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護照曝光,像報紙一樣大小,只有短短17字,卻硬氣十足

2020-12-11 騰訊網

如今人們的手中有了些閒錢都喜歡去旅遊,國外風景秀麗的地方也頗多,有不少人偶爾會出國旅遊,也有人會要出國出差的。當然了,出國並不是直接買機票之類的就可以的,還得辦好護照。護照是一個國家公民出入本國國境使用的,這是一種證明這個公民身份國籍合法的證件。實際上它跟通行證明也差不多,所以也有一些國家是頒發通行證件的。中國的歷史比較悠久,而護照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諸侯國光是稱霸的就有7個,零零散散的小國更是多,出入國門自然就需要一些證件來證明身份了。於是古人就用竹簡、布帛、木板、金玉或者是紙張來製作證件,內容大多跟現代的籤證差不多,名字就比較多了,有稱呼像「契」、「照碟」、「過所」、「符節」等等的。後來延續的基本上都是戰國時期的樣式,只要更改國家就好。到了清朝的時候,護照開始的時候發行量極少。

那個時候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所以只有極少的人才能擁有護照出國。19世紀初,基本上中國人要去各國都是用信函的形式。1683年的時候,清朝政府就頒發了信函式集體護照,直到1839年。這是因為清朝被西方列強強行打開了國門,籤訂了諸多的不平等條約,信函式集體護照也就失效了。

說起來比較可笑的一點是,當時除了總理衙門可以發放護照之外,駐中國各國領事館都可以自行發放護照。這些領事館的護照是不用得到清朝允許的,在上海這樣的情形更是見怪不怪。20世紀之後,清朝更加是看重護照,出現了遊歷護照這樣的類別,吉林那邊還有制定護照的章程,樣式都是規定好的。

現在的護照上都有照片,但當時照片並不是特別普及,那怎麼辦呢?他們就想出了用文字來描寫的方式,把那個人的身高、體態等等體貌特徵全部描述清楚。這就導致了文字太多,護照的面積因此變得十分大。1899年9月1日,駐美公使伍廷芳曾頒發的一張護照就有長87釐米,寬56釐米,都快趕上報紙的大小了。

護照一般裡面都會有籤發國的聲明,這是為了給其它國家表明這個人的身份,並且請求允許其過境。聲明是在首頁,基本上都是某國請求允許一下本國公民過境相關人士不要延誤辦理和設置阻礙,要主要的是有句話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請在其需要時給予法律援助和保護,清朝既然有護照,自然也就不例外。它的首頁是用了這樣一段話:仰沿途地方關卡一體如照保護,勿任阻滯。

短短十七個字,大意跟其它國家的也差不多,這句話把保護跟阻擾都表明出來了,但實際上用處不大。晚清的時候,清朝政府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所以清朝的護照有的只是出國離境而已。出國的公民更是難以保護他們的自由,而因為國家弱小,出國的人不僅被歧視,就連正常的權益都不一定能得到。好在現在國家強大起來了,護照上面的話自然也就有了實際用處。

