聒噪的宇宙:原本小眾的天文觀測,竟成為各國科技角力的戰場

2021-03-04 賽先生

2019年,FAST捕捉到來自第一個重複暴FRB121102的脈衝。圖中脈衝為FAST真實數據,左上為哈勃望遠鏡圖像,紅圈中為其宿主星系。

宇宙、天空……這些詞在文科生的語境裡多是深邃、神秘、無窮盡的意味。 天空既是文學的,也是哲學的;既可以用來寄託,也可用來45°角仰望。實際上,20世紀中期以前,理科生的天空也多是如此波瀾不驚。雖有「至和元年五月已醜出天關東南」的超新星;「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至汜而水,至共頭而墜,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的彗星;「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然,吏士皆厭伏。」的隕石等異象,但總體而言,這些變化的天空,並不常見,是為『異』,於是便被賦予王朝興沒,或天降大神的種種昭示。

20世紀中期以來,特別是美蘇冷戰帶動的全球博弈,使得原本小眾的天文觀測成為通過科技競賽展開的國力競爭的重要一環。大量尖端技術被轉化,應用到深空探測,在科技大眾注視下的天空,漸漸聒噪起來。

         王   培(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用於監測大氣層核爆的軍用系列衛星「船帆座」(Vela),探測到來自宇宙的伽馬射線暴發。這些結果在1973年首次解密得到公開發表,這開創了天文學中一個高速發展的新領域——「伽馬射線暴」。由於高能設備成像能力弱,定位能力普遍較差,伽馬暴起源研究最開始的核心爭論,是其是否來自銀河系以外。

郵票中的VELA 衛星觀測到強烈短暫的伽瑪射線輻射,這些衛星是專門用來觀測蘇聯可能在地球大氣層進行核試驗時產生的伽瑪射線信號,來源/SVOM

90年代中期,通過對伽馬暴事件的迅速跟進,設備捕捉到其光學餘暉,進而確定了伽馬暴來自具有宇宙學紅移的河外星系。這一成果確定了伽馬暴距離地球非常遙遠,是宇宙中已知最劇烈的電磁暴發。

隨後,多波段的詳盡觀測改變了這一切,原本數以百計豐富多彩的伽馬暴起源模型逐漸收斂到寥寥幾個,且大多與大質量恆星死亡和緻密星演化相關。「理論家是頑童。富有想像力,擅長胡思亂想。實驗家是科學裡的成年人,提供限制條件。」 天文觀測家往往這樣打趣理論家。我第一次聽到類似的梗,就是在90年代中期康奈爾大學天文系參加每周邀請報告,介紹最新的伽馬暴餘暉觀測的突破。

第一顆毫秒脈衝星B1937+21, 阿雷西博的裡程碑

現有最靈敏的空間設備,一年可探測到數百次伽馬射線暴。而宇宙中存在著另一種頻繁出現的極端脈衝:快速射電暴(FRB)卻讓人摸不到頭腦。快速射電暴出現在射頻波段觀測,一次FRB的暴發只持續千分之幾秒,卻蘊含了太陽輻射1天甚至1年的能量。這些能量可以被平平無奇的小型射電天線探測,天線口徑只需10米級甚至更小,每天到達地球的快速射電暴數量成千上萬,這樣算來,快速射電暴應該早已被人類探測到。然而,這個頻段卻充斥著手機、藍牙、WI-FI聒噪信號,雖然人類早就擁有了探測它的技術和設備,卻在2007年才被發現,2013年才被確認——宇宙的精彩變化,依然遠遠超出了21世紀人類的想像。

