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整整八年時間裡,她是大明的無冕君王

2021-01-15 騰訊網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當中,由吳越飾演的誠孝皇后張氏,因為豪爽潑辣的性格,犀利直接的言辭,得到了觀眾們的廣泛喜愛。

張皇后這個角色,在劇中戲份頗重。最初出場時的太子妃身份,一步一步熬到皇后,再熬成太后,最後變成太皇太后。劇中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非常豐富立體的形象。有搞笑,有潑辣,也有很多感動。

而在正史上,這位只做了一年皇后,卻做了十年太后和七年太皇太后的女子,在明朝的歷史上,曾經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甚至在長達八年的時間裡,她才是大明朝真正的無冕君王!

1.十年世子妃,二十年太子妃

在很多後宮影視劇當中,總是會將女子在後宮的攀爬,作為故事的節奏亮點。但和這類影視劇裡的故事相比,張氏的升級經歷當中,新手期的時間,明顯有些過長了。

從嫁給當時還是世子的朱高熾開始,到真正受封皇后,張氏等了整整三十年的時間!

張氏生年不詳,為指揮使張麟之女。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同時封張氏為燕世子妃。

雖然我們並不知道,這位張皇后生於何年,但根據朱高熾的年齡,我們也可以推算出一個大致的範圍:張氏嫁給朱高熾的時候,朱高熾才僅僅17歲。而以古人的習慣,女子一般要比男子稍小。也就是說,當時張氏最大也就是十六七歲的樣子。

剛剛嫁給朱高熾的時候,張氏大概也從來都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整個大明權力最大的女人。

因為這個時候,朱元璋還在世,朱棣也沒有發動靖難之役。這時的張皇后,也只是一個世子妃而已。

但是,在這個時候,看似平靜鼎盛的大明朝,水面下已經暗流湧動了。

在張氏嫁給朱高熾三年之前,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已經因病去世。朱標的去世,給這個龐大的新興帝國,帶來了一個巨大的問題:立儲問題。

在後世史書上,很多人都認為,如果不是太子朱標早亡,朱棣是絕對不敢謀反的。但隨著朱標的去世,朱元璋選擇了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也為幾年後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張氏嫁給朱高熾這一年,朱元璋為了讓朱允炆順利接班,已經開始大肆屠戮功臣。比如著名的開國六公爵之役的馮勝,就是在這一年被朱元璋賜死的。又過了半年之後,朱元璋以謀反為藉口,製造了所謂的藍玉案,將軍方當時的少壯派將領幾乎屠戮一空。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朱棣當時之所以選擇,和張氏的父親張麟結為親家,已經開始在為幾年後的靖難之役布局了。

公元1398年,在張氏嫁給朱高熾三年之後,明太祖朱元璋逝世。第二年,靖難之役爆發。

也正是在靖難之役爆發的這一年,張氏生下了第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

這也就是在電視劇當中,為什麼朱高熾會和朱棣說,『正是因為這個孩子的出生,您才決定造反』的原因。

靖難之役持續了整整四年,這四年當中,張氏的日子,應該是過的提心弔膽的。畢竟,當時朱棣幹的是謀反的工作。朱棣當時在前線打仗,朱高熾奉命在北京留守監國。好在,這種提心弔膽的日子,在持續了四年之後,總算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公元1403年,朱棣攻入南京城內,宣布即位。次年,朱高熾被立為太子,張氏晉升為太子妃。

然後,便是長達二十年的太子妃生涯。

朱棣登基的時候,才僅僅四十三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在朱棣的領導下,剛剛經過靖難之役摧殘的明朝,非但沒有衰敗,反倒是蒸蒸日上,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永樂盛世。

而作為太子妃,張氏顯然是一個很合格的兒媳婦,頗受朱棣和婆婆徐皇后的喜歡。不過,張氏的這位婆婆徐皇后,命卻不是很長。在永樂五年,也就是張氏晉升太子妃三年之後,徐皇后去世。從這時開始,張氏以太子妃的身份,開始奉命幫助朱棣打理後宮。

