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生死」有疑惑嗎?那曲達姆寺骷髏牆給你解答「生死」的涵義!

2020-12-20 小牛識途戶外俱樂部

川藏 ‖ 行攝 ‖ 拼車

五月天的《凡人歌》唱道:「你我皆凡人,活在人世間」 。的確,你我皆血肉之軀,在這個世界上苟全性命,可幾十年或者百年後我們卻還是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

死亡常常是令人恐懼的一件事情,但又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事情,無論你是萬人之上的帝王,還是形如螻蟻的草民,無論你是擁有富可敵國的財富,還是擁有傾城傾國的容顏,死神都不會放過你。

但是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參透生死,它就是那曲達姆寺骷髏牆!

貞觀15年,那年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當時吐蕃的贊普松贊幹布。文成公主一行從長安出發,途經西寧,後途徑此地見此地風水靈韻便在此地修建了這座寺廟,名之達姆寺,至今已有1313年的歷史。

後來達普八世白瑪白扎活佛效仿佛祖割肉餵鷹在此設立天葬臺,並關照當年的天葬師,把屍首餵鷹,頭骨保存起來,使每個活著的人一看到它們就會想起自己的歸宿,而後人便把骷髏堆成了牆。

達姆寺位於茶曲鄉,距離比如縣城60左右公裡,是怒江與黑河交接的地方。從這往上遊稱黑河,而下遊稱怒江。聽當地長者言道:怒江的藏語含義便是漢族女子的洗浴後的液體。所謂:「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長者口中的漢族女子便是文成公主。

相傳文成公主停駐時,當地老百姓常患有眼疾和鼠疫,而文成公主心生憐憫便留下為老百姓醫治,且命人在寺廟的後方開闢了一眼泉水。

當地老百姓便用此水洗淨身體,病也自然慢慢的好轉了。而文成公主也常用此水沐浴洗漱,這水流進了黑河,所以從此地開始往後便以怒江為稱。

達姆寺天葬臺,主臺便是寺中那塊有大石居中空地。喇嘛說主臺只允許珍視生命之人的人進行儀式。而非正常死亡的人,只能在主臺的下方。

天葬臺正對著的便是死門,逝者皆過此門,常言道:「不以成敗論英雄」。如此不分貴賤,只論心誠,真當讓人敬佩。儀式進行時,寺廟約有500隻禿鷲盤旋在四周,喇嘛念經為死者祈福,禿鷲便行駛他們的使命。相傳使者帶走你越多的肉體,那你今生功德便是越多,且天葬師則會幫助死者完成最後的儀式。

當見到這種場景,你對生死的感受即刻提升了一個層次,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生不帶來,死不帶走,「皮囊」在此的意義只是布施,無論你是富貴還是貧窮,是美貌還是醜陋,在鷹鷲的口中,不過一餐美食。

為什麼藏人要天葬?在佛教中有兩個非常著名的關於布施的故事,釋迦牟尼割肉飼鷹和摩訶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在佛經教義中,布施的最高境界就是捨身,而在天葬臺,每天都上演著以身飼鷹的現實版捨身布施。人死以後,靈魂已經離開肉體進入了新的輪迴,屍體成為了無用的皮囊,將皮囊餵鷹,也成為人生最後一次的善行。

在達姆寺天葬臺院子內還有一個秘密——院子下面全是空的,很象我國北方地區冬天貯菜的窖。這裡四邊及底部全部是用石塊砌壘而成,裡面塑著佛像,存放著經書、宗教用品和供品。有趣的是這裡冬季的氣溫極低。

在冬天會下雪結冰,然而,人的屍體在別處不管冰得多結實,只要在達姆寺的天葬池裡放上一夜,第二天準會百分之百地解凍,並可進行正常天葬,其中原因是個謎,使得達姆寺天葬臺聲名遠揚。

骷髏寺文革時期曾遭破壞,後來百姓從怒江中將骷髏打撈了上來對於高原上的人們來說,死後能奉獻自己的肉體與佛祖使者,是修行得來的福分,沒有人會畏懼。而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高原氧氣稀薄,植被稀少,作為能量消費者的人類死後能迅速的被作為分解者的禿鷲作為食物,也是自然界循環,百利而無一害的歷程。

