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靈感】精益創業指導創新產品開發!_創業家_i黑馬

2020-12-13 i黑馬

【找靈感】精益創業指導創新產品開發!

2013-02-15 16:11 精益創業

創業是在極端不確定情況下開發新產品或者新服務。在創業早期,誰是客戶,客戶認為什麼東西有價值都是未知的。

精益創業總結起來就是用3個動詞驅動3個名詞的循環迭代過程:IPD -> BML ,即:

idea -> (build) -> product -> (measure) -> data -> (learn)

建立

validated learning

,然後推動下一輪迭代。精益之於創業,等同敏捷之於開發,都強調快速迭代,小步前進,測試(測量)驅動。每次精益產品循環的一個過程都是從

未經證實的假設 -> 經證實的認知

精益迭代 (Build -> Measure -> Learn)

(想法)-> 構建 ->(產品)-> 測量 ->(數據)-> 認知

創業團隊從一個想法開始,在多次迭代過程中持續地構建、測試和優化產品,為產品注入真正的價值。由於創業活動的不確定性很強,最初的想法和現實之間必然存在差距。精益創業的關鍵就是:**快速迭代,小步前進和測試驅動**,以實現對寶貴的時間和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精益迭代的目標:

  • 加快迭代的速度,讓每次迭代儘可能短。
  • 每次迭代結束,得到可證實的認知,進行調整或者轉型。

想法:未經證實的假設 (Unproven Assumption)

每個商業計劃都是從一系列假設開始的,在這些假設的基礎上來闡述公司發展戰略和商業模型。但是我們不能保證這些假設一定是正確的,因此創業公司的早期努力的目標就是儘快驗證這些假設。創業公司的假設包括:

  • 價值假設 (value hypothesis) : 產品對用戶來說是否有價值,用戶是否會使用,是否會付費?
  • 增長假設 (growth hypothesis) : 產品提供的價值是普遍需求嗎?用戶規模能夠快速增長嗎?

Facebook剛推出時,只為有限的幾個大學社區提供服務,也沒有做任何市場推廣。但一個月以後,它已經吸引了3/4的哈佛本科生註冊,且超過半數用戶每天都會訪問Facebook。這兩項數值充分說明了該產品滿足增長假設和價值假設。

認知:經證實的認知 (Validated Learning)

當你提出一個idea,它是一個

未經證實的假設(Unproven Assumption)

,精益創業通過一系列快速迭代,將它轉變為一個

經證實的認知

,來調整你的產品方向。

案例IMVU

IMVU做的是切入的是IM市場,提供了三維虛擬人像聊天服務。

假設:

  1. 用戶不會願意加入一個全新的IM社交網絡
  2. 用戶會容易接受使用現有IM的附加軟體
  3. 用戶會邀請自己的IM好友使用
  4. 需要兼容各大主流IM的互通性

認知:

  1. 用戶不介意安裝和使用新的IM軟體
  2. 用戶不想用陌生的IM軟體邀請好友
  3. 用戶需要一個陌生交友的IM社交網絡

構建:最小可行化產品 MVP (Minimium Viable Product)

投入最少的資源構建一個剛剛能夠體現創新點或核心價值的產品,並立刻將其投入市場。客戶需求只有在實際使用中才能驗證,再多的前期調研也只能發現客戶認為他們想要什麼,而不是客戶實際上想要什麼。因此在不了解客戶真實需求的情況下,只會多做多錯。

一般意義上,功能越多的產品,將會有越多部分不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因而變成無用功。很多人不肯把一個簡陋的產品推給客戶,但這實際上是一種病態的完美主義。比認為產品簡陋更糟糕的是客戶對產品不屑一顧。認為產品簡陋,至少說明客戶用了這個產品。如果客戶對產品的核心價值表示讚許,那正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如果客戶表示不滿意,那就應該改弦易轍。

案例Zappos

Zappos要建立網上鞋店,為了驗證這個idea是否可行,用戶是否會到網站上面去買鞋,創始人跑到人家的鞋店去和老闆商量,允許他給店家所有的鞋子拍照片,將這些照片放到Zappos網站上面展示,驗證銷售鞋子,收取貨款,處理退貨和客服支持的全部流程。