相關焦點

  • 清朝護照到底長什麼樣子?像報紙一樣大,硬氣而無用
    雖然中國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用竹簡、布帛、木板、金玉、紙張做成的「契」「封傳」「符節」「照碟」「過所」等證件,供商旅人等出入邊塞關津,但這並不是標準意義上的護照。中國的第一張護照,出現在1689年。1689年,是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長什麼樣?國雖衰弱,護照上的17個字卻霸氣十足
    清朝雖然短暫出現了「康乾盛世」,也不過落日餘暉,晚清時期,隨著鴉片戰爭失利,國門被迫開啟,來華經商的洋人增加,外出務工的國人也多了起來。 晚清衰弱,許多國人在外並未得到應有尊重,反而經常被歧視。隨著海內外往來人員流動激增,護照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鴉片戰爭之前,朝廷只發「信函式集體護照」,這樣的護照始於康熙二十八年(1639年)康熙帝派人與俄國談判。
  •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有一句話很扎心,雖硬氣但也很無奈
    文/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有一句話很扎心,雖硬氣但也很無奈 大家好呀,今天小編又來為大家講解歷史啦,歡迎各位的觀看~ 護照是公民出入本國國境的通行證,也象徵著一個國家實力強弱。
  • 清朝的中國護照,國雖衰,但護照上的「二十七字」卻也相當硬氣!
    護照是一個國家公民出入本國國境和到國外旅行或辦事時,由本國發行的一種合法身份證明,尤其是前幾年有一部戰狼讓我們的國人都感覺到非常振奮,在電影當中最令人振奮人心莫過於電影最後展現中國護照的那一幕,當護照出現的那一刻,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為祖國的強大而自豪。
  •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曝光,看完後真令人心碎,網友:國雖弱卻很硬氣
    當葉門的華僑需要拿出中國護照來進行證明的時候,護照的背面有幾行大字「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後,有一個強大的祖國!」這一段話真是令人熱血沸騰。早在17世紀在我們清朝時期就已經有護照了,那個時候的護照是以「信函式集體護照」的一種形式而發放的。當時的一本護照能可以管一整個團體。
  • 清朝的中國護照,國雖弱,但護照上的「27個字」卻也相當硬氣!
    縱然是比西方列強弱,我國人民出國還是會受到保護的,看看清朝的護照就能看出來,上面的27個字非常硬氣。曾經,清朝也是非常強大的,特別是康熙、雍正年間。後來,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清朝慢慢陷入了頹勢。雖然是被列強欺辱了,但是國家還是有威嚴的,護照上有27個比較硬氣的字:「持護照過境時,請立即檢查放行,按照約定給予保護,不要為難阻滯。」文字是這樣寫的,但是有些地方還是會對中國人進行刁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行文字能不能起作用,主要是看西方列強的態度,西方列強覺得管用就管用,心情不好就像白紙一樣。
  • 清朝時期的「護照」被曝光,只寫了27個字,卻相當的霸氣
    當一個人出遠門時,有本護照在身邊總是令人安心的,因為這麼一本小小的護照可以讓你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祖國的幫助,感受到祖國的溫暖。也許很多人都認為護照是中國的經濟水平在進入一定的階段後才產生的,其實不然,中國護照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產生了,它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上面一句話很扎心,相當硬氣卻也充滿無奈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上面一句話很扎心,相當硬氣卻也充滿無奈 護照是一個人出國的通行證,也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代表,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國民開始出國旅遊、學術交流、創業交易等,我們如今的護照在全世界可以說是相當的精緻正規,從護照的封皮到每頁的紙張精確度,中國護照的製作精緻高質,護照中有出國者的照片
  • 清朝的中國護照是怎樣的?軟弱的清政府卻在護照上硬氣寫下27個字
    總而言之,護照並非始於現代,它的歷史很久遠,它進化歷程的背後頂著時代的滄海浮沉。清朝伊始,竟是出於被迫護照的第二個轉折點,就是在清朝。清朝的護照和當下的護照,區別只在於紙張形式和照片。清朝乾隆年間,中國一直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
  •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曝光,上面有一句話,雖然扎心但卻很硬氣
