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沙一食堂退餐超125克罰1元」登上微博熱搜。據了解,該食堂為長沙市直機關食堂,食堂以此方式提醒大家「文明用餐,杜絕浪費」。據當地媒體報導,長沙市直機關食堂餐盤迴收處放有一個廚房克秤,一旁提示「請文明用餐,按需取食。退餐超125克,請自動刷卡1元」。(8月18日《新京報》)
在中央提出「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之後,民間也隨之加快了行動,各地政府開始出臺各種反浪費措施,媒體對樓堂管所的浪費現象跟進報導,全國已迅速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呼籲與行動力。
杜絕浪費,我們當然是樂見的,無論是從傳統教育來說,還是從個人的理性來說,要節約、不浪費都是對個人乃至社會的一種良性影響,就像中國的那句老話:「小富由儉,大富由天」,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指導著中國人的消費觀。但如何將「不浪費」做好,卻也是一門技術活兒。首先,節約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就像《紅樓夢》裡說賈寶玉,浪費時奇珍異寶都隨意糟蹋,節約時卻又針頭線腦都愛惜得不得了。在物質條件優渥的現代社會,節約不是這種「間歇性」的表現,而是意味著個體需要一種更為科學理性的消費,擴大到社會層面,則是通過技術手段來減少資源的浪費。
自助餐我們都吃過,「吃多少拿多少」是所有自助餐廳都會提示消費者的內容,不少自助餐廳還會採取「剩下食物過多論克罰款」的懲罰措施。正因為有這種提示和制約,大多數人在吃自助餐的時候會下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超量拿取食物。這其實就是一種技術手段。與自助餐廳不同的是,單位的食堂雖會有「杜絕浪費」的柔性倡導,但往往沒有實質性懲戒,約束力無疑就大大減少。再加上不少單位、機關食堂的職工每個月都會有「餐補」,且僅限於內部食堂定向使用,所以一些人只是抱著「把餐補花完」的心態,並無反浪費的動力。
長沙市直機關食堂「論克罰款」,恰恰就是運用了技術手段來杜絕浪費的典型做法。其實單位食堂的浪費現象是比較嚴重的,媒體曾經對一些單位食堂進行暗訪,發現每天的廚餘都是好幾大桶,由於機關食堂普遍都是封閉運營、食物定價低,人們浪費起來也絲毫不會心痛。如果沒有技術性監督和懲罰,那麼將很難做到「杜絕浪費」,曾經的「光碟行動」就是例子。
在反對浪費的輿論與行動中,機關食堂的表率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同時,食堂的反浪費還不僅僅應該體現在對個人的約束上,更應該體現在生產成本的節約上,大鍋飯大鍋菜應該根據用餐人數的多少來定量,不超額購買,避免食材浪費。最關鍵的是,食堂反浪費應該持之以恆,而不能只是政策下的「一陣風」。
■三湘都市報評論員 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