案例Dropbox

Dropbox公司創立時,希望將網盤與不同類型的OS進行無縫集成,該功能的實現需要較高的技術門檻,也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在創業初期,Dropbox很難拿出原型呈現給用戶和投資者。於是Drew Houston(Dropbox的CEO)做了一個3分鐘的視頻演示放在網站首頁,在演示中描述了產品的功能特點。這段演示令產品的預訂者在一夜之間從5000人增至75000人,很好地驗證了市場對這一概念的接受程度。

案例FotT

Food on the Table(FotT),一家幫助家庭用戶提供菜蔬預訂配送和食譜建議的網際網路公司。FotT最初只有一個用戶。在沒有任何IT手段輔助的情況下,FotT的CEO和產品VP每周上門收集客戶訂單並為其配送菜蔬。在這種極度沒有效率的原型服務中,FotT逐步地累積了對市場需求的認識並擴大了客戶群。隨著用戶的增多,他們逐漸添加了郵件下單、菜單推薦、網上支付等各種自動化功能。這過程中每一項功能的增加都不是源於空想,而是源於實際的、迫切的用戶需求。目前,FotT提供覆蓋許多美國城市的食譜選擇、菜蔬團購和配送的自助式網絡服務。

案例Groupon

Groupon是團購的鼻祖,Groupon創業初衷是做一個叫做熱點的集體行動平臺,把人們聚集起來共同行動,但是效果不佳。08年底創始人安德魯梅森開始嘗試團購的idea。為了快速構建MVP產品,用WordPress搭建了簡單的網站,用FileMaker保存優惠券,用腳本把PDF格式的優惠券通過Email群發出去。以這種方式支撐了公司7個月快速的業務增長。

MVP的質量擔憂

MVP與開發高質量產品並不矛盾。你應該放棄一切對你需要驗證的假設沒有直接用處的功能。無論某項功能在開發的時候看起來多麼重要,只要它不在你認知流程所需之內,都是浪費資源。簡單說就是:集中一點最核心功能,其他所有功能全部砍掉不做,簡化產品到極致。

新產品必須而且只能抓一個痛點功能,圍繞一個痛點把功能做透。任何痛點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都是對產品沒有信心的表現,必然失敗。一個痛點功能如果做透了產品還沒成,說明用戶剛需沒踩準,換個痛點功能重新做。每次做且僅做單痛點功能產品,不行就換另一個單痛點功能產品,而不是堆砌了一個多痛點的產品,讓用戶去換不同痛點去試。

測量:創新核算 (Innovation Accounting)

測量的目的是通過一系列真實有效的指標來判斷,當前的產品相對於上一個版本,是否帶來了真正的價值提升。測量的指標非常重要,不能以總量的變化、而應以增長速度的變化來衡量產品的價值。例如,對一項頭一個月有500名註冊用戶、頭一年有6000名用戶的新服務而言,雖然用戶總量在持續增長,但每月的新增用戶數卻基本持平。那只能說明,它在這一年中所做的更新或變化,並未增強對潛在用戶的吸引力。因此,真正有效的測量指標必須要能夠揭示產品特性的變化與業務增速之間的因果關係,以便識別正確的增長引擎。

創新核算的步驟

  1. 確定基準線:搜集MVP產品的基礎運營數據,如用戶自然增長率、留存率、活躍度和ARPU值等,確定測量的基準線
  2. 優化引擎:嘗試把增長引擎從基準線逐步優化到理想狀態,任何改動都必須以改進某項關鍵數據為目標,無數據導向的產品改動都是盲目和可恥的
  3. 堅持或者轉型

案例IMVU的同期群分析 (cohort analysis)?cohort

不是看測量指標的累計總數(虛榮指標),而是對測量用戶進行分組對比測試,觀測不同分組之間的數據差異性。

儘管IMVU註冊用戶數量始終上升,但是同期群分析顯示用戶黏性沒有增長,而且用戶付費購買率只有1%。

案例Grockit的對比測試(A/B Test)和看板管理 (Dashboard management)

Grockit的對比測試:Grockit開發了一項新的功能,先試用再註冊。允許用戶先體驗過產品之後,當必須使用某些功能的時候才註冊。這是很多網站的最佳實踐,而且從直覺上會認為這樣做也能夠提升用戶的註冊率和留存率。但是Grockit開發了此項功能之後,採用對比測試發現,並沒有提升任何數據指標,開發此項功能完全無用。

產品功能列表分為以下4種狀態:

  1. 待開發
  2. 開發中
  3. 已完成
  4. 已驗證

當D、E和A沒有被驗證之前,B和C即使已經完成,也不能被挪入已完成隊列中。H和I也是同理,在開發中隊列已滿的情況下,H和I功能不允許進入開發階段。

看板管理的規則:

  1. 同時只允許有3項工作任務出現在每個階段的隊列中,一旦隊列填滿,就不允許再加入新任務。
  2. 驗證一項功能必須通過對比測試,用數據指標測量它對產品的作用,沒有對比測試,不準驗證通過。
  3. 每次只驗證一項功能,如果多個功能同時驗證,則無法得到準確的數據測量結論。
  4. 一項功能只有通過驗證階段,才能從看板上刪除,如果驗證失敗,發現這個功能對數據指標不能帶來提升,那麼必須把和它相關的所有功能從看板中刪除。
  5. 團隊的工作量不是根據完成多少功能來衡量的,而是根據通過對比測試的,經證實的認知數量來衡量的。

Votizen的四次轉型

Votizen第一次嘗試:選民社交網絡

Votizen的創業idea當中,需要驗證4個假設:

  1. 用戶對選民社交網絡感興趣,使用註冊率指標
  2. 用戶必須是已經註冊的選民,使用激活率指標
  3. 用戶在網站上能夠產生行為,使用留存率指標
  4. 用戶把網站推薦給朋友使用,使用傳播率指標
開發時間投入資源註冊率激活率留存率傳播率
3個月1200美元5%17%00
2個月5000美元17%90%5%4%
3個月14000美元17%90%8%6%

留存率和傳播率偏低證明假設3和假設4不成立,產品需要轉型。創始人Davy根據搜集到的用戶反饋,決定放大式轉型,即聚焦產品中的一項受用戶歡迎的功能。

Votizen第二次嘗試:社交遊說平臺 @2gov

業務增長方式轉變為小額付費,因此需要測量用戶付費率和用戶ARPU值,對比轉型之前的數據如下:

開發時間投入資源註冊率激活率留存率傳播率付費率ARPU值
8個月20000美元17%90%8%6%
4個月30000美元42%83%21%54%1%極小

測量數據表明,用戶留存率和傳播率都不錯,滿足增長假設,但是用戶付費率太低,ARPU值太低,不滿足價值假設,無法支撐一項盈利的業務。

Votizen第三次嘗試:轉型做B2B,為大型組織服務

客戶細分市場轉型,從B2C轉型為B2B。3個月後發現大型組織客戶的籤單達成交易非常困難,不是產品的早期使用者,創業轉型再次失敗。

Votizen第四次嘗試:自助銷售平臺 @2gov

開發時間投入資源註冊率激活率留存率傳播率付費率ARPU值
8個月20000美元17%90%8%6%
4個月30000美元42%83%21%54%1%極小
3個月
1個月51%92%28%64%11%0.2PM

付費率從1%提升到11%,每條消息收費0.2美元,驗證了商業模型。Votizen總共進行了四輪精益產品迭代過程,迭代速度從8個月,4個月,3個月到1個月,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精益創業的目標就是:儘快用儘可能少的時間和資源完成儘可能多的迭代過程。

轉型 (Pivot)

每次迭代結束,創業者可以有兩個選擇,繼續或轉型。如果分析結果表明之前的假設基本正確,在學習過程中實現的小的改變讓產品越來越趨向於假設中的理想狀態,那麼自然應當保持。

如果數據不理想,是繼續堅持改進,還是放棄轉型呢?決策應該取決於你是否通過這次精益迭代獲得了有價值的「經證實的認知」。如果沒有得到經證實的認知,就盲目放棄無疑是錯誤的。但如果再怎麼努力,假設也與現實漸行漸遠,則可能需要通過轉型對假設做一些本質性的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涉及到創新的各個層面:核心技術、應用模式、目標市場、目標需求、增長模型、推廣渠道等等。至於到底哪些因素的改變會帶來最佳效果,可以在下一輪迭代中驗證。

為了處理有太多新的想法需要驗證的情況,創業者可以用之前某個較為穩定的產品版本作為基線,在此之上升級出多個平行的版本,展開多個循環分別驗證新想法的合理性,剔除其中不佳的部分,並將較好的想法合併到下一個基線當中。