這就是為什麼在電視劇《大明風華》當中,張氏明明是太子妃,卻可以插手後宮事務的原因。

在太子妃的位置上,張氏待了整整二十年。

公元1424年,朱棣在第五次北伐草原途中,病逝於榆木川地區。消息傳回北京後,太子朱高熾登基,成為明朝歷史上的第四位皇帝。

張氏也一同晉升為皇后。

2.一年皇后,十年太后

從一個正三品武將的女兒,一步一步走到一國之母的位置,張氏花了整整三十年。

但皇后這個位置,張氏卻只佔了一年。

因為明仁宗朱高熾,登上皇位後,僅僅一年時間,便去世了。

隨著明宣宗朱高熾的離世,張氏的位置再進一步,成了這個國家的太后。而在明宣宗之後,即位做皇帝的,正是張氏的長子朱瞻基。

儘管做了太后,張氏依然保持著賢明的態度。在政事上,儘量保證後宮不得幹政的傳統,但又經常勸誡兒子朱瞻基。在民間,已經可以被稱作張太后的張氏,更是名聲頗佳。

最為難得的是,張氏雖然已是一國太后,但在對待自己娘家人的時候,卻並未給娘家人爭取過多的地位。反倒是出於害怕外戚黨派過大的心思,嚴格約束張氏族人,不允許她這邊的外戚插手國家大事。

如果中國古代的皇后太后,都有這樣的覺悟。那歷史的很多外戚之禍,大概也就不會存在了。

在歷史上,張皇后的丈夫和兒子,一共在位十一年。這段時期,上啟永樂盛世,而且國家相對太平,造就了歷史上著名的仁宣盛世。

唯一可惜的是,這段盛世時間太短。父子兩代人的時代,才僅僅十一年而已。

而在仁宣盛世的背後,張氏作為兩位皇帝身後的女人,顯然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輔政八年,盡心盡力

但是,在做了十年太后之後,張氏卻再次升級了。

因為,明宣宗朱瞻基早逝,死時只有三十六歲。

真正的英年早逝。

在後世的史書上,很多史學家都公認,如果朱瞻基能夠活的更長一點,明朝絕對可以更加強大,更不會出現後面的土木堡事變。

宣宗的去世,對於張氏而言,肯定是一個重大的打擊。但是在悲痛的同時,張氏卻不得不面對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國家繼承人的問題。

因為朱瞻基英年早逝,留下的太子朱祁鎮,僅僅只有九歲。九歲的孩子,想要做好一國皇帝,肯定是不可能的。反倒是張氏自己,還有兩個兒子,而且都非常賢德。

但是最終,張太后還是決定,扶保孫子朱祁鎮上位。

公元1435年,年僅九歲的朱祁鎮即位。從朱祁鎮登基的那一天開始,直到生命的盡頭,在接下來這八年當中,張氏竭盡全力,輔助自己的這個年幼孫兒坐穩了皇位,並且保證國家繼續穩定繁榮。

在這八年當中,張氏其實就是大明朝的無冕女皇!

和電視劇當中演的不太一樣,在輔政一事上,張氏極有分寸,而且權柄極重。在朝堂上,繼續任用三楊和張輔、胡濙及更早時的蹇義、夏元吉等賢臣名將。自身對於不懂的政務,堅決不插手。

雖然是幼主當政,但在張氏輔政這八年當中,明朝非但沒有衰落,反倒是更加的蒸蒸日上。

如果四百多年以後,某個位置和張氏一樣的女人,也能有這份自知之明的話,大概中國近代也不會那麼窩囊了。

然而可惜的是,正統七年,這位整個大明朝當時權柄最重的女人,歷經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之後,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公元1442年11月20日,張氏病逝於北京,諡號「誠孝恭肅明德弘仁順天啟聖昭皇后」,與朱高熾合葬於獻陵。

張氏的死,對於明朝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缺少一位精於政事的奶奶幫忙,當時年僅十六歲的朱瞻基,開始徹底放飛自我。對內,開始信任宦官,導致宦官王振開始掌權;在朝堂上,當年張氏留下的這批老臣,也因為年齡或者被宦官排擠,逐步退出朝堂。