天葬是藏族文化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保留頭骨確是十分罕見。先人構建骷髏牆警示後人,需要得到後人的尊重。望到訪之人,能攜誠心與信念,在歲月壘成的牆前,感知生命參透自我。

來到達姆寺骷髏牆,你內心卻沒有一絲陰森與晦暗之情,只知若自己選擇之道那便是要義無反顧。人生在世匆匆數十載,許多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若如行屍走肉一般失了魂,那便還不及這些死後還能警示小輩的骷髏先人來的透徹。

骷髏牆上這些骷髏目視著飛翔的禿鷲,生與死在這裡並不重要,他們的家屬也沒有過多的悲傷,因為他們都相信,靈魂已經去了新的輪迴,肉體也有了最好的歸宿,留下頭骨祭拜就行了,悲傷似乎有些多餘。

因為每一個藏人,都希望自己死後能夠天葬,這不是可怕的結局,而是偉大的捨身布施,既然靈魂已經開始了新的往生,那副皮囊又有何用?

或許在這裡你可以對「輪迴」這個詞深入了解,輪迴是藏傳佛教中的重要概念,而六道輪迴更是來自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以現世的修行來換取來生的幸福。

也許以你的角度看,輪迴不過是欺騙,讓人甘心忍受更多的現世苦痛。其實宗教的消極和積極意義又何嘗不都在於此,消極的是教你忍受現世,不要去爭取平等的人生,而積極的是教人多行善、少作惡,天上的眼睛時刻注視著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藏人死後布施行善的那份超脫讓人敬佩,而平靜可能來自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麼有什麼好恐懼的,自古人生不過百年,活著其實也不比死去容易。還是珍惜好活著的每一天,珍惜好身邊愛你和你愛的人,把握生命的寬度比在乎生命的長度更加有意義,趁著自己還未老到哪兒都去不了,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人生才不會遺憾,面對死亡才不會遺憾。

輪迴讓死亡成為一件不再可怕的事情,因為有了輪迴,生命的終點也是另一個生命的起點,靈魂有了歸處,那副皮囊又有何用,不如做最大的布施,餵飽飢餓的鷹鷲,成就一番善行。

達姆寺骷髏牆,一個參透生死的神聖之地!

我們是成都小牛識途戶外運動俱樂部

是川藏線上的老司機

是你的護衛隊

是你旅途上的貼心人

還等什麼?

在有限的時間裡,別再虛度光陰

快跟我們一起去遊遍川藏線吧!