快速射電暴的發現團隊和觀測技術完全來自脈衝星領域。脈衝星,特別是毫秒脈衝星發射特徵時長為千分之一秒量級的短脈衝,並且具有嚴格的周期性。第一顆毫秒脈衝星B1937+21在1982年由庫爾卡尼(S. Kulkarni)利用當時世界最大口徑的阿雷西博望遠鏡發現。事實上, B1937+21脈衝很亮,完全可以被小望遠鏡先發現。庫爾卡尼決定性的貢獻是意識到阿雷西博的雷達數據採集系統具備遠快於天文終端的高速採樣能力,並將其應用到對陡譜射電點源4C21.53的監測上。庫爾卡尼的觀測揭示了4C21.53是一個周期為1.558毫秒的脈衝星(B1937+21),也就是一分鐘完成642轉,只有高速採樣才能在時域上分辨出來的。庫爾卡尼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的跡象之後,他的導師貝克(Don Backer)和海爾斯(Carl Heiles)從美國本土趕到波多黎各,又經過了痛並快樂的艱難實驗,完成了信號驗證。庫爾卡尼和海爾斯跟我說起這段故事,這是他們整個學術生涯中最激動人心的經歷。

毫秒脈衝星的發現不僅揭示了一條脈衝星演化的新路徑,也為實現銀河尺度上的精確測時開闢了道路。毫秒脈衝星自傳快速且穩定,精度可比原子鐘。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發現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而這一領域的開篇之作,即第一顆系外行星的發現,便是通過精確測量毫秒脈衝星信號到達時間分析其殘差的規律完成的。雖然行星的質量遠小於其繞轉的脈衝星或中子星,這種效應在時間上並不如想像中那般微弱。

1991年7月,貝爾斯(Matthew Bailes)和萊恩(Andrew Lyne)等幾個人在《自然》雜誌發表了第一例可能的系外行星探測。但在隨後的美國天文學年會上,萊恩宣布在重新修正脈衝星位置以後,周期為半年的信號沒有了。第一顆系外行星的發現不成立。他們儘快公布了修正的結果並對同行表示歉意。這種嚴謹和誠懇的態度受到普遍的肯定。

PSR1829-10的計時殘差,被解釋為第一例可能的系外行星信號(Bailes et al. 1991)。後來本文作者很快將其歸因於太陽系質心修正的不足。下圖為PSR1257+12的計時殘差,展現了第一個確認的系外行星系統 (Wolszczan 1993)。可以看到兩個系統的基本特徵是類似的。

天體物理學家貝爾斯錯失了第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的發現。

天體物理學家萊恩(右)陪同伯納德·洛弗爾爵士(中)參觀卓瑞爾河岸天文臺的洛弗爾射電望遠鏡。

然而,就在同一個會場,原籍波蘭的美國天文學家沃爾茨坎(Aleksander Wolszczan)又發言說,「順便告訴大家,我也找到一個系外行星候選體,希望這個是真的!」這情節,網絡小說也不敢這麼寫吧!

沃爾茨坎和弗雷爾(Frail)通過對毫秒脈衝星PSR1257+12的精確計時,找到兩個接近地球質量的行星圍繞其轉動,周期分別為66.5天和98.2天,明顯區別於地球的公轉周期。這項成果在1992年的《自然》雜誌發表後,他們又在1994年《科學》雜誌發表了同一系統中的第三顆系外行星。

波蘭裔美國天文學家沃爾茨坎成為第一位發現太陽系外行星的人。來源/Poland

PSR1257+12是人類知道的第一個系外行星系統。也是迄今為止3000多個脈衝星周圍唯一一個測到行星的例子。然而,他卻錯失了諾貝爾獎。或許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上,也很值得思索一下其中原由,究竟是脈衝星-行星系統的稀少?還是沃爾茨坎曾當過波蘭警察線人的經歷?這種臆測只有50年後才能實證檢驗了。

上帝沒有眷顧貝爾斯,或許還開了個小玩笑。但是上帝不能阻擋優秀科學家的優秀。十幾年後,貝爾斯已經是澳大利亞斯威本大學的教授,著作等身。一天他跑去關心他的同門師弟,洛裡默(Duncan Lorimer)博士後,「最近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洛裡默面有難色:「這個嘛,有一個奇怪的東西。」