正統年間初期的幾年,張氏留下的這份安定局面,逐漸被破壞殆盡。

僅僅七年之後,明朝便因為朱瞻基的愚蠢,遭遇了著名的土木堡事變。自永樂一朝留下來的強大軍隊,幾乎被一下子全殲。明朝也是從這裡開始,由盛轉衰。

如果張氏能夠再多活幾年的話,肯定不會允許王振那樣的人上位。後來的土木堡事變,肯定也就不會發生了。

相關焦點

  • 大明風華 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太皇太后太子妃張妍
    宣德太后 宣德元年,太子朱瞻基即位,尊封母親張皇后為皇太后, 張妍成為明代第二位皇太后,第一位皇太后是建文帝的母親宣宗寵愛孫若薇,廢皇后胡善祥改立孫為後,太后憐胡氏無過被廢,對其照顧有加,常召她到自己寢宮,宴席時也命胡氏位居孫皇后之上。
  • 歷史上的孫若微存在感很低,真正影響明朝的是她身邊一位宮女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劇中女主角孫若微的人生一路逆襲,從一個女反賊到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再成為執掌國政的皇太后,給觀眾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孫若微的人物原型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孫氏(孝恭章皇后)。
  • 永城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
    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朱敬則:朱敬則,字少連,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 唐朝大臣、史學家。他好學,重節義,愛助人。唐高宗時,任右補厥。武則天稱制,廣開密告之門,羅織誣陷,誅殺大臣。敬則進諫,武后採納他的建議,並提升他為正諫大夫兼修國史。
  • 女中堯舜,人間作精,後宮小透明:大明三位太皇太后不一樣的人生
    前言:大明王朝276年時間裡,雖然皇帝只有十六位,但皇后卻不止十六位。其中宣宗、憲宗、世宗都曾經廢后。儘管如此,皇太后的數量卻也並不算多,畢竟太祖馬皇后、成祖徐皇后、世宗乃至神宗的皇后都死在了皇帝前面。相對來說,太皇太后就更為稀有,總共不過寥寥三人而已。分別是仁宗朱高熾的皇后:誠孝昭皇后張氏。英宗朱祁鎮的貴妃:孝肅皇后周氏。憲宗朱見深的繼後:孝貞純皇后王氏。
  • 《大明風華》大清有孝莊文皇后,大明有誰?孫若微在她面前很渺小
    說起賢德的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大清朝的孝莊文皇后。 首先想到她,一點兒不意外,大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史料也較為詳實,作家、編劇、導演等也喜歡寫和拍。
  • 《大明風華》孫若微的歷史人物原型是誰?真實人生比電視劇更精彩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人物產生了濃厚興趣,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劇中的女一號孫若微在歷史上是怎樣一個人,她的經歷與《大明風華》中有何不同。孫若微的歷史人物原型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孫氏(孝恭章皇后),具體名字不詳。
  • 解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一提到中國歷史上的強盛王朝,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強漢盛唐,但不一定,歷史上,遊牧民族曾三次席捲了歐亞大陸,他們分別是匈奴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 ,相比當時歐洲各國,中國被蠻夷所統治的時間較短,在強盛的蒙古鐵騎徵伐世界時,雖是軟弱無能的南宋王朝,但最後漢人崛起攻滅大元帝國,建立大明帝國,漢朝除武帝時期都對外族進行過和親,唐朝建立初期也曾對突厥進行和親,宋朝更不用說,割地賠款
  • 明朝三位太皇太后,都有著怎樣的經歷,她們的人生大不相同
    明朝有十多位皇后,其中能夠活著當上太后的不多,最終能夠成為太皇太后的,就僅僅只有三位了。那麼明朝這三位太皇太后,都有著怎樣的經歷呢?看完之後你會發現,她們的人生大不相同。一、誠孝昭皇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原配妻子。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她就嫁給了還是燕王世子的朱高熾為世子妃。
  • 土木堡之戰,50萬大軍盡喪,皇帝被俘大明受辱,就因宦官一句話
    明朝大宦官在歷史上都非常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魏忠賢,但是在他之前,被稱為明朝第一專權宦官的,是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的王振。實際上明朝開朝之初,宦官是根本沒有機會幹政的。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祖訓,太監不能識字、不能干政。
  • 《大明風華》沒告訴你的歷史真相,終於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棄劇了
    近日,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熱播讓許多觀眾對明朝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一些觀眾認為以看電視劇的方式了解那段歷史既輕鬆,又能增長見識,可謂一舉兩得。然而夜讀史書今天要給各位糾個偏,與大家好好談談《大明風華》沒告訴你的那些歷史真相。
