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下面將由我給大家帶來普元雲計算團隊的讀書分享活動。我是「太陽喝茶」(作者劉相群名),本次為大家分享的是《精益企業——高效能組織如何規模化創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謝謝。
讀書分享是為了更好地指導我們對產品的定義,在現在與未來產品設計的時候儘可能的跟上市場的節奏。而之所以選擇精益企業這本書,是因為我們從中得出了普元雲計算的MVP(最小可用產品)設計理念。我們也希望團隊成員可以從精益思想中獲得靈感,如何在產品不斷迭代的過程中,運用精益的方法,優化研發和設計過程。
首先,關於作者為什麼寫這本書。
作者埃裡克·萊斯是一個矽谷企業家和作家,因開創精益創業運動而知名。精益創業是一種新型商業戰略,用來指導創業公司儘可能最大效率地整合資源。
精益創業不僅僅適用於創業公司,對於傳統企業的業務革新同樣適用。
埃裡克·萊斯通過調查發現:財富500強公司平均壽命從半個世紀前的75年降到15年;推算到2020年,標普500指數中超過3/4的的公司是我們從來未聽說過的。
巴格海在《增長鍊金術》一書中提出「三地平線」模型,將企業業務分為以下三大類:
第一,地平線業務的投資會在當年就產生結果,通常是以改進現有產品或者在現有產品類別裡發布新產品形式;
第二,地平線是一些新興業務,他們將構成企業未來的核心業務。需要大量投資,也需要銷售與營銷部門的高度關注,但它產生的匯報可能比不上第一地平線的投資,卻是未來企業高收益的增長點;
第三,地平線是精益創業的領域,實驗新的商業模式,嘗試為新業務找到產品的市場匹配點。
通常企業由於自身慣性很難進入第二個地平線,三個重要的問題會共同扼殺可能進入第二地平線的業務,讓我們看下這是有哪些問題導致的?
1、落後的KPI考核模式:為了進入第二地平線需要在研發、銷售和營銷上進行巨大投資,卻無法產生相應的收入回報,這通常是企業對這些部門的考核指標;
2、落後的管理模式:每條地平線都需要非常不同的管理和支撐實踐才能取得成功。如果盲目地將每一個階段都採取相同的方法,必然導致失敗;
3、缺乏自我革命的精神:正在盈利的企業常常不願推出顛覆性的新產品來侵蝕現有的利潤和市場份額,因為這可能會威脅到他們現有的底線和市場估值。
下頁PPT給出了每個地平線關注的目標和關鍵指標的變化:
我給大家介紹兩個沒有進入第二地平線的例子:
攝影巨頭柯達2012年破產,其實早在1975年就發明數位相機,因為缺乏對市場的把控和自身的慣性原因,導致沒有成功佔領數碼市場。
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施樂公司:
PARC(施樂帕克研究中心)創造了第一臺個人電腦,而在這個領域大放異彩的卻是蘋果和IBM;
圖形用戶界面在PARC誕生,有所成就的卻是蘋果和微軟;
在複印機市場上,如今搶盡風頭的是佳能和惠普……
接下來,我為大家介紹幾個成功進入第二地平線的例子:
亞馬遜推出的電子書Kindle,衝擊了它的主要商業模式——銷售紙質圖書。
亞馬遜的集市允許供應商利用其基礎設施銷售商品,和自己商品形成競爭,但這並不妨礙亞馬遜的成功。
3M是全球性的多元化科技企業,3M公司明確自己的策略:持續地進行產品創新,5年內新產品的收入必須佔到30%,在2017年有望達到40%。
Intuit公司使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平衡對三個地平線的投資。
谷歌也遵循類似的模式,只是投資分配比例有所不同:70%在第一地平線,20%在第二地平線,10%在第三地平線。
……
在數位化創新的時代,企業需要創新,需要借鑑思路,梳理出自己的戰略目標。以我們的普元新一代雲計算平臺為例,它以數位化商業為契機,推動企業IT變革,打造普元的第二地平線、第三地平線產品,共同推進軟體行業的工業革命4.0。
常常有朋友問,你們3、4月才結束概要設計,5月就可以發布版本,這是不是太快了?其實,5月我們發布版本的目標是:看看我們自己能否用自己研發的產品做研發,先由自己來嘗試。這就是由《精益企業》得出的MVP理念的威力所在。
關於普元讀書分享會:
普元雲計算研發團隊採取封閉研發模式,管理團隊採購了大量書籍,供同學們業餘的學習和提升。每周會有半天時間,由團隊成員分享近期的讀書體會,可以是一章,也可以是整本,分享讀書心得,賦能團隊成長。
關於作者:
劉相 EAII-企業架構創新研究院 專家委員
計算機應用技術碩士,現任普元軟體產品部副總兼SOA產品線總經理。十年IT行業經驗,專注於企業軟體平臺,在SOA、分布式計算、企業架構設計等領域有深厚造詣。先後主導公司EOS7、Portal、雲PAAS平臺、雲流程平臺、BPM等系列產品的開發和設計工作。著有國內首本解析SpringBatch的中文原創圖書《SpringBatch批處理框架》。個人愛好:閱讀,慢跑。
關於EAII
EAII(Enterprise Architecture Innovation Institute)企業架構創新研究院,是專注於企業架構與業務創新領域的研究機構,致力於金融、電信、能源與政務等行業領域的企業軟體架構優化設計與 創新研究,以及分布式計算、服務構件技術、可視化技術、業務流程管理、內存計算、企業移動計算、數據治理等領域的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