轉型類別

  1. 放大轉型
  2. 縮小轉型
  3. 客戶細分市場轉型
  4. 客戶需求轉型
  5. 平臺轉型
  6. 商業架構轉型
  7. 價值獲取轉型
  8. 增長引擎轉型
  9. 渠道轉型
  10. 技術轉型

驅動式精益產品迭代 - 敏捷軟體開發

產品迭代過程是:

Build -> Measure -> Learn

,但是制訂產品迭代計劃是反向驅動式的:

  1. 客戶市場細分:打算給哪個目標用戶群體提供服務?
  2. 價值主張假設:打算給目標用戶提供什麼服務?希望獲得哪些「經證實的認知」?(必須包括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
  3. 測量數據指標:為了驗證價值假設和增長假設,需要觀測哪些數據指標?
  4. 規劃產品功能:為了測量到數據指標,應該開發哪些產品功能來獲取數據?

即先建立假設,然後設置數據指標,最後才描述產品功能。做一個產品是為了驗證假設和獲取測量數據服務的。這類似於測試驅動開發方法學:

1. 描述用戶故事(user story) -> 價值主張假設2. 編寫測試用例 -> 建立觀測數據指標3. 編寫功能代碼 -> 開發產品功能4. 讓測試用例跑通 -> 搜集數據驗證假設

我們錯誤的做法是:看到一個產品流行了,然後想到我也要做一個;或者為了達到某個所謂的戰略目標,去尋找看似可以滿足這個戰略目標的產品。完全沒有從用戶需求出發,沒有數據驅動意識。等到產品做出來之後,還沒有想過目標用戶定位問題,沒有想過產品功能需要驗證哪些假設,沒有想過建立測量數據體系。總之,應該注意:

  • 先建立假設,然後設置數據指標,最後描述產品功能。做產品是為了驗證假設和獲取測量數據服務的。
  • 先設置數據指標,後描述產品功能,而不是先開發產品上線,然後才考慮測量數據
  • 開發產品功能是為了用數據驗證假設,沒有清晰的目標導向,沒有完整的觀測數據指標,無的放矢的開發產品功能是可恥的

數據:增長引擎 (Engine of growth)

增長引擎是早期創業公司用來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機制。創業公司不會餓死,只會撐死。總有無數讓產品變得更好的想法飄蕩在空中,但大多數想法帶來的效果微乎其微,只能算是產品優化而已。早期創業公司必須關注能產生經證實的認知的重大增長方面。可持續增長方式主要有:

黏著式增長引擎

通過增加已有客戶對產品的黏著度,提升產品的價值。因此關鍵數據指標:**用戶留存率和用戶活躍度** 。用戶的自然增長率必須超過用戶流失率,才能保證複合增長率(自然增長率 - 流失率)。

例如社區網站,我們不能僅僅看每天新增用戶註冊量,而應該精確核算註冊用戶的回訪率,即用戶註冊之後,在一段時間之內回訪的頻率。使用同期群分析,觀測用戶留存率。例如網站的籤約招聘客戶,關鍵指標是續單率,決定了業務的增長潛力。

病毒式增長引擎

具有病毒式增長特質的產品依靠人拉人傳播。用戶並非刻意充當傳播者,而是產品設計了潛在的用戶邀請完成任務的環節,只要用戶使用產品,就自然帶動了增長。關鍵數據指標:**病毒係數** ,病毒循環的速度取決於病毒係數。當病毒係數大於1.0以上,將帶來用戶的幾何級數增長。

例如開心網的遊戲:買賣奴隸,停車大戰,五分鐘的開心農場。邀請用戶參與遊戲互動是產品本身的一部分,只要你玩遊戲,就會產生病毒式傳播;例如Dropbox的任務系統,你要想獲得更多的存儲空間,可以通過邀請用戶來獲得;Facebook也實現了病毒式增長。

付費式增長引擎

典型的代表是Google關鍵詞廣告,關鍵數據指標:**用戶獲取成本和用戶ARPU值** 。只要用戶ARPU值高於用戶獲取成本,就可以實現可持續增長。

一項業務可以同時運行幾種增長引擎,即使是同一產品,在其演化的不同階段,採用的增長引擎也可能是不一樣的。但是成功的創業公司在一個階段只關注一種增長引擎,優化好增長引擎。同時建立三種引擎驅動的業務增長需要的運營技能非常複雜,欲速則不達。

