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吃貨的精神故鄉
很多人一提到福建就只想起廈門,甚至不知道省會是福州,這種對於福建的懵懵懂懂還延展到了福建的食物上。福建在吃這件事上,最出名的是作為廣東人的食物而存在的,卻總讓人說不清她自己的美食是什麼呢?
今夜我們來看,是怎樣的美味,才為廣東人哺育了好吃的福建人!
——深夜君
- 正文 -
周末時候和朋友約了頓飯,餐廳是時隔好幾年沒有吃到過的福建菜系。當酥脆的五香卷一入口時,關於廈門的記憶瞬間在我的腦海中湧現。
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福建菜(又稱「閩菜」),它的存在感總是弱的可怕。
就南方而言,粵菜湘菜川菜滿大街都是,可是如果你隨便問個路人:你覺得福建菜怎麼樣?那人絕對一臉懵逼,估計三個問號都不夠用。即使對閩菜有略知一二的,脫口而出的要麼是「佛跳牆」要麼就是「沙縣小吃」。
連一起用餐的小姐姐都問了句:福建菜是不是跟粵菜差不多呀?
驚了,是時候寫篇文章來個閩菜科普。文縐縐的官方介紹語不多說,這篇文章我想從成長的視角逐一概括我心中閩菜的模樣。
- 01 -
「每周二用藥膳」
成長後總忍不住回顧年少的時光,時常會覺得那些回憶好像與當下隔了幾個世紀那麼遙遠。從小到大在福建生活了許多年,一直以來我卻將自己對閩菜的感情深埋在心底。
小學時候爸媽工作特別忙。我的記憶裡除了老師逼我練習寫字,幾乎都跟保姆阿姨每周二做的一碗湯有關。
阿姨總是叮囑我多喝湯,對眼睛和心肺都很好。每周二的午餐她會固定用一種樹葉和肉片一起燉湯,肉片用雞蛋拌勻為了口感更嫩,再加入一點鹽調味。湯的味道十分清淡,印象深刻的是綠色的樹葉燉的軟軟的飄在裡面,有一種植物特有的清甜口感。
但那時候我並不知道這種樹葉叫什麼,每次回想起那份獨特的味道我就瘋狂百度到底什麼樹葉可以吃。然而直到去年我才發現原來這就是枸杞葉子。
用樹葉燉湯,其實不常見。
這也是福建人烹飪菜餚裡的一大特色——藥膳。顧名思義,即藥物與食材一起燉煮,以求得滋補和養生的作用。
追溯藥膳的歷史,從千年前神農嘗百草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面也有許多藥膳的方子,藥材借著食物的味道,食物靠著藥材的威力,成為閩南人逢餐必備的湯品。
臺灣偶像劇出現頻率很高的「薑母鴨」也是典型的藥膳湯。但它卻不是臺灣菜哦,人家起源還是來自福建泉州。薑母鴨典型做法是用老薑和本土番鴨,加入二十多種藥材及香料,再淋上米酒和芝麻油,用砂鍋上小火煨燉,燉到鴨肉酥爛,揭開砂鍋蓋時撲面而來的藥膳肉香味。
有趣的是,16歲那年一個臺灣同學特意為我做過一次薑母鴨。不過是用自創的紅酒燉鴨方法,雖然鴨肉軟爛口感很棒,但紅酒導致鴨湯整體偏苦澀,嚇得我差點放棄對薑母鴨的愛╮( ̄ ̄"")╭。
而阿姨做的枸杞肉片湯,在藥膳裡面屬於最快手簡約的湯品。基本上湯煮沸肉片泛白就可以了,葉子不能燉太久容易溶掉。閩南人喝湯是一定要求湯水清澈,口味清淡的。看綠葉飄在湯裡,不失為一種享受。
