激勵的血液信號縱向磁化矢量剛好過零點時,採集信號,這個時候,層面外的所有血液信號都被抑制。而層面內的血液由於信號流空也不會產生信號,並且層面外血液信號為0,即使流入採集層面也不產生信號,所以整個血液信號被抑制。

圖6:雙反轉BB序列示意圖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使用BB技術,一定要結合心電同步技術。血液是隨心跳流動的,收縮期和舒張期血液的流速是不同的,它會根據一個心動周期中檢測的QRS波,發射反轉脈衝。

    雙反轉BB序列一般都是2D成像序列,所以其實這個序列抑制血液的效率不高。因為每次抑制一層,都會進行雙反轉脈衝發射,如果掃描層數多了,掃描時間也會成倍的增加。

圖7:2D BB PDW結合脂肪抑制,血液信號抑制,可以清楚的顯示頸動脈壁

圖8:2D BB T2W結合脂肪抑制,血液信號被抑制,血管壁顯示

    前面講過,使用雙反轉BB技術,一般只能進行2D成像,所以掃描範圍並不大,一般用來做頸動脈壁比較多,掃描頸動脈分叉處。大部分醫院採用這個序列,掃描9~11層,掃描層厚2.5~3mm。

    如果我們要做更大範圍的掃描,就不能採用這種技術了,因為抑制血液的效率太低了。

四.3D VISTA序列

    如果我們需要把層間解析度提高,或者掃描更大範圍,我們需要採用3D VISTA序列。在飛利浦系統中,3D VISTA序列其實就是指3D自旋迴波序列。類似於西門子的SPACE和GE的CUBE。

圖9:3D TSE序列

    為什麼3D的自旋迴波序列可以保證血液信號被抑制呢?因為本身自旋迴波序列,大部分血液信號就會流空,而3D序列,在兩個方向進行相位編碼,其中一個方向進行「層」編碼,分割得更細緻,血液信號基本上被抑制掉。

圖10:3D VISTA序列是在普通3D TSE序列基礎上進行改進

    而3D序列還有一個優點,可以做到三個方向體素各項同性,在進行MPR多平面重建或者CPR曲面重建的時候,可以保證幾何不失真。

圖11:3D VISTA T2WI序列冠狀位掃描,MPR重建,顯示動脈壁

圖12:3D VISTA T2WI MPR重建橫軸位,清楚顯示左側頸動脈斑塊

圖13:顱內大腦中動脈壁顯示,3D VISTA T1WI

    和2D BB序列相比,3D VISTA序列具有掃描範圍大,層間解析度更高的特點,所以比較適合用來進行顱內血管壁的顯示。

五.MSDE技術

    除了採用3D VISTA技術,飛利浦系統中還有一個黑血技術叫做MSDE技術。

    該技術主要是在3D序列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對運動敏感梯度(類似於彌散序列的雙極梯度一樣)。通過運動敏感梯度,讓流動(運動)的組織信號衰減,達到進一步抑制血液的目的。

