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逐步完善,「中國式外交」讓中國護照的影響越來越大,很多國家都開始實施免籤政策,即持中國護照即可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旅遊。中國的舊護照是什麼樣子的?
中國最早的官方護照可以追溯到清代,儘管當時清政府國力已日薄西山,但能走出國門後,代表的不只是個人,還是國家風貌的展現。國家雖然弱小,但清政府的中國護照上,僅憑「27個字」就依然顯露出大國風範。
自明朝以來,為與經常進犯東南沿海的倭寇作鬥爭,政府開始實行海禁措施,大量碼頭被關閉,商人們不敢私商於海外貿易。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手段迫使進犯的倭寇屢屢無功而返,同時也給國家的經濟利益帶來嚴重損害,給國家發展和文化、技術交流帶來深遠危害。
至清代,由於中外貿易往來日益頻繁,人民反叛不斷發生,清朝統治者擔心洋人和漢人會聯合起來反對清朝,清政府開始採取措施限制外商在華的自由活動和資金流動。
那時候,也有不少中國人出國,清政府在《尼布楚條約》籤訂後,只給來訪的中國官員開了信,其作用相當於今天的護照。清政府主張維持專制統治的心理是導致清政府「閉關鎖國」的根本原因。保護當地經濟不受外來勢力的影響。清王朝在經濟上自給自足,不靠外銷,同時又很抵制外貨。
以防患於未然為著眼點,防止中外反清力量的聯合和西方殖民主義勢力的滲透,以免間諜竊取本國情報。此外,清政府對於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實力也過於盲目自負。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清政府繼續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英國等西方國家也開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這場工業革命極大地加強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繫,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並迅速成為世界霸主。清政府沒有認識到改革的重要性,還做著舊夢,認為世界的核心仍在中國。短短十多年,被西方列強完全超越後,英法等國已成為強大的工業化國家,中國仍是貧窮落後的農業國。
19世紀40年代,在被堅船利炮轟開國門之後,西方帝國主義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割據,掠奪資源。從他們的眼中,中國是一個擁有無數財富的國度。西方人用工業革命所取得的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打破了清政府的封鎖。
清末多次戰敗,迫使中國恢復國際貿易。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各種交往日益密切,交往不僅局限於中方官員,更多的商人也加入了這一行列,為滿足需要,清政府開始向有出國意願的民眾發放護照。那時因為技術落後,照相服務還僅限於宮廷中的貴族們使用。因此清政府最開始的護照是沒有照片的,只能用幾頁紙的內容來描述持有者,包括他們的外貌特徵,國籍,生平簡歷等等。
現在國內博物館可以看到館藏的最早華僑護照——1882年美國華僑黃花饒護照,1892年美國華裔朱彬的照片等等,都是後來經過改良的護照。
照片投入使用、防偽圖案加入、多部門聯合制制辦等。清末出國的人,多是為了海外淘金髮財,他們大多到了美洲,還有東南亞地區,只有少數人在當地經商,絕大多數人只能做底層勞工。當地人民不願幹的苦活兒,累人的活,幹得最少的工作,卻仍然受到各種不公平的待遇,有的甚至還有生命危險。
護照上有這樣一段話:「持護照過境,請立即檢查放行,按約定給予保護,不要為難阻滯。」以上27個字,簡明扼要,充分表達了一國對它的人民的支持,不亞於其他大國。國家雖然弱小,但維護國民的意志卻是堅定不移的。
儘管身份顯赫,言語堅毅,讓人看起來頗有敬畏。但是,弱者沒有外交,對西方大國而言,這只是一張紙片,在他們眼中分文不值,仍然對中國人百般刁難。清王朝雖有護照,卻空有一張表,弱不禁風,把自己的國民在內,被資本主義列強壓榨,在外得不到利益的保護。唯有強大的祖國背後,才能有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