我記得廈門做閩菜比較出名的鷺江賓館,每次主廚推出的藥膳湯總是能成為全城老饕們之間的談資。真正滋補的藥膳看的是食材的稀有,銀鱈魚、金線蓮、遼參、白花膠、蟹肉和藏紅花都是常見的主料。
不同食材的療效也判若雲泥,不過家常藥膳湯多以清熱降火為主。粵菜有涼茶,閩菜則有藥膳湯。
儘管我也不確定食補的功效有多厲害,但小時候每次用餐時家人端上那份湯,總給我一種滿滿的用餐儀式感。
而現在工作了日常就是點外賣,回想起這些記憶,才發現原來我懷念的並不是湯的味道,而是當初與家人用餐時的那份溫情。
- 02 -
消失的四果湯
似乎每個人的童年都跟一個公園有關係。
福建的夏天十分悶熱,走在江濱公園裡蟬鳴聲吱吱呀呀叫個不停。一到夏天的傍晚,天空總是會有顏色深淺不一的火燒雲浮現,湖邊會有微風。
大爺大媽們搖著扇子開始走到公園遛彎,站在江濱公園的大鐵橋上時,小孩子會故意蹦蹦跳跳讓鐵索橋微微的搖晃,晃動的幅度越大笑的越開心,年幼無知的時候成就感總是來的這麼快。
多走幾步到橋頭,夏季每天的這個點,總能看見擺攤販賣「四果湯」的那位老爺爺。人們總說冰西瓜撐起一個夏天,我的童年靠的卻是四果湯來撐過那些悶熱的日子。
老爺爺的推車不大不小,冰桶裡放著不同的四果湯食材——紅豆、芋頭、仙草蜜、薏米、菠蘿、西瓜、櫻桃、桂圓和銀耳等多達十幾種配料,再蓋在刨好的冰沙碗上。這是福建閩南地區獨有的特色解暑甜品,也是我心中永遠無法忘懷的記憶。
一份四果湯4元到12元不等,看料加的多少。如果來得早的話還可以坐在攤位旁邊的小木凳上吃。基本上我們小朋友每次纏著爸媽到公園必吃四果湯,吃完了心滿意足用手擦擦嘴,飛一樣的遛到中央廣場上看其他小朋友玩賽車或螢光燈。有時候媽媽看我盯著人家的玩具看個不停,也會心軟順帶買一些給我。
童年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此。
可惜後來市政管制,老爺爺的攤位不能再繼續擺下去。我沒來得及享用最後一次四果湯,也沒能跟他說句再見,攤位就永遠的消失在了公園橋頭。
長大後有再去一些店鋪裡吃過四果湯,糖精、色素和不新鮮的水果讓我一次比一次失望,也教會了我一個事實:有些美好似乎永遠只能存在記憶裡。
- 03 -
清晨的沙茶麵
再長大了一點,不僅僅是公園裡的四果湯消失了,媽媽每周一次下廚做的糖醋魚也沒有了。爸媽工作越來越忙,我甚至都快忘記了與家人一起吃飯的感覺。
過去每天早上都會賴床幾乎遲到,鬧鐘一響媽媽就開始催促我起床刷牙,並且親自送我下樓坐校車,告別時候不忘塞盒純牛奶在手上要求我喝光掉。
漸漸地從某一天開始,我習慣的這種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變得會在鬧鐘鈴響的時候馬上爬起床,自己走過一條街道去搭乘公交車上學。
印象中這條街道清晨總是霧蒙蒙的,有少數上班族提著公文包走的急匆匆。從家開始走300m左右,街道轉角有一個賣沙茶麵的小店。常年累月,每次走過都可以聞到撲鼻的沙茶滷香味。
一開始會在意這份香味卻不捨得花掉早餐費去吃早餐,直至有一天我看見好朋友從餐廳走出來,我與沙茶麵算是開始真正的結緣了。
因為早餐在麵館的約定,我起床越來越早,我們好像都在堅守著一份誓言一樣在固定時間段出現在麵館。等到對方出現時,再開始各自點一碗沙茶麵。學生時代只看過書本上的獅城和馬來,不知道讓那碗面的鮮香濃鬱的靈魂沙茶醬是東南亞舶來品。