圖14:頭顱3D MSDE序列,血液信號全部被抑制掉

六.其他特殊的黑血技術

    除了傳統的常規介紹的幾種黑血技術,很多研究機構都在開發新的黑血技術,黑血序列層出不窮。

    比如:QIR(四反轉)黑血技術、SNAP技術、DANTE技術等。這裡就不展開介紹了。

2018.10.07     於     成都

   Viktor Lee   李懋

關注懋式百科全書,更多精彩原創內容。

相關焦點

  • 高分辨力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
    介紹一種新技術,它就是高分辨力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高分辨力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臨床工作中,用於血管成像的方法較多,但是都只局限於對血管通暢程度以及狹窄程度的描述,包括彩色都卜勒(CDFI)、MRA、CTA、DSA等。
  • 《黑血/Black Blood》放映及映後討論 Film Screening and Q&A
    Miaoyan Zhang’s beautifully shot bitter drama Black Blood is a simple, but grippingly absorbing, story of an impoverished Chinese family in remote northwestern China who resort to selling their blood
  • 一些磁共振英文縮寫匯總
    最近搜集了些關於磁共振的英文詞彙...
  • 關於磁共振成像技術學習的點滴體會
    我相信大多數老師在最初也是雄心勃勃要大幹一番學好磁共振成像技術的,而且我相信幾乎每個從業者手頭都會有好幾本書。只不過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罷了。為什麼經常是這樣的結局呢?我想更多的原因不是由於磁共振技術太複雜所致,而是由於我們的學習方法出了問題。
  • 呂發金: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腦白質高信號磁共振成像研究進展. 磁共振成像, 2018, 9(7): 539-544.而近年來很多WMH研究都應用到了MRI的新技術。擴散張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 是在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技術的基礎之上發展的一項技術,DTI不僅可以利用水分子運動的方向依賴性無創地顯示腦白質纖維束結構,還可以利用多項參數具體量化白質的微觀結構受損程度[11]。
  • 磁共振快速成像技術(二)信噪比
    上一節介紹了磁共振檢查中序列掃描時間的影響參數,可以通過減少序列的採集次數,減小序列的重複時間TR以及減少相位編碼的步級數實現掃描時間的縮短
  • 實現快速成像,深圳先進院成果應用在國產高端磁共振成像設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斯茹「深圳先進院研究團隊通過大數據來學習最優的參數和實現快速在線重建,提出的智能快速成像技術,在獨立數據集的第三方測試中誤差最小,參數量最小,該技術將推動新一代從醫學圖像數據採集到輔助診斷的智能醫學影像全鏈條解決方案的推進和應用
  • 2019年我國磁共振成像(MRI)行業發展研究
    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國際上從1982年才正式用於臨床。在近40年的時間裡,磁共振成像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隨著MRI技術日趨成熟,應用範圍日益廣泛,它已成為一項常規的醫學檢查手段,廣泛應用於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以及癌症的診斷。二、MRI特點及優勢磁共振成像的本質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的磁共振效應,因此對於腦、脊椎、腰椎、關節等含水量高的組織成像效果好。
  • MR腦灰白質成像
    本文2713個字,11幅圖片,5篇相關文章,建議閱讀時間18分鐘。
  • 磁共振成像中的化學位移現象——基本概念
    在磁共振成像過程中化學位移現象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其實,磁共振最早就是用來進行物質分子結構的化學分析,其所利用的原理就是化學位移現象。
  • 磁共振成像:一場無心插柳的"詭異"傑作
    X光片或者CT,都藉助X光的成像原理,具有放射性,而磁共振只是給人體加上磁場,無傷害性地就看見了人體內部的結構。現在不少醫院都配備有磁共振成像儀,就是那種形狀像個大圓筒的白色儀器,人往上一躺,送到圓筒中,過幾分鐘就能得到身體相應部位的三維結構圖。
  • 磁共振成像信號 及 脈衝序列-斯坦福課程
    這裡推薦斯坦福公開課程-MRI Signals and Sequences(磁共振成像信號和脈衝序列)。
  • 心理所等通過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評估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
    脊髓磁共振成像為非侵入式研究脊髓病變提供可能,但在這種體積較小且不斷隨生理節律移動的結構上成像,具有技術挑戰性。該研究為單中心臨床磁共振成像研究,運用多模態定量脊髓磁共振成像(quantitative spinal cord MRI)技術,招募多發性硬化症患者、MOG-Ab疾病患者、AQP4-Ab疾病患者和健康志願者共80人,獲取其頸部等區域脊髓的截面積、病灶分布、纖維束各向異性分數和磁轉化率等定量指標(圖1),用於區分三種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並評估其與殘疾指數和病理性疼痛等臨床指標的關聯性。
  • 磁共振(MRI)內耳掃描技術
    該序列為水成像,主要用於觀察耳蝸、半規管,前庭結構、神經管徑、內聽道及神經的走行等情況。掃描完成後進行後處理多平面重組及3D成像等。後處理基線分別垂直於神經走行和平行於神經走行。橫斷面:AX 3D TOF MRA,橫斷面TOF血管成像序列複製Ax3DFiesta-c定位線,但建議適當增加範圍及FOV。可不使用脂肪抑制技術,為了更好的抑制背景信號,可使用MT(磁化傳遞)技術。
  • 大腦的擴散磁共振成像—理論和概念
    擴散磁共振成像在視覺上最引人注目的應用之一是利用纖維束追蹤或纖維束成像技術描繪白質通路,這一技術現在是連接學領域的關鍵組成部分。這依賴於擴散磁共振成像對纖維結構(如神經元軸突)方向的敏感性,從而可以推斷大腦中任何給定位置的白質方向。腦纖維束成像算法依賴於這些信息來推斷大腦中白質通路的路徑,並進一步推斷大腦的遠程連通性。
  •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影像學資料:MRI血管成像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影像學資料:MRI血管成像 2020-11-10 08:44:18| 中公教育 2020山東醫療衛生招聘陸續進行,怎樣備考成為大家最關心的事情,山東中公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山東醫療衛生招聘的知識
  • 【基礎理論】造影劑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
    這一章我們將重點討論3D CE-MRA成像技術中最重要的三個部分:造影劑技術。 這是3D CE-MRA掃描的前提條件。脈衝序列參數的選擇及優化。 這是3D CE-MRA掃描的基本要求。確定何時開始觸發掃描。這是3D CE-MRA掃描成功的關鍵因素。
  • 顯示SAR值低於實際 東芝醫療在中國召回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89套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日前發布消息,代理人佳能醫療系統(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能醫療)報告,東芝醫療系統株式會社(以下簡稱東芝醫療)對其生產的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主動召回。同類產品國內廠商形成生產據了解,根據磁體類型的不同,磁共振成像系統可分為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統、常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和超導型磁共振成像系統。目前醫學影像診斷中主要應用永磁型磁共振和超導型磁共振。
  • 新餘市人民醫院成功開展胎兒磁共振技術
    大江網/新餘頭條客戶端訊 熊淑紅報導:近日,新餘市人民醫院影像中心成功開展胎兒磁共振,實現新的突破,標誌著影像中心在胎兒磁共振技術開始進入新領域。  胎兒磁共振成像(胎兒MR)就是給媽媽肚子裡的寶寶做磁共振。遇到如孕婦過於肥胖、伴有子宮肌瘤、羊水過少等情況,胎兒MR成像可以提供超聲不能全面提供的胎兒影像學信息;對神經系統發育、頭頸部、胸腹部病變等檢查有顯著優勢;在孕期超聲檢查未能確定或排除診斷的情況下,可以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
  • 清晰10倍,微小腫瘤也不放過,美國團隊開發新型磁共振技術
    與基於螢光能量共振轉移成像技術相比,依賴於距離調控的磁共振調諧技術(MRET),因其深度組織穿透性強並可提供豐富的解剖學和功能學信息,在活體的檢測和成像研究中表現出更大的優勢。然而,目前已發展出的基於T1的單向磁共振調諧探針對磁共振成像的增強較弱且穩定性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