四步創業法 (The Four Steps)

揭示創業公司的發展階段理論。如上圖所示,一個創業公司會經過上述4步,兩個發展階段:

  • 創業探索階段:驗證產品的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和商業模型是否成立,不需要成立公司
    1. Customer Discovery 進行用戶市場細分,尋找天使用戶,通過和用戶訪談,確定產品方向
    2. Customer Validation 開發MVP產品,驗證假設,如果不成功,轉型到第1步商業模型得到驗證的標誌:成單,MVP產品有人買單。精益產品迭代過程應用於創業探索階段:尋找產品基本價值主張,驗證商業模型
  • 創業執行階段:開拓用戶,建立公司組織
    1. Customer Creation - 投入營銷資源,開拓用戶渠道
    2. Company Building - 成立公司,建立組織架構精益產品迭代過程應用於創業執行階段:強化產品的價值主張,樹立競爭門檻,拓展用戶

當產品的價值主張和商業模型尚未得到驗證的時候,切忌投入營銷資源,強行拉動用戶增長,這種做法是自殺行為;只有當產品的價值主張和商業模型被驗證成功以後,才能逐漸導入營銷資源,導入一批測量效果進行反饋改進,如此循環迭代,總結和積累「經證實的認知」。

天使用戶 (Innovators)

早期小型試驗的意義不在於找出普通用戶,而是要找到「天使用戶」,就是那些最迫切需要產品,對你的產品相見恨晚的的人。他們對錯誤更容易諒解,更渴望提供反饋意見,願意傳播產品。天使用戶的實證案例,純銀,白鴉,四海郵團隊在微博上對彩程設計產品Tower.im的吹捧和推薦。

客戶開發方法 (Customer Development)

  1. 從需求調研開始建立假想的概念模型,先考慮少數用戶的需求,避免廣種薄收。
  2. 從概念模型開始,尋找天使用戶去驗證概念模型,檢驗產品是否能解決他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3. 驗證概念模型的目的,並非為了修改產品功能,而是為了尋找天使用戶,為了用天使用戶來驗證我們的假設,而不是迎合用戶的奇思怪想,因此切忌被用戶牽著鼻子走,用戶說什麼就改什麼。

構建價值主張

  1. 具有情感吸引力,應該抓住用戶的情感而不是理智,應該讓用戶不由自主的掏腰包,而不是下意識的按計算器
  2. 要凸顯優勢,讓用戶感到產品可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3. 名副其實,不要虛假宣傳
  4. 要符合相應的市場類型區分

技術接納生命曲線(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ircle)

鴻溝理論 (Chasm theory)

  1. 不同用戶群接納新技術新產品需要的時間不同。根據接納速度快慢,可以分為:技術愛好者、產品嘗鮮者、實用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和懷疑主義者五類。
  2. 技術愛好者和產品嘗鮮者構成了早期市場;實用主義者和保守主義者構成了主流市場。
  3. 相鄰的用戶群體時間存在接納鴻溝,其中早期市場邁向主流市場的鴻溝是最難跨越的。不同用戶需求和消費習慣是導致鴻溝出現的主要原因。
  4. 跨越鴻溝最大的困難在於:贏得早期市場的成功經驗難以運用到主流市場。為了贏得主流市場青睞,需要全新的策略。

精益創業原則

  1. 創業第一天就設定收入目標 Revenue Goal from Day One
  2. 持續的客戶互動 Continuous Customer Interaction
  3. 如果沒有收入,就不要擴張 No Scaling until Revenue
  4. 產品開發周期-以小時計而不是月或者年 Product release cycle in hours not years
  5. 產品開發功能- 最少的功能,最大的客戶覆蓋 Minimum Feature Sets, Maximum Customer Coverage
  6. 產品開發 – 與客戶拓展並駕 Coupled with Customer Development

