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照不是當代產品。它早在19世紀西方列強開始進行全球殖民擴張時就誕生了。當時,為了跟上世界潮流,清政府還開發了護照等東西。國力薄弱的清政府護照上會寫些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看清朝護照誕生的背景。其實,早在17世紀,清朝就有了類似護照的東西。會議護照是在「信箋式集體護照」的情況下簽發的。與《西遊記》中唐僧的證件類似,護照可以控制整個群體。畢竟,他們中很少有人單獨出國的。一般來說,清朝派使者到外國。
十九世紀,尤其是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籤署《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從那時起,中國有兩種主權領土。此外,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國外經商,越來越多的中國勞工外出謀生。個人護照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
因此,清政府在這一時期也開始製作個人護照。由於技術條件有限,當時的清朝護照相當簡單。這只是一張蓋有公章的紙,沒有照片。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清朝駐外官員用文字描述人的外貌和體徵,以便於外國使館的辨認。
如此簡陋簡樸的護照,加上當時清政府的國際地位。許多國家不承認中國護照,甚至直接拒絕中國人入關。雖然沒有得到承認,但清政府還是在背面加了一個非常強硬的字:「當你帶著護照越境時,請立即檢查放行,按協議保護,不要妨礙。」
雖然很明顯西方國家不會公平對待我們的公民,但是清政府仍然試圖保護我們公民的尊嚴,這真是令人心痛。
後來,清朝垮臺,清朝的護照也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中華民國護照。但是,由於當時中華民國成立,無計可施。即使在1912年清朝滅亡後,其護照仍長期使用。直到1931年國民政府頒布《護照條例》,國民護照式樣才正式統一。
我們國家的護照封面已經從過去的每一頁都經過了仔細的處理。毫不誇張地說,我們的護照是世界上最好的護照之一。這種優秀不僅是外表,更是背後的意義。
當時的清政府十分軟弱,只能在一張薄薄的紙上寫下硬字來安慰海外旅客。如今的中國護照,不需要多寫什麼字,只要用「中國護照」這四個字,就能讓世界各國公民投下羨慕的目光。這是自尊的提高,也是民族自豪感的體現。
當然,這與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建設祖國密不可分。只有當中國強大起來,中國人民走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他們才能昂首挺胸,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