相關焦點

  • 宋畫讀記|《骷髏幻戲圖》:生死一線牽,婆娑紅塵中的命運擺渡
    之二:生死輪迴的況味?婦童與骷髏是這幅畫的主要構成元素,生死之間的鮮明對比是這幅畫給人的深刻印象。婦童象徵著生機,骷髏象徵著死亡,而尤其是小骷髏與小童生死凝視之間的互動,使這幅畫充滿著一種生死對峙而又和諧的感覺,就像是一場關於生與死的永恆哲學對話。
  • 高校開設「生死學」課程真的是矯情嗎
    近日據梨視頻,廣州大學便有一位教授老師,名為胡宜安,他開發了一門「生死學」的課程,通過讓學生寫遺囑或墓志銘的方式,從主觀上臆想「人之將死」的感受,從而達到對生命的敬畏,以及通過生死教育,讓學生學會珍惜生命和親情。
  • 生死教育勢在必行
    池田大作在《我的人學》中有言:「有『生』必有『死』。把這一任何人都動搖不了的事實作為根本前提,我們的教育才會無限地、廣闊地、博大而深邃地開展下去」 。上期我們了解了死亡「存而不論」的社會背景,試圖解除長期以來傳統文化對死亡的誤解。撥開「生」與「死」的迷霧之後,本期我們將討論,生死教育是什麼?為什麼要進行生死教育呢?
  • 生死有命:蘇軾的有涯和無涯
    《骷髏幻戲圖》李嵩 [南宋] ▾  點擊收聽  ▾
  • 生死是怎麼回事?星雲、南懷瑾、莊子的看法顛覆你的認知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好死不如賴活著」。我們大家對於死亡,似乎總會有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和排斥,甚至從古至今很多人都避諱提及死亡這個字眼。那麼,人的生死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呢?為什麼很多人終極一生都沒弄明白這個問題?帶著這些疑惑,我曾翻閱各大書籍。其中,星雲大師、南懷瑾先生、莊子的看法最為顛覆我們固有的認知。我做了一些簡要的筆記,在此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第6周 斐多篇(2)世上有生死輪迴嗎?
    蘇格拉底接下來又從反面提出了論證,認為如果生死沒有循環轉化的話,所有的有生命的東西最後都會進入並停留在死的狀態裡,被死亡吞沒。但是,這一反面論證有一個明顯的困難,即如果生由死中產生,那麼人口的數量必然是恆定的,而這顯然不是事實;如果生由別處而來,那麼生就不是由死轉化而來,死後必然有生的論證也就不成立了。
  • 生死教育
    差點把女孩子害死,像這位男學生就是缺乏生死教育,他無法健康地處理及面對生命中無可奈何的失落。所以生死教育第一個要徑不是從哲學、文學、歷史著作來著手。而是從人的生命中間,尤其是對失落,對無法避免的一些情況的態度來著手,是怨天尤人嗎?則需從「怨天尤人」慢慢學習成「謝天謝地」;他要從「捨不得放不下」學習到「捨得放下」;他要從「不甘心」到「甘心認」;把這個事情是一個「危機」看成是一個「轉機」。
  • 為什麼要做一個骷髏?
    玉雕「骷髏」到底有著怎樣的文化深意?中國的骷髏寓意骷髏,這個意象,最早出自《莊子.至樂》,講述莊子路中偶遇一骷髏,並與之進行了一段關於生死的對話。並且,在這段記載中,骷髏也並非是痛苦和悲傷的,相反,他們是無拘無束且至樂逍遙的,他們處在生之彼岸,十分豁達。
  • 不欺騙孩子,家長試試這樣聊生死
    我:「有一個叔叔來接他走的。」 細毛:「那他會不會摔下來呀?」 我:「不會的。太爺爺在天上保佑你的,你小時候太爺爺抱過你的,記得嗎?」 細毛:「天上那麼高,有沒有樓梯上去呀?」 我:「有的,很長很長的樓梯。」
  • 不欺騙孩子,家長試試這樣聊生死
    我:「有一個叔叔來接他走的。」細毛:「那他會不會摔下來呀?」我:「不會的。太爺爺在天上保佑你的,你小時候太爺爺抱過你的,記得嗎?」細毛:「天上那麼高,有沒有樓梯上去呀?」我:「有的,很長很長的樓梯。」孩子再問,就會說:你長大就知道了。前一陣表姐一家帶侄兒回了趟老家,已經7歲的侄兒四處跑,好像在找什麼,後來問,他說:我找太爺爺呀,太爺爺怎麼不在這裡呀,不是回老家了嗎?孩子說出這話,全家都陷入了深深的哀思,難過極了。
  • 《藍色生死戀》你看哭了嗎
    今天呢,小北想給大家介紹一部對小北來說感人的電影——《藍色生死戀》。《藍色生死戀》是由趙露思、焦睿、許凱領銜主演,孟美岐特邀出演的愛情片。講述了兩個同天出生的女孩兒恩熙與欣愛因無意間被俊熙掉包,從而牽連出恩熙、俊熙、欣愛等人命運的錯位和愛情的糾葛。