Via

i黑馬

By

ItEye

創始人

Robbin 範凱 博客

[本文作者老雅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相關焦點

  • 矽谷創業家談精益創業:小企業發展的科學模式
    日前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nch就撰文描述了5位矽谷優秀創業家的精益創業經歷。站長之家(CHINAZ.com)1月18日編譯:精益創業(Lean StartUp)是矽谷正逐漸興起的一種創業模式。從公司創立的第一天,精益創業的團隊就會設計並構想出能為公司創造收入的來源和產品,這樣的目標促使企業快速尋找能夠自我生存的能力,並快速滿足投資人的要求。
  • 《創業秘訣三部曲》之靈感篇:創新與約束並行,找對時機創業才重要
    9%的創業家都是在其他現有業務的基礎上想到創業點子的。2.Pivot——結合現有產品和市場找到新的創意。8%的創始人都是通過原有創意的Pivot找到了創業點子。讓我更吃驚的是,竟然有這麼多種方法能讓創業公司成功。舉個例子,誰能想到11%的創業家其實都是抄襲者?
  • 《創業家》黑馬成長營 20人成第一批學員
    「黑馬成長營」是《創業家》雜誌社、創始人俱樂部啟動的一項公益培訓項目,旨在通過培訓項目發現國內創業時間在5年以下,在技術、產品或模式方面有明顯創新,並開闢了新的行業領域或市場的中小企業創始人,提升「黑馬企業」的能力,幫助他們抓住未來的機會,為中國商業培養未來的商界新力量。
  • 11位年度創業家獲贈黑馬健康卡 | 愛康卓悅 x 創業黑馬啟動創客...
    就在「2017年度創業家」榜單揭曉的第二天,愛康集團旗下中高端品牌愛康卓悅與創業黑馬在2017產業進化論暨第十屆創業家年會上正式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共同發布了「創客健康關愛計劃」,旨在共同關注創業者健康狀況,在創業者向上拼搏成就卓越的道路上,幫助他們管理好自身健康。
  • ...齊聚六月江城——湖北省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暨黑馬大賽武漢分賽啟動
    中部青年創業熱潮湧起,黑馬齊聚六月江城——湖北省青年創新創業大賽暨黑馬大賽武漢分賽啟動 2012-06-12 12:58
  • 黑馬大賽現場_創業家_i黑馬
    /本刊記者 羅浛予 在道隆華爾的代表講解完公司情況後,孫陶然忍不住停下來,提醒大家:「大賽的評選指標包括創新力、成長性、核心團隊和產業前景,請大家圍繞這幾個方面來講自己的企業。」看得出來,大多數黑馬平時很少跟投資人接觸,非常緊張。 有一位創始人,在四分鐘裡一直說著自己以前失敗的創業經歷,而對正在做的企業卻甚少提到。
  • 波士頓教育創新 | 創業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創業家,而是培養有創業...
    波士頓教育創新 | 創業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創業家,而是培養有創業思維的人 作者:Candy 發布時間: 2017-09-28 07:00
  • 精益創業營「黃埔一期」圓滿結營:6家企業拿到投資意向書
    精益創業天使基金(一期)募集資金1.5億元人民幣。 3月29日下午,由中企港資本聯合溪山天使會共同推出的精益創業營2017春季班在北京潭柘寺沈學仁藝術館(潭柘書院)舉行結營儀式。中企港資本董事長、精益創業營創始人於小鐳博士、精益創業營營長王瀾和參加學習的50位學員創業者出席了結業典禮。
  • 龔焱:精益創業的正反面
    傳統經濟時代,產品的引入模型基本上是一個很線性的過程:通過產品調研和用戶調研,形成產品概念,然後組織人力開發,進行內部測試和外部測試,最終投放市場。 圍繞這個流程,我們建立了層層的工具包和方法論,比如裡程碑、漏鬥模型、階段門等各種工具,一切看起來非常線性。但是,整套流程背後存在一個非常大的缺陷:缺乏反饋機制。
  • 黑馬激辯實錄:創新業務,用老團隊還是空降兵?
    創業家&i黑馬訊(李佳浩、胡漾)11月23
  • 《精益創業》:可以複製的創業思維
    讀了《精益創業》,發現創業和講課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創業的前提是要了解市場,了解客戶需求,教學則是需要了解學生;創業方案能否成功,靠的是要在試錯中不斷完善,教學同樣是這樣的。《精益創業》由美國作家埃裡克·萊斯編寫,全書描述的一些關於創業、創新和產品的理念,下面我們一起走進這本書。
  • _創業家_i黑馬