快速射電暴的發現者之一,天體物理學家洛裡默。第一個被認證的快速射電暴便被稱為「洛裡默暴」。

知道了系外行星發現的反轉戲劇,也知道了幹擾排除的不確定性,洛裡默回應貝爾斯提問時的為難就容易理解了。他從麥克勞林那裡掌握了單脈衝搜索,作為一種開心的嘗試,仔細搜索了帕克斯望遠鏡數據,在大麥哲倫星雲的邊緣方向,發現了一個超亮的、超高色散的脈衝。幸運的是,帕克斯望遠鏡裝備了多波束設備,也就是說在同一時間有來自相近天空方向的多位置採樣的數據。由於在不同波束看到同樣特徵的信號,並且其相對強度與望遠鏡波束形狀大致吻合,使得洛裡默有更多的信心:這是一個來自天空的信號。

但這個信號在至少一個波束飽和了,所以並不能精確確定流量,並且這個信號再也沒有重複過。一個令設備飽和的超高色散脈衝,如果是真實的,必然是來自遙遠空間的本徵亮度極高的宇宙暴發。

一個來自近鄰矮星系M33方向的單脈衝候選體,取自McLaughlin & Cordes (2003),這有可能是人類第一次看到快速射電暴。

雖然洛裡默繼續為難,雖然PSR1820-10消失的行星依然是個警示,貝爾斯還是建議他發表的這個信號。在他們2007年《科學》雜誌上的著名發現文章中,富有遠見的指出,「類似的信號可能每天上百次出現。如果測量到,將成為宇宙探針」。這個信號被俗稱為「洛裡默暴(Lorimer Burst)」,這是一種榮耀,更是負擔。貝爾斯在2018年繼續打趣道,「自打系外行星的戲劇之後,洛裡默對我的意見總是格外小心。發表了這個奇怪的信號,他開始擔心類似的噩夢。」

2017年10月攝於筆者FAST現場辦公室。喝咖啡的各位分別為W. Coles(右一) J. Cordes(右二) G. Hobbs(右四) C. Heiles(左一)。

壞消息馬上就來了。微波爐被查出來也可能產生類似色散的特徵。這讓學界加深了對「洛裡默暴」這一孤證結果的懷疑。2010年, 麥克勞林和洛裡默都已經是西維吉尼亞大學的教授。恰在此時,麥克勞林和她的學生還合作完成了一篇文章,論述洛裡默暴不太可能是銀河系外起源。「連家人都不相信自己,」 洛裡默在國家天文臺報告時回憶「這真是我的至暗時刻。」

但同時,貝爾斯對這個結果卻保有信心,有所作為——上帝還能玩上癮了不成?他和伯克利的丹·維爾海默(Dan Werthimer)合作,開發了更適合捕捉這種轉瞬即逝的脈衝的數字終端。同時推動系統檢索帕克斯望遠鏡的脈衝星巡天數據。2013年,在帕克斯HTRU巡天數據中發現了4個暴發,首次以「宇宙距離上的快速射電暴」之名發表在《科學》雜誌。洛裡默暴從此也被稱作FRB 010724,而「快速射電暴」這個新稱謂也是新領域開始起飛。

伽馬射線暴和快速射電暴發現之後論文量和引用量變化曲線。

阿雷西博望遠鏡的一生中,寫滿了歷史性成果,儘管2000年以後,它的脈衝星搜索效果遠低於預期。但是,巨人就是巨人。

阿雷西博望遠鏡的信號接收平臺支撐塔尖折斷,整個平臺掉落在鏡面上,使得望遠鏡自身全毀。版權/Ricardo Arduengo

2015年,P-ALFA項目觀測中發現了FRB121102,並且確認其為第一個重複快速射電暴。這是個劃時代的發現,本身說明快速射電暴是一個可能重複的現象。更為重要的是這就給了確認對應體的努力一個守株待兔的機會。

