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識字、多識字成了當前家長最頭疼的一件大事。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要求,小學期間孩子應當掌握三千以上的漢字,其中前兩個學年也就是二年級畢業前就應當認識1600個常用漢字,其中一半以上還需要掌握書寫能力。
在兩年內要學會近兩千個漢字,對家長和孩子而言壓力都不小。這實際上默認為在入學前孩子就應當已經熟練掌握了生活中的常用漢字,也就是說,最遲在幼兒園時期就應讓孩子開始大量識字了。
這也是符合兒童生長發育規律的。《學前心理學》指出,3-4歲是兒童圖形知覺發育的敏感期,4-5歲則是兒童圖形知覺迅速發育期,此時是兒童辨識圖形、掌握空間記憶的最佳時期,學習的興趣高昂、成果彰顯,此時也是幼兒學習識字的最佳時期——文字對幼兒而言正是一種特殊的圖形。
因此,想讓孩子在學前就能夠大量識字,務必要抓住孩子的圖形敏感期。
1、什麼是圖形敏感期?
孩子一旦過了3歲,很多行為就會開始和低齡時期產生很大不同。例如,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拿到彩筆、白紙就會習慣性地塗塗抹抹,並主動畫出方形、圓形等簡單的圖形,或是各種顏色的線條,試圖用圖形來反映他所看到的世界,這就是孩子的圖形敏感期。
2、圖形敏感期孩子的記憶優勢
此時的孩子對各種形狀和空間幾何非常感興趣,並能夠迅速觀察到不同形狀的特徵差別,因此在記憶漢字上具有明顯優勢。例如,3歲之前孩子需要觀察好久才能發現「太」與「大」的不同之處,但圖形敏感期的孩子馬上就能發現。利用觀察圖形的方式來記憶漢字,從而學會識字,是這一時期孩子的優勢所在。
如何利用圖形敏感期識字?
一、圖文卡片創造文字環境
正因孩子對圖形的觀察能力和記憶能力都飛速發展,因此在這一時期教孩子識字,就要將圖形和漢字的聯繫進一步加強。
表形性是漢字的特點之一,家長可以準備一些識字卡,將漢字與常見物品的圖案排列在一起,或是將抽象的文字還原成圖形,引導孩子記憶,如「手、口、耳」等漢字,先讓孩子觀察圖形,再與漢字關聯,帶有人體器官的圖形能讓孩子記憶的更快更牢固。
二、指讀繪本
漢字學習必須從應用中來,到應用中去,無法與實際需要關聯的漢字是缺乏生命力的。現在有很多教孩子識字的繪本或者啟蒙書,裡面融合了發音、字形、圖像等等部分,讓孩子更快速地、更深刻地認識一個漢字!
在圖形敏感期的孩子也會對漢字產生較強烈的好奇心,樂於將口頭表達中的漢字與印刷出的漢字進行關聯。因此,在閱讀繪本時,家長可以有意識地指出一些簡單的漢字,讓孩子意識到剛剛所說的正是書本上的這一字符,看得多了,漢字就自然會變得十分熟稔。
三、隨時隨地,利用口袋書
識字不是需要「特別儀式感」的一項活動,在平時的零散時間裡都可以拿來利用。家長可以準備一些口袋識字書,輕便小巧,放在孩子的小書包裡,在等車、飯後等平時生活中一些碎片化的時間裡拿出來,和孩子一起玩識字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