  • 人生大事只有一件,就是「了生死」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有什麼比生死還重要呢?每天假如說沒有用功修行,就是一種浪費,也是一種苦惱、一種輪迴。你看世間人每天都為了爭名爭利,多苦、多累、多沒意思?爭了半天最後死了,什麼都不是你的,有如一場夢,世間人迷惑的時候他不知道。真正的悟道的人,活在一種明白之中、一種覺悟裡面,就像夢醒的人看見做夢的人。世間人就是天天在做夢,我們要了生死,就是要爭取早日醒過來。因為你理論上知道世間如夢,但是你功夫上做不到還是不行,到時候就犯傻,還是跟著夢去。
  • 從《我,喜歡你》到《藍色生死戀》原來你是這樣的寶藏女孩趙露思
    Hello大家好,這裡是「有被聊到嗎」,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中國版電影《藍色生死戀》。由林雨申、趙露思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我,喜歡你》已經完美收官,我相信許多人都已經被劇中趙露思飾演的古靈精怪甜美廚師顧勝男圈粉了吧,我就是被假裝正經說韓語的露思小姐姐吸引的,一開始看片花差點就把她當韓國人了,於是就去扒了一下這個寶藏女孩的經歷。趙露思98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畢業於臺灣明道大學。
  • 算命為什麼不能算人生死?
    這是生平第一次預測,後來跟老先生說,老先生說他算不準,然後又說,以後不能預測人的生死,為什麼?答:勿算生死,有違天和。老先生:所有算卦的都會算,但是都不斷人生死。不為什麼,既然相信算卦,斷人生死就會洩露天機,所有算卦厲害的,都沒有好下場。我:我自己心裡知道,別人不知道,被預測的人不知道,這樣算嗎?
  • 外科醫生當選臺北市長,臺灣見過最多生死的人,你該聽聽他的「生死智慧」
    去年,他在名為《生死的智慧》TED演講中曾表示,自己大概是臺北見過生死最多的醫生。參選中,他表示醫生的專業訓練,讓他可以在30秒內快速做決定,派系包袱最少。他眼鏡大大地看著你,意識清楚,會討水喝。可是作為一個醫生,你面臨選擇。如果要救他,就要把四肢剁掉,如果不救,就要把機器關掉。你想想看,在生死之間,病人頭腦清楚,我怎麼跟他講:"小弟弟,如果你要活下去,我們要剁掉你的四肢。或者算了,你不要再活了。"你如何跟一個7歲的男孩,講這種生死的問題?
  • 準備好和孩談生死了嗎?死亡教育有哪些誤區?
    心裡卻為這麼小的孩子已經有了生死概念而震驚。不過那次我只當做一個插曲,因為我並沒有做好和她談死亡教育的準備。對,你沒看錯,是我還沒準備好。的確,我也多麼想告訴我的女兒,媽媽永遠會在你的身邊陪著你,媽媽是不會死的。可是我不能永遠讓她活在我編織的夢境裡,從小給她灌輸「媽媽不會死」的概念,不正確面對生死,在以後會也會讓她承受不住意外的來臨而崩潰。生死是人之常情,就像生命的到來一樣,是孩子生來就必須接受和面對的事情。
  • 生死門?!
    而基於這個因素,臥室門被很多人稱為「生死門」!【生死門豈止臥室門】住宅樓裡只有臥室是「生死門」嗎?顯然不是!住宅樓內和火場逃生避難有關的門其實很多,除了臥室門以外,樓梯間和前室的安全出口、分戶門等等,這些門在火災發生時對於保護人身安全都會發揮重要作用,區別在火災發生的地點不同罷了(戶內還是戶外?臥室內還是臥室外)。
  • 南宋風俗畫《骷髏幻戲圖》真正表達的寓意正與之相反!
    從保存完好的暗黃色畫面上能夠看出來,整幅畫從左至右由哺乳的婦人、操縱玩偶的骷髏藝人、玩耍嬉鬧的兒童組成,除了藝人和傀儡兩個大小骷髏外,這幅畫沒有一個地方顯得陰森、瘮人,反倒歡樂祥和,洋溢著歡樂。是因為作畫背景時期的骷髏意象,很不同於我們如今觀點中預示著死亡、痛苦的骨骼本體,宋元時期的「骷髏」乃是一種習見的關於人的諧謔式隱喻,而且骷髏戲是宋朝常見的一種市井表演形式,屬於懸絲傀儡,所以妖魔化這幅風俗圖是很沒必要的。
  • 空間感:「生死能量的轉換」
    生死能量也是如此,生死能量在相互轉化的時候,能量總數並沒有變,只是形式變了。生能量能夠滋養你,帶給你自信,讓你更有力量。死能量帶著壓力和窒息感,讓你失去信心,透支分散你的力量。在自然界,生死能量本來就會自然轉換,易經中的「易」也就是講天下間萬物的變化無常。
  • 如何避免35歲職場「生死線」?
    那就要看你的能力如何了。年齡從來都不是有能力的人成功的限制,更別說在職場打天下了,有能力了,就沒有什麼生死線了。沒能力,或者能力還不夠,面對職場的生死線,也不是沒有解決的辦法。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提升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