2015年,丹·維爾海默來國家天文臺訪問。我說FAST將要有19波束,我們可以通過電壓捕捉,對來自FRB121102的超亮脈衝實現超過FAST衍射極限的定位。丹·維爾海默說「原理可以。但是我跟你打賭,FRB121102的定位會在FAST成功運行之前就完成」。

快速射電暴FRB121102的觀測數據

預言實現得很快。

康奈爾大學的查特吉(Shami Chatterjee)和NRAO的合作者提高了JVLA的時域採樣率,反覆監測FRB121102。而這個重複暴似乎帶有『季節性』,也就是狂躁的時候非常活躍,然後就是數月的沉寂。在最初數百小時一無所獲之後,FRB121102終於活躍起來。VLA一舉把位置精度從角分提高到角秒,使得後續認證成為可能。


澳大利亞的光學望遠鏡隨後測量了宿主星系的紅移,歐洲甚長基線幹涉網進一步將定位精度提高到毫角秒,並且看到宿主星系中持續連續譜源的位置和FRB暴發位置存在可能的分離。這一結果發表在2017年《自然》雜誌封面。從2003年的河外單脈衝跡象,到2007年是洛裡默暴,再到2013年確認存在快速射電暴的樣本,直至2017年才真正確認了快速射電暴的宇宙學起源。

快速射電暴的起源至今未知。天文學家從伽馬射線暴、脈衝星(磁星)、黑洞、超新星爆炸等等角度給予了解釋。我們對於陌生的事件儘量要放進熟悉的框架中來。而觀測者則往往更享受發現陌生事物帶來的刺激和偶爾作為領域成年人的驕傲。

FAST發現的第一個FRB。在藍色區域內的微弱曲線,就是脈衝穿過星際和星系際空間,與電子相互作用產生的色散特徵。版權/朱煒緯

我不敢接丹·維爾海默的賭約。2020年12月1日,射電天文學家熟悉並熱愛阿雷西博望遠鏡坍塌,而對它的緬懷還尚在第一步:震驚。FAST沒能在第一時間參與快速射電暴的遊戲,但是從來沒有停止建設相關能力,也從未放棄與其它項目一較短長的雄心。
2019年8月,FAST快速射電暴終端捕捉到FRB121102的脈衝,並通過《天文電報》提醒了同行其活躍期的到來。2020年,FAST在快速射電暴方向產生了兩篇《自然》雜誌論文。一切,才剛剛開始。

 

 作者簡介 

李菂

射電天文學者,發現了包括分子氧氣在內數種新星際分子,任FAST首席科學家,任突破基金會聆聽計劃指導委員,(曾)任平方公裡陣(SKA)生命搖籃科學工作組組長。

王培

國家天文臺助理研究員,從事FAST-CRAFTS巡天的脈衝星和快速射電暴搜索與研究,搭建FAST脈衝星搜索資料庫,發現首顆FAST毫秒脈衝星。

啟蒙·探索·創造

如果你擁有一顆好奇心

如果你渴求知識

如果你相信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歡迎關注我們投稿、授權等請聯繫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賽先生」所有文章已開放轉載

