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從中小學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相信對伴隨我們每天的校服會有一種獨特的「情感」。還記得每次拿新校服都是抱著很大的期望,可是一穿到自己身上就變了味,大多數人都會埋怨校服的做工和樣式,相信真正能喜歡上校服的人應該是很少吧。在現今這個時段,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人們在滿足自己物質需求的前提下越來越想追尋著時尚和潮流,而校服也正是人們的一大關注點。
不少人都覺著校服要不是不合身,要不就是樣式單調太古板,這些不能表現出青少年的朝氣。而這時有人提議用漢服來代替原有的校服模式,一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二是對原有校服審美觀點的改換。不知道您對這樣的提議有怎樣的看法呢?
首先我是不贊同這種提議的,雖然漢服有著它獨特的象徵意義和不可代替性,但是特定場所的出現可能會顯得那麼的不合時宜。校服雖說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在學校它卻有著極強的不可替代性。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現在的校服簡潔、大方、富有時代氣息,符合中小學生陽光、開朗、活潑的天性。雖說很多學生不喜歡穿校服,其實並不一定是因為校服不好看,而是因為校服整齊劃一,突出不了個性。這與年輕人標新立異,追求時髦的天性不相吻合。漢服雖然漂亮,但是如果作為校服的話,我想依然會遭到學生的排斥,還一樣是因為整齊劃一,跟不上潮流。在中小學生眼裡,流行的才是最好的。誰能引領潮流?答案當然是自己追捧的那些明星。明星的穿衣打扮成了很多學生效仿的對象,但是反過來想一想明星能天天穿漢服嗎?當然是不能。那學生會天天喜歡校服嗎?很顯然也不能。同時校服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攀比心理的產生。
第二:現在的校服款式簡單,便於學生運動,特別是打球、跑步、跳遠等之類劇烈的運動。如果改為漢服,寬袍大袖,根本不利於學生活動。可以想一下,男孩子在打籃球時、踢足球時身著漢服,如何身手敏捷,展示風採。漢服作為一種服裝,受到一些學生的喜愛,也不過僅限於拍個照,偶爾參加演出之類的活動或者是作為自己課外時的一種愛好。
第三:漢服體現不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身材美。有的學生不喜歡校服,是因為感到校服臃腫,其實,漢服比校服對身材的要求更苛刻。特別是對身材肥胖的學生而言,穿上漢服,豈不成了「水桶腰」,又有什麼美感可說呢。男孩子穿上漢服,少了剛健之氣,更多了份「娘味」。女孩子穿上漢服,多了份矯揉造作之態,實在不易提倡。
第四:雖然校服難看,但是很結實耐用,學生好動,不用擔心校服出現撕裂等情況的發生。同時也必須考慮一下漢服的製作成本和銷售價格,可能這個錢對大多數家庭都不是問題,但是教育部門和學校必須考慮周全。在一定原則上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才是校服的原有意義所在。
第五:校服越醜,早戀越少。當老師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自己教的學生不覺得長得怎麼樣,當然並不是貶低自己的學生,可是過了幾年見到以後卻活脫脫成了一個大美女了。為什麼?這就是校服的功勞。校服就像裹在玉外面的一層皮一樣,使那美玉能夠安然無恙的度過很多年。
兵荒馬亂的年代,女性為躲避災禍,將鍋底灰塗抹在臉上,現在很多校服就是單色調或者是深色調。當然固有的封建思想不可取,但我想,這或許是設計者受到啟發了吧。暗淡的校服隱藏了少男少女的靚麗,真是大隱隱於校,使得他們的荷爾蒙始終保持正常的分泌,有效地抑制了早戀的泛濫。
中華文化文化博大精深,漢服是傳統文化的象徵,但是穿上它真的就繼承了漢文化了嗎?
本來,跟風或標新立異,也沒有錯,但一旦脫離了實際需求,一切便成了虛偽的東西。作為學校,堅持將中華文化確定為教育目標之一,這是值得肯定的。為達到這一目標,創建自身特色,把學生校服改為漢服,也未尚不可。但真正實現中華文化的傳承教育,僅靠"漢服"這種形式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堅持將豐富多彩的有內容深度的活動與各種形式持之以恆地結合起來,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對學生的教育不到位,讓學生穿上"漢服"也不是真正就有文化底蘊。如果學生不能從內心接受它,甚至抵制這樣的校服,豈不讓學生更討厭中華文化?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值得我們好好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