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北大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雙子星,莘莘學子夢想中的學術殿堂。
不知大家有沒有仔細觀察過清華、北大的校徽?你會發現,它們倆的英文名有些奇怪:
清華大學的英文:Tsinghua University,北京大學的英文:Peking University。
要講好這麼翻譯的原因,首先就要引入一個概念——「郵政式拼音」。
我們日常使用的漢語拼音是1955-1957年由國家頒布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主要是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對標英語就是「音標」式的存在。
在一般情況下,中國的地名、人名或者特殊稱號都可以直接用漢語拼音來介紹給國外友人。
郵政式拼音則是一個 以威妥瑪拼音為根據、用拉丁字母來專門拼寫中國地名的拼音系統。它始於晚清,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繼續沿用,因此這段時期,它非常常見、常用。
也因為地名在郵戳上最常見,所以「郵政式拼音」就這麼叫出來了。
說是基於威妥瑪拼音,但二者在形式上也略有不同,這裡總結了幾個,可以對比看看
北京:Peking(郵政),Pei-ching(威妥瑪)
天津:Tientsin(郵政),T ien-chin(威妥瑪)
汕頭:Swatow(郵政),Shan-t ou(威妥瑪)
金門:Quemoy(郵政),Chin-men(威妥瑪)
雖然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頒布了新的拼音方案,但郵政式拼音和威妥瑪拼音法並未完全消失。
這也就是為什麼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樣的高校,仍然沿用了這一拼音的原因。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郵政式拼音,一看就很有歷史沉澱感。那這些老牌名校,仍然使用這個英文名,年代感、逼格一下子就出來了嘛。
北京大學的這個「Peking」也值得好好說道說道。它源自法語詞 Pékin,明朝初年定都北京時,北方官話裡的「北京」讀音其實是接近漢語拼音中的Běigīng。這個時候法語中Pékin的發音還是[pe.kin]
多讀幾遍你就能發現,此時的這個發音,還是比較準確還原了漢語中的讀音的。
清朝時期,北京話發生「顎化」,「京」字聲母發音由 g 轉為 j ;加之15-18世紀英語發生「元音大推移」,「Pe」 由原本的[pe]音變成[pi:]。
總而言之,在漢語和英語都在變化的前提下,共同形成了Peking如今的發音/ˈpiːˈkɪŋ/ 。
除了北京大學以及上圖中的 Peking Opera——京劇,常見的還有Peking duck——北京烤鴨。
類似的地名拼寫還有:南京Nanking,上饒Shalow.
除了清華北大,蘇州大學也是沿用的這一名稱——Soochow University,它的前身是走出了費孝通、楊絳、趙樸初等名人的東吳大學。
郵政式拼音借鑑的威妥瑪拼音也是同樣的道理。為啥叫「威妥瑪拼音」?——這還是根據創始人Thomas Francis Wade 的名字來的,當然,如果現在讓我們翻譯這個人名,肯定就是託馬斯· 弗朗西斯· 韋德了。
功夫Kungfu,豆腐tofu,太極Taichi.,就來自於威妥瑪拼音,且由於這些專有名詞已被吸納進英文中,所以它們就成了英語中的固定用法。
除了這些專有名詞,一些歷史名人的名詞也沿用了威妥瑪拼音的翻譯方式。如:孫中山 Sun Yat-sen,蔣介石Chiang Kai-shek,宋慶齡Soong May-ling.
無論是郵政式拼音還是威妥瑪拼音,亦或是英語、漢語,可以看出來都是在不斷變化和進步的。
郵政式拼音、威妥瑪拼音的出現有其時代特殊性,但也確實在當時的中西方語言、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就像這些用郵政式拼音指代的地名,既是地名,在某種程度上又超越了地名。我想,這正是它們存在的意義。
- End -
1.愛英語(齊悅校區):齊悅國際2期18號(齊悅實驗小學南行300米);
2.愛英語(名尚銀泰城):魯泰大道9號名尚銀泰城F3層愛學街;
電話:
王老師:18553368673;
韓老師:1328066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