歡迎加小編微信:shuisongye進入轉載群

相關焦點

  • 國科大學生赴興隆觀測站實地天文觀測
    他們是國科大發現宇宙課程的學生們,準備前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冰寒·「凍手」天文學初體驗  觀日·第一次天文觀測實操  徵途·從地球到宇宙的漫漫長路  太陽觀測結束後不久,鄭捷博士的講座在中心樓開講。他系統的對之前客商學過的知識進行了簡單的總結,並補充了大量新的內容。許多同學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的視野都得到了極大的啟發。
  • 撕開宇宙神秘面紗入門級天文望遠鏡推薦
    對於人類來說,宇宙永遠是最大的謎團,不管是各國的宇宙空間活動,還是天文學家的探索,甚至是平民百姓的求知,都讓我們知道,宇宙的奧妙無窮無盡。眾所周知人類的眼睛看遠處物體在距離要求上是有限的,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很早以前就發明瞭望遠鏡,靠它來探索觀望遠處物體,對於行軍打仗、旅行郊遊或者觀看天體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推薦幾款性能不錯的入門級天文望遠鏡,非常適合初學者使用。
  • 衢州一學生入選國家天文奧賽集訓隊:宇宙這麼大,我要去看看
    鄭哲翰在全國中學生天文知識競賽決賽現場。8歲的鄭哲翰跟著家人專門到杭州觀測這次奇觀。看著白晝突然變為黑夜,太陽消失又復原的奇特天象後,鄭哲翰的內心十分震撼:宇宙真是奇妙啊!回衢州後,他便買了一臺小型雙筒望遠鏡和不少天文書籍,開始探尋星空的奧秘。轉眼間,鄭哲翰上初中了,手裡的大雙筒望遠鏡取代了原先的小雙筒望遠鏡。於是,觀測兩百萬光年之遙的銀河、月球上的環形山、圍繞木星的幾個衛星、星系及星雲等等,都成了他在課業之外的興趣。
  • 探訪天文體驗館 感受宇宙的奧秘
    天文學又是最前沿的學科,引領著人類一次又一次向未知發起衝擊,為揭秘宇宙起源、天體起源、生命起源這樣的終極問題而努力。對很多人來說,西藏是神秘的,天文也是神秘的,這不禁讓我們更加期待,當天文遇到西藏,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2月14日上午,「藏域星球」天文科普體驗館開館儀式舉行。昨日,記者現場探訪了天文科普體驗館,與科技零距離接觸,感受宇宙的奧秘。
  • 觀測月球、天文拓印,北京天文館舉辦新年活動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館長星夜秀、天文觀測、天文拓印……今晚,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學傳播中心主辦的新年活動在北京天文館舉行
  • 古代天文之謎,他們竟如此聰明,想到用這種方法探索宇宙!
    現代科技發展,人們對宇宙的了解也更加深入,小到地球,大到太陽,恆星,我們都能以相對科學的方式去研究學習,甚至還可以登上月球去看看,去拍一張其他星球的照片,現代雖然對宇宙的探索仍然有限,但是我們能慢慢接觸其他星球,說明宇宙給我們的感覺再沒有那麼可望而不可及了,科技使得我們更加進步,也可以更加科學的研究這個世界
  • 一起探索宇宙奧秘 濟南天文愛好者協會成立
    濟南天文愛好者協會發起人牛桂華介紹說,天文是小眾愛好,多年前,濟南的一群天文發燒友一起追逐星空,目視追星觀測、深空和星野攝影、論壇交流、公益科普巡講,漸漸在全國打開了知名度,也經常組織「路邊天文夜」活動,讓經過的行人感受到星空的震撼和美麗。
  • 華僑城中學:「天文」助力「科技提升教育智慧」
    蔡樹男:「天文」綜合了多項科學,涵蓋了基礎數學、物理、地理等學科知識,華僑城中學開設「天文」等科學課程,目的是助力完成人工智慧時代教育的首要任務——用科技提升教育智慧,培養創新型人才。  近日,在深圳市南山區華僑城中學,一個以「燕晗山」命名的天文臺正式啟用,引起廣大學生、家長熱議。
  • 探秘"中國天眼":天文體驗館揭開宇宙神秘面紗
    是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坐落在貴州南部喀斯特窪地中,面積達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當地工作人員對記者說,FAST用途廣泛,可以接收137億光年的無限電波信號,可以聆聽來自太空、甚至宇宙邊緣的聲音,可用於民用、軍用、國防科研等。
  • 探索宇宙奧妙星特朗天文望遠鏡熱銷推薦
