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

2020-12-11 東方網

原標題:淺談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

  法治是國家機關有效管理與優質服務、社會組織有序管理與優化服務、鄉鎮有效自治與優良服務的基本依託。社會管理的法治化,關係到社會管理水平的提高,關係到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提升,也關係到國家長治久安的實現。在法治成為治國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將是今後一個時期維穩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基本路徑和主要方法,也是領導幹部在維穩工作中必須具備的首要能力,更是實現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的基礎保障。

  一、法治思維方式在改革、發展與穩定關係中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這一全新論述,從價值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提出了改革、發展與穩定難題的破解之道。

  (一)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進一步深化改革,同樣需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實施。當前改革已進入了「攻堅區」和「深水區」,改革的成效將更加體現在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只有把改革真正提升到制度、體制、機制建設的層面,通過法律的形式,形成社會共識,才能成為推動改革的根本力量,才能保證改革不為各種不確定因素所阻撓,同時整個社會為改革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才會降到最低。只有遵循法治的路徑,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才能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法治思維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我們所面臨難題的根本途徑。但發展只能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而不是拼資源、竭澤而漁的盲目發展,如果為了追逐「政績」急功近利,蠻幹式發展,甚至不惜以犧牲法治的方式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只能引發出各種惡性事件和社會矛盾、社會衝突。事實上,公眾權利意識的覺醒,對個人財產和利益的維護,對生態環境的敏感,以及享受發展成果的強烈願望等,都在挑戰著粗放式的發展理念。只有以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才能凝聚共識、排除幹擾,才能使發展穩定全面推進。在建設法治政府、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已經成為共識,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建立的今天,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應為常態,絕不允許以「發展」為藉口,發生所謂的「良性違法」。

  (三)法治思維是化解矛盾的最佳路徑。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領導幹部能否有效化解各種矛盾,已成為工作成敗的關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堅持依法辦事和依法維權相結合」。一方面,政府作為公權力主體必須依法辦事,要在憲法、法律範圍內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另一方面,在矛盾化解中,要融法、理、情於一體,將民眾的訴求及各類爭議的解決引導到法治軌道上依法維權、理性維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使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成為有效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的最佳路徑。

  (四)法治思維是維護穩定的根本保障。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法治的精髓在於公平性和正義性,只有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才能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正如十八大報告強調的:「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二、當前領導幹部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穩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無論是深化改革、推動發展,還是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都亟需各級領導幹部培養「法治思維」和提升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領導幹部能否有效化解各種矛盾,已成為工作成敗的關鍵。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領導幹部在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穩定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法治理念樹立得不牢。由於對法律知識掌握的少,部分領導幹部在遇到問題時不能突然形成法治思維,特別是在面臨多種問題或是棘手問題時不能首先研判處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法治精神,不能較好地合理合法地處理好問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存在。同時,在加強領導幹部法治教育工作中,也存在重過程、輕結果,重形式、輕實效的弊端。

  (二)領導意識錯位。一是防範意識不強。對於影響穩定的問題重事後處置輕事前防範。二是推、拖思想嚴重。三是官本位思想嚴重。少數領導幹部把個人權威凌駕於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時有發生,阻礙了群眾正常的利益訴求,損害了群眾的合法權益。

  (三)工作方法簡單粗暴。在解決矛盾糾紛的過程中,少數領導幹部不能正確把握運用法治原則和精神,不能做到統籌兼顧,靈活處置,一味強調運用行政手段解決糾紛,不僅影響了行政功能的發揮,而且背離依法解決糾紛矛盾的初衷,損害了法治的權威和尊嚴,還容易釀成惡性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甚至,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領導為了促使當事人息訴罷訪,採取「花錢買平安」的辦法,一味遷就上訪人員,從經濟上滿足其無理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其他人的攀比思想,增加了不穩定因素。

  (四)責任落實不到位。一是個別領導未能把維穩工作真正抓在手上。主要表現在不能正確分析維穩形勢,不能深入研究矛盾糾紛的特點及產生的根源,對於轄區內矛盾糾紛的底數不清楚,思路不明晰,工作不深入,措施不得力,處於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狀態。二是少數領導和工作人員不能正確履行職責。做好本職工作,避免出現失誤,尤其避免出現傷害群眾感情和群眾利益的現象是確保穩定的重要基礎。

  三、對策與方法

  新時期,領導幹部只有充分具備了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思維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職、依法決策,才能推進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才能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範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

  (一)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實現地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需要法治作保障,要牢牢樹立法治思想,形成「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建設的理念和體系。

  (二)加強調查研究,改進工作方法。要深入實際,加強調查研究,按照依法治理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制定維穩工作措施。要從本地、本部門實際出發,研究矛盾糾紛形成的規律和特點,積極探索化解矛盾糾紛的辦法,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以便制定好科學、合理的維穩策略,防止在維穩工作中出現被動局面。

  (三)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落實維穩責任。要不斷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促進已建立起來的監督體系和監督制度能夠在監督合力和實效上不斷增強。其次是加強問責制度的完善與實施工作,如不斷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保證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監督有力有效。同時,在公務員的晉升過程中,要將「法治狀況」引入領導幹部績效考核和選拔任用標準之中,並且應該佔很大的分量,才能讓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主動自覺的慣性思維方式,充分體現對他們的法治意識、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如果在這方面有突出表現的,甚至可以作為提拔的條件。