    起初,護照只是作為一種身份的證明文件,然而到了如今,護照更是一種可以將人分為「三六九等」的劃分條件,籤發護照的國家實力越強,那麼你在外的地位往往也就越高。
  •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國雖疾弱,但護照上的這句話卻霸氣十足
    當年清政府為了緊跟世界潮流,也搞了護照這種東西,那麼,對於國力孱弱的清政府,其護照上又會寫些什麼內容呢? 首先我們來看清朝護照誕生的背景,其實,早在17世紀那會,清朝就有了類似於護照的東西,那會的護照是以「信函式集體護照」的形勢發放的。類似於《西遊記》裡唐僧的那種通關文牒,一本護照能管整個團體。畢竟那會國人也鮮有單獨出國的,一般都是清朝派使團出使外國。
  •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國雖弱,但護照上的27個字卻也相當硬氣
    一、清朝時期的護照 事實上,倘若對中國護照有所研究的話,就會發現最開始的護照並不叫護照,而是叫做「照會」。在護照上面赫然印有二十七個字,現在看來仍然覺得非常霸氣:「持護照過境時,請立即檢查放行,按照約定給予保護,不要為難阻滯。」 對此,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清政府所頒發的護照上,這些霸氣的文字顯得格外可笑。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即便護照上的文字如何霸氣,如何威嚴,但整個國家被西方列強欺辱的情況下,國人怎麼可能霸氣的起來?
  • 清朝時期的護照,國雖弱,但護照上的「27個字」卻也相當硬氣!
    為了能夠穩固清王朝的統治,甚至大肆編纂《四庫全書》,使得清朝文運昌隆。只不過清朝的文字獄也十分猖獗,經常會有因為詩句而死的文人,這也是在文人心中不滿意清朝的關鍵原因。
  • 清朝時的「護照」長啥樣?上面一行字相當硬氣,讓外國人不敢小瞧!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供商人和旅人,更順利的進入到邊境要寨,於是便發明了特殊的竹簡、木板、紙張等物用來作為邊關的通行證。 一般只有皇親貴族,和肩負重要使命的人,在出使他國的時候,才會有摁有璽印的文書作為身份的證明。比如我們在看《西遊記》的時候會發現,唐僧每到一個國家都會拿出自己的「通關文牒」給這個國家的國王看,然後國王才會放行。
  • 清朝時的「護照」長啥樣?上面一行字相當硬氣,讓外國人不敢小瞧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了供商人和旅人,更順利的進入到邊境要寨,於是便發明了特殊的竹簡、木板、紙張等物用來作為邊關的通行證。不過這種「通行證」只是一种放行的工具,並沒有連帶通行者的身份證明。一般只有皇親貴族,和肩負重要使命的人,在出使他國的時候,才會有摁有璽印的文書作為身份的證明。
  • 清朝護照什麼樣?國家雖然孱弱,但護照上的字依然振奮人心
    在很多人的眼中,清朝是比較弱的,主要是因為清朝在末期受盡了列強欺辱。其實這麼說是有些片面的,晚清只是相對西方列強弱,不能說國力弱。縱然是比西方列強弱,我國人民出國還是會受到保護的,看看清朝的護照就能看出來,上面的27個字非常硬氣。
  •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見過嗎?國家很弱,可護照上27個字卻相當霸氣
    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夠想到這背後的辛酸,中國的護照在海外可以保你安全無虞,然而百年前的中國可不是這幅光景,當時中國已經和世界列強有了貿易往來,然而這個時候的清朝是實力和話語不成對比,你要想想當時的人們持著護照是一幅什麼樣子呢?
  • 清朝護照上都寫了些什麼?其中有一句話,網友:比如今還要硬氣
    這就非常類似於現在的護照,不過與現在的護照依然有很大區別。首先這是一種信函式的文件,其次它是用作外事官員集體,而不是像現在的護照由個人使用。而且根據《尼布楚條約》中的約定,手持這種文件的人不但可以在貿易線路上往來,而且還能得到一些特權或者庇護。而清政府派遣往其他國家的使團或者官員也有類似的文件,隨身攜帶。
  •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國雖弱,但護照上的27個字卻十分硬氣!
    護照雛形,歷史淵源在我國,護照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然,那時候"護照"並不叫做"護照",而是經歷了"符傑"等稱謂。古時候的人如果想要去別的地區或者國家,就必須要提前準備好自己的符傑,因為戍守邊界的軍官只有見到他們的符傑才會放行。
  • 清朝時中國護照,上面一句話扎心了,網友們:國雖弱卻很硬氣
    護照不是當代產品。它早在19世紀西方列強開始進行全球殖民擴張時就誕生了。當時,為了跟上世界潮流,清政府還開發了護照等東西。國力薄弱的清政府護照上會寫些什麼? 首先,我們來看看清朝護照誕生的背景。其實,早在17世紀,清朝就有了類似護照的東西。會議護照是在「信箋式集體護照」的情況下簽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