  • 大明風華:歷史上的孫若微,拿了大女主的劇本,卻把自己演成配角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孫若微,智勇兼備、雍容大度,她數度挽救大明王朝於危難,成為影響歷史走向的一代女主。然而,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卻根本沒有起到那麼大的作用。她對歷史的影響不僅比不上武則天、劉娥、慈禧太后等真正的女主,就連她的婆婆、電視劇中被歪曲的誠孝張皇后(張妍)都相差甚遠。
  • 明朝:天子不曾守國門,君王作死於社稷
    提起明朝,許多人對它的評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但其實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個人崇拜和主觀意識,如果大家好好研究下歷史,就會發現明朝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偉大。這裡有個知識點明朝後來的互市,表面上是互相貿易,做買賣,但說白了就是蒙古隨便拿點破爛玩意給你明朝,你明朝還必須得高價買回去。到了萬曆年間,明朝好不容易在東北拓地八百裡,建立了大量的軍鎮,但沒過多久就以此地孤懸難守為由放棄了,反而便宜了努爾哈赤,讓後金實力大增。
  • 《明朝那些事兒》——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看完《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顛覆,歷史即枯燥這樣的認知,這本書一經出版,就榮登噹噹終身五星級最佳圖書,出版之後更是暢銷5年,銷量突破1,000萬冊,被中國教育學會倡導為中學生必讀好書,但你知道嗎?這一套書的前身,只是一部網絡連載小說,而作者本人在創作的時候,這是一名喜歡看歷史小說的普通職員,但他覺得當時的歷史小說都太過於說教,沒有觀感,於是自己上手憑藉著出眾的文筆和對歷史的熱誠創作出了這一部堪稱是中國版的《紙牌屋》。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明朝,為什麼好皇帝這麼少呢?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到崇禎皇帝煤山以身殉國,共計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在對外問題上從來沒有妥協過,做到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親自鎮守國門,崇禎皇帝寧死也不願受辱,可謂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 孫太后清醒賢明,為何不能像張太皇太后那樣,阻止朱祁鎮胡來
    但事實上,孫太后雖然在能力上比不上張太皇太后,但她其實也算是一個賢明的太后。尤其是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她積極支持于謙,立朱祁鈺為帝,組織力量,對抗瓦剌的侵略。別的不說,就這一點,便十分難能可貴,以讓她躋身於歷史上賢明的太后之列。為什麼這一點十分難能可貴的?因為朱祁鎮是孫太后的兒子,而朱祁鈺並不是。
  • 皇帝可以處死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嗎?歷史上有沒有被處死的案例?
    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是皇帝法律意義上的母親和奶奶,對應的就是生母和親生奶奶,按照古代繼承法,這兩者常常不一致。古人治國講求孝道,禮儀綱常是國家基石,皇帝必須垂範,所以,即便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出現違法犯罪行為,一般都不能處罰,更不能賜死。不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不是一般人,她們首先是政治的產物,既然是政治人物,就不可避免陷於政治鬥爭。
  • 大型彩調音樂劇《大明瑤妃》新聞發布會在賀州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
    (賀州日報見習記者鄒金珊 實習生黃城)9月14日下午,大型彩調音樂劇《大明瑤妃》新聞發布會在賀州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大明瑤妃》劇組主創人員與賀州市內外相關媒體參加發布會。發布會上,《大明瑤妃》主創人員來到了現場,聲情並茂地講述了音樂劇人物角色故事。
  • 明朝孝惠邵皇后接連剋死七任未婚夫,世宗登基後被尊為太皇太后
    明朝為了杜絕后妃幹政便採取了一個法子,那就是所有后妃都從民間選取,這樣一來就有很多民間的寒門女子飛上枝頭做了鳳凰。其中一個女人接連剋死了七個未婚夫,最後憑藉一首詩受寵。孫子後來登基後將其尊為太皇太后,徹底成為了人生贏家。這個女人就是孝惠邵皇后。
  • 朱祁鎮:從少年天子到成熟帝王,我用了八年
    前有大明第一皇太后,朱瞻基的祖母,如今的太皇太后張氏掌舵;後有明朝歷史上最為賢能的「三楊」布帆,大明朝欣欣向榮,朱祁鎮自然高枕無憂。然而好景不長,從正統五年到正統十一年,「三楊」去世,此外正統八年,張太后也駕崩離世,大明朝的主心骨一個接著一個離去。重擔逐漸交到了朱祁鎮身上。不過,這對於朱祁鎮來說,壓力並不大。
  • 作為少見的明朝皇室劇,《大明風華》緣何毀譽參半?
    劇集改編自蓮靜竹衣的網絡小說《六朝紀事》,以歷經明朝六代皇帝更替的傳奇皇后孫若微的經歷為主線,展現大明王朝從初建王朝到國力鼎盛的那段歷史。作為少見的明朝皇室劇,《大明風華》緣何毀譽參半?這又涉及到一個有趣的歷史背景,明朝後宮不僅妃子數量比清朝少得多,並且幾乎沒有什麼外戚勢力。《大明風華》第6集講到,太子妃張妍(吳越 飾)著手給兒子朱瞻基(朱亞文 飾)選秀女。太子妃在宴請秀女時就說道,「大明朝選秀女,首重家世,讀書的也好,種地的農家也好,只要三代清白,姑娘願意,都可以請進宮裡來。」這樣的選秀女制度,跟清朝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