小店老闆熟練的用漏網將粗粗的鹼面從開水裡撈出放在碗裡。一不小心就會看呆,這時候他會催促著問加些什麼料,像綠豆芽或鮮蝦氽個水得嚴格把控在3秒之內,但是滷豆腐滷蛋等事先滷製好了的食材,直接用刀或剪刀快速的咔嚓幾下就好,鋪上幾片熟生菜。再盛一大勺用骨頭與沙茶一起熬製的湯,湯汁呈現的是深深的橘黃色,鮮香且濃稠。可以看見少許小蝦米混淆在湯汁裡,細心一點可以聞出裡面紅辣椒、蒜頭和花生醬等豐富的東南亞風味。
我們一開始都喜歡嘗試新的配料,可能今天是滷豆腐明天是炸五香,食材多到可以一周都不重複。但後來大家都有了鍾情所在,開始變得點些專一的固定搭配,其中的快樂不言而喻。
這樣在清晨和同學一起吃沙茶麵的日子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隨著對方的轉學再次消失殆盡。
我的心中開始出現了一種熟悉的感覺,像當年在公園擺攤的老人一樣,人生字典裡第一次出現「過客」這個詞語。有些人能夠給你帶來美好,但很遺憾他們就像你人生列車上的一個乘客,到站了下車了,再見的機率幾乎為0。
這件事情給我的成長也有些影響,由於沒人再陪自己吃沙茶麵,我開始不會獨自去那個小店。長大後也極少有一個人去餐廳的時候,好像孤獨會吞噬掉自己一樣。
在我離開了廈門的很多年後,我總會懷念曾經那份熟悉的味道。我開始網購廈門知名品牌賣的沙茶麵,當被分裝真空包裝好的食材飛過幾百公裡來到我的面前時,我才知道一碗麵裡的學問那麼多。
首先,麵條一定是自己手工做的鹼面,做好後要用油抓一抓。粗粗的麵條有點像拉麵,但口感卻完全不同。有時候逛超市看見一些日本品牌類似外觀的麵條,買回家煮過後也不是那份口感。鹼面的保質期只有幾天,必須要冷藏才行。
配料的魚丸,金錢包等小吃,都是福建名產。魚丸區別於廣東潮汕手打的魚肉丸,是福州特有的名吃。在魚丸個頭大小上,福州魚丸拿個全國第一是沒話說的。當地人喜歡把鰻魚肉或草魚肉剁的細碎,裹以番薯粉搓揉成丸狀,再由虎口按成扁平狀包入調配好的瘦肉或蝦肉餡料,裡面會搭配少許芹菜和香油。沸水下鍋,魚丸熟的特別快。金錢包同理,可能不叫這個名字我也快忘了。
在廚房裡做這份沙茶麵時,我絲毫不敢怠慢,好像生怕一個細節的不注意我記憶裡的味道就會消散掉。遺憾的是無論店家包裝或醬料再怎麼走心,小時候的沙茶麵始終不是這個味道,只能慶幸福州魚丸倒是蠻正宗。
還是很感謝清晨裡的沙茶麵和那位陪伴自己吃早餐的同學。
文 / RR
圖片 / 網絡
BGM / 身騎白馬 - 徐佳瑩
關於投稿
1、深夜談吃接受日常投稿,歡迎與20萬吃貨分享你的美食故事
2、投稿的郵箱為:tougao@tonightfood.com
3、深夜談吃不是商業機構,沒什麼收入,支付不了稿酬,還請見諒
4、稿件字數800~2000字為宜。如可能,儘量為文章內容自己拍幾張好看的相片,若不能提供相片,深夜君幫你找合適的也可以
5、文章發表後,一切權利歸原作者,若你需將文章作他用,可聯繫我們開放白名單等相應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