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那麼距離現在時間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清代的護照又是什麼樣的呢?在清康熙年間,清政府與沙皇俄國籤訂了《尼布楚條約》,此後清朝開始與沙皇俄國進行貿易,自然兩國的官員是需要往來交流的。所以當時為了讓這些負責相關事宜的官員能夠順利外出,所以朝廷給這些官員發放了專門用於進出國門的文件。
這就非常類似於現在的護照,不過與現在的護照依然有很大區別。首先這是一種信函式的文件,其次它是用作外事官員集體,而不是像現在的護照由個人使用。而且根據《尼布楚條約》中的約定,手持這種文件的人不但可以在貿易線路上往來,而且還能得到一些特權或者庇護。而清政府派遣往其他國家的使團或者官員也有類似的文件,隨身攜帶。
後來到了清朝末年,雖然從清朝的統治者到普通百姓,對於西方人都持鄙視態度,稱他們為「夷人」、「番邦」,但是在西方列強的槍炮之下,依然不得不面對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在清政府中需要出國的官員越來越多,而隨著通商港口的開放,外出闖蕩的商人或者勞工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就已經凸顯出個人護照的重要性。
在經歷過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籤下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此後又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籤訂,香港澳門都被割讓,各國租界也越來越多。中國國門一開,歐美各國的西方人接踵而至,是遊歷經商也好,搜刮掠奪也好,總之這些外國人來到中國時都手持本國護照。
與此同時,清政府也開始為初始的官員或者出國的商人,採取一人一份的形式派發護照。因為當時沒有普及照相技術,所以在這種護照上沒有照片。但是如果沒有任何身份的證明,卻也不保險,所以護照上會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將護照持有人的外貌體徵描述一番,以便相關部門查驗辨別。所以那個時候的護照上,往往寫了很多字。
在那個時候,很多國家的護照上都會以本國的文字附上聲明,清朝發放的護照當然也不例外,那麼清朝的護照上是如何寫聲明的呢?——「持護照過境時,請立即檢查放行,按照約定給予保護,不要為難阻滯。」網友表示,看起來倒是比如今還要硬氣。這27個字雖然看上去十分硬氣,但實際上由於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很低,所以很多國家根本不承認中國護照,許多華人即便是拿著朝廷發放的護照,也會被拒絕入關。
本來,清朝護照作廢后,該由民國護照全面取而代之。但是由於當時的民國政府忙著軍閥混戰,因此清朝廷發放的護照,還沿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一直到1931年,國民政府才正式頒布了一項《護照條例》,把全國的護照樣式和內容進行了統一。
引言
自從人類社會中產生了國家,就避免不了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人們在出入不同的國家時便需要不同的護照。我國歷史上,對護照的稱呼各有不同,例如《資治通鑑·宋紀》中記載,宋朝的官員要求金軍:「除已繳奏外,須移文牒照會。」這裡的「文牒」指的便是護照。
《資治通鑑·宋紀》
03
01
02
《清史稿》中記載,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始定傳教之人須薙須服中國衣冠,其入內地,預領中、法合同護照。」但由於國力貧弱,所以很多時候他們護照上的蓋印,甚至都不需要中國政府來肯定。
《清史稿》
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中國駐美公使吳廷芳籤發了一份護照,這是當時最大的一張中國護照,長達78釐米,寬56釐米。上面就詳細地描述了護照持有人的身份、外貌、工作職責等等內容。
發放護照的部門和官員當然不會不知道這些事,將這些字寫在護照上,不過是勉強維持所謂天朝上國的面子而已。清朝統治被徹底推翻之後,由清政府所發放的護照便作廢。
結語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護照也在不斷改變。最初我國護照只能有10來個免籤國家,到現在為止已經有71個免籤國或地區。在一本小小的護照背後,其實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呈現。現在大家都用護照的免籤國家數量來評價含金量,從這方面來看,我國護照的含金量不算高。不過隨著我國實力越來越強,相信中國護照會在國際上越來越有分量。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