    它不是採取折衷或者妥協的做法,而且它是基於技術的發展演化規律研究整個設計與開發過程, 而不再是隨機的行為。實踐證明,運用TRIZ理論,可大大加快人們創造發明的進程而且能得到高質量的創新產品。矛盾(衝突)普遍存在於各種產品的設計之中。按傳統設計中的折衷法,衝突並沒有徹底解決,而是在衝突雙方取得折衷方案,或稱降低衝突的程度。TRIZ理論認為,產品創新的標誌是解決或移走設計中的衝突,而產生新的有競爭力的解。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不斷的發現並解決衝突是推動產品進化的動力。
  • 創業黑馬:從培訓輔導升級為創服企業_新財富網
    在創辦期刊的過程中,牛文文發現大多數創業家及中小企業家在創業及企業發展過程中對輔導培訓都有較大需求,因此逐漸萌生了讓老一代的企業家給新一代的創業者「上課」的想法。2010年10 月,《創業家》成立了黑馬營,正式開啟班級式的培訓,隨後創業黑馬推出了包括黑馬大賽、i黑馬網、黑馬會、創業家app、百城計劃、獨角獸加速計劃在內的多個企業服務品牌。
  • 說客英語入選2018年度創業黑馬陽光招商教育品牌TOP50
    說客英語入選2018年度創業黑馬陽光招商教育品牌TOP509月16日,由創業黑馬&i黑馬網主辦、火柴盒承辦和創業家APP協辦的「2018教育產業獨角獸峰會」在北京舉行。
  • 和加拿大創新創業大咖面對面:2019滑鐵盧創新創業暑期研學項目營員召集令
    Hugh博士畢業於加拿大著名的商學院西安大路大學Ivey商學院,畢業後曾先後在Ivey商學院以及勞瑞爾大學Lazaridis商學院任教,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新產品的開發,創業公司的市場營銷以及中小型創業公司的國際化的問題,目前的研究方向是電子商務公司的市場營銷策略。
  • 【每日一黑馬】匯法網:用大數據掘金千億級電商市場
    此前我們報導的綠狗網通過直營銷售自己開發的法律產品的模式來改造律師界,並且獲得了真格基金、晨興資本和戴志康的11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而黑馬哥此次介紹的法律服務網站匯法網則是依託數據分析能力,提煉來自律師的日常法律實踐中的來的數據信息,販賣由數據衍生的產品和服務。他們通過鼓勵對律師取得的判決書的整理,形成有法院認證的案例資料。通過技術手段將這些數據信息整理、分析和分發,形成產品和服務,獲取收益。
  • 【讀書分享】精益企業——高效能組織如何規模化創新?(完整筆記PPT)
    我是「太陽喝茶」(作者劉相群名),本次為大家分享的是《精益企業——高效能組織如何規模化創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謝謝。讀書分享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們對產品的定義,在現在與未來產品設計的時候儘可能的跟上市場的節奏。
  • 精益產品驗證法(上)
    因此Hanno的創始人Jon Lay和UX設計師Zsolt Kocsmarszky決定寫一本《精益驗證手冊》來幫助大家避開一些常見的坑,下面這篇文章就是手冊的提煉,我們分上下兩部分刊出。這是上半部分。 產品開發的最大風險之一是開發了錯誤的東西。你投入了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開發它,結果卻發現你根本不能做成功。
  • 【黑馬動態】黑馬五期學員黃鏵四年磨一劍 網遊《伏魔》震撼上市
    黃鏵幾乎投入了自己的全部財富,帶領狼旗網絡集中了100多位資深開發者,歷時4年時間,投入了3000多萬元研發經費,終於將大型端遊《伏魔》開發完成。更多關於黃鏵及其產品《伏魔》的深度報導,請關注i黑馬網即將推出的黃鏵專訪黑評楊守斌 豐厚資本創始人 黑馬營二期學員 黑馬會副會長:鷹,有些時候飛的比雞還低,但不會永遠這樣,期待黃鏵飛起來!加油。
  • 黑馬大賽出爐最具成長潛力50強企業
    :你可以有缺點,你可以不完美,你可以不知道怎麼賺錢,但你一定要有創新,一定要敢於做別人想都不敢想、做都不敢做的事,這種說法恰恰詮釋了黑馬精神所在。因此曠視科技採用應用帶動技術的方式推廣,其所開發的移動遊戲應用《Crosscoming》《街頭速滑》在應用排行榜上取得了不俗成績。《創業家》雜誌社社長牛文文說:「如同創業一樣,一個創業比賽到底誰是最後的冠軍,的確是驚心動魄,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誰是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