    星特朗望遠鏡是一條打開探索宇宙,有志成為天文學家的極好的路。星特朗望遠鏡是為初學者專門設計的,質量,性能,價格和外觀都不錯的一套組合。星特朗望遠鏡對於業餘天文愛好者來說是個理想的選擇,它可以為兒童以及感興趣的大人們提供很長時間的樂趣。星特朗望遠鏡擁有快速而簡單的安裝,它們穩定堅固的赤道儀可以完美地跟蹤天體,而可拆卸的地平式經緯儀既能用於天文觀測也能用於地面觀測。
  • 臺灣科學家參與天文望遠鏡大型黑洞觀測計劃
    新華社臺北5月29日電(記者賈釗、陳鍵興)記者29日在此間獲悉,臺灣天文研究團隊參與架設的格陵蘭望遠鏡4月加入參與大型黑洞觀測行動——「事件視界望遠鏡」全球陣列計劃,該計劃未來可望為人類首次取得「超大質量黑洞」影像。  臺「中研院」當日召開記者會,介紹有關情況。
  • 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沒有中心
    當我們知道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30億光年的時候,心中不禁有了一個疑問,這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答案和地球有關,地球的位置恰好處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區域,從地球到可觀測宇宙的邊緣地帶的距離是465億光年,可觀測宇宙自然就是930億光年。還有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宇宙一直在膨脹。
  • 從太陽繫到可觀測宇宙
    太陽系: 如果以柯伊伯帶為邊界,大約40~50個AU(天文單位,1AU=1個日地距離); 如果以日球層頂(太陽風能夠到達的最遠距離)為邊界,大約100個AU; 如果以奧爾特云為邊界,大約10萬個AU(2光年)。
  • 黃子韜沒聽過聒噪稱是小眾詞 畫面搞笑十足
    18183首頁 黃子韜沒聽過聒噪稱是小眾詞 畫面搞笑十足 黃子韜沒聽過聒噪稱是小眾詞 畫面搞笑十足 來源:網絡
  • 中國第一座天文館,可以觀看精彩的高科技電影,觀測天文臺!
    館內以精彩的劇場展示為主,遊客可以通過觀賞震撼刺激的高科技電影、觀測天文臺、參觀展覽等活動來了解宇宙的起源與發展,學習天文知識。天象廳是A館中最重要的館區,廳內有直徑23.5米的球幕穹頂,用先進儀器逼真還原地球上肉眼可見的9000顆左右的恆星,為觀眾帶來最真實的星空體驗。
  • 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  天文望遠鏡是觀測天體的重要手段,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沒有望遠鏡的誕生和發展,就沒有現代天文學。隨著望遠鏡在各方面性能的改進和提高,天文學也正經歷著巨大的飛躍,迅速推進著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 天文觀測中的注意事項
    天文觀測的效果受外部因素影響較大,因此在觀測過程中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現總結如下。
  • 綠、白嚴重缺乏互信 大巨蛋成為新角力戰場
    臺灣「九合一」選舉「綠白分手」,至今不見複合跡象,民進黨選後想與臺北市長柯文哲修補裂痕,自知「立委」補選合作不易,原期待借「蔡柯會」破冰,先從臺當局與地方政策合作找回互信;然而,為解決棘手的大巨蛋疏散問題,柯文哲會中直指「卡在中央需解套」,引來臺「文化部」強勢反擊,連日隔空交火,雙方關係更劍拔弩張,也使大巨蛋成為北市
  • 雲南天文愛好者炸鍋了!雙子座流星雨來啦!僅憑肉眼便可觀測!在璀璨...
    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蘇泓與俱樂部其他成員,開始嘗試尋找一種特殊的傳播方式,拉近星空與民眾的距離。2005年,俱樂部舉辦了首屆「雲南馬路天文夜」大型城市天文科普公益活動,俱樂部成員們將自己珍愛的望遠鏡搬到翠湖街頭,免費向來往的行人提供天文觀測體驗。透過厚厚的鏡片,在鏡頭的那邊,一望無垠的星空激發著每個人的求知慾,那股前所未有的震撼直擊心靈。
  • 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舉辦 「奇妙的宇宙」天文展
    原標題: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舉辦 「奇妙的宇宙」天文展   近日,一場以「奇妙的宇宙」為主題的小型天文展在萬達廣場由藏域星球天文體驗館舉辦,此次展覽以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