  (四)要真抓實幹。習近平同志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就要求我們要避免說空話,說大話,否則就會像趙括一樣,只能是紙上談兵,最終兵敗而亡,誤己誤國。我們化解社會矛盾、搞穩定工作,也要做到說實話、做實事。在法律的框架下,在法治的軌道上,在創新社會管理上真抓實幹,努力化解各種社會矛盾糾紛,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的親情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們只要熟練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將顯示出無比旺盛的活力,走向無限美好的未來。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張鐵英: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司法行政機關要準確理解、深刻把握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對司法行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善於運用法治思維謀劃司法行政工作,善於運用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為推進依法治市、建設美麗天津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務。
  •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才真正有利於社會穩定
    原標題:「法治維穩」才真正有利於社會穩定領導幹部當處理好自身與執法、司法機關的關係,切實保障執法、司法機關公正行使職權,杜絕法外幹預。十八大報告強調,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 公職律師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公職律師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2020-12-07 22: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張佔斌:法治思維如何「根深蒂固」
    原標題:法治思維如何「根深蒂固」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 把對法治的尊崇轉化成思維方式
    原標題:把對法治的尊崇轉化成思維方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領導幹部「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來推進基層社會治理?泖港鎮這堂課給你想要的答案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來推進基層社會治理?❂ 一、深入探究「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淵源,是依法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的基本前提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要「提高黨員幹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
  • 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綜合改革試點
    黨的十八報告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實質便是當國家治理和城市治理出現治理方式衝突和矛盾時,法治應該具有排他性,成為首選的治理方式,也正是基於此,法治思維也應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思維。
  • 著力提升「關鍵少數」的法治思維能力
    法治信仰缺失、法治理念淡薄的領導幹部,在思想意識中不會尊崇法律、敬畏法律、信賴法律,實踐中也必不善於運用法治精神、法治規則和法治思維去處理日益複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只有將法治信仰融入血脈、法治思維鐫刻腦中,堅決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不良影響,才能真正做到用法治視角審視問題、用法治邏輯分析問題、用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用法治手段解決問題。
  • 著力提升「關鍵少數」的法治思維能力-光明日報-光明網
    法治信仰缺失、法治理念淡薄的領導幹部,在思想意識中不會尊崇法律、敬畏法律、信賴法律,實踐中也必不善於運用法治精神、法治規則和法治思維去處理日益複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只有將法治信仰融入血脈、法治思維鐫刻腦中,堅決破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不良影響,才能真正做到用法治視角審視問題、用法治邏輯分析問題、用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用法治手段解決問題。
  • 廈門: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監督
    福建省廈門市紀委監委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監督,推進反腐敗工作規範化、法治化。領導班子帶頭在工作謀劃中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時運用法治方式,大大提高了全市紀檢監察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市紀檢監察機關不斷開展紀法培訓學習,各級紀檢監察幹部紀法意識和法治思維得以提高。海滄區紀委監委實行每周一課、每周一測,把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措施的使用作為主要內容,增強紀檢監察幹部依規依紀依法開展工作的能力。疫情期間,廈門市紀委監委各黨支部堅持在「黨建e家」平臺開展學習,黨規黨紀是各支部討論最多的話題。
  • 封麗霞:提高領導幹部法治思維能力
    國際國內環境越是複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政地位、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領導幹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關鍵,必須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觀念,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推動法治中國建設行穩致遠。
  • 善用法治思維和改革辦法 著力解決信訪突出問題
    他強調,要扛穩扛牢維護穩定政治責任,以法治思維和改革的辦法,著力解決信訪穩定突出問題,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長治,副市長孫繼偉,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梁維參加活動。    當日上午,劉南昌督辦、會審了4起群眾來訪案件,來訪群眾反映的問題,涉及單位改革遺留問題、問題樓盤處置和購房群眾權益保護等方面。
  • 這樣看法治,似是而非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所謂法治思維是運用法治理念、法治觀點、法治邏輯對事物認識、分析和形成結論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方式。法治思維這一概念在黨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來,對於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具有重大意義。
  • 法治思維,不是空話、謾罵和攻擊:由女演員被行拘引發的議論說起
    就在女演員被拘引發網友熱議後,獨立時評人就網絡流傳的視頻中一節「戴手銬,坐在審訊椅上的女演員」稱,「需要一雙襪子」,「否則我5000塊錢的鞋子真的是承擔不起我這隻腳 」這樣的畫面連同聲音,提出「是如何流出,又是如何上傳網絡?是否涉嫌違規?」的問題,以求大家通過討論,得出正確結論。
  • 讓法治成為每個人心中的燈塔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國際國內環境越是複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任務越是繁重,越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鞏固執政地位、改善執政方式、提高執政能力,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面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 及時就地化解矛盾糾紛
    本報訊(河南法制報記者董景婭)近日,省司法廳印發《關於開展「大排查早調解護穩定迎國慶」專項活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從今年3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全省範圍內,組織廣大人民調解組織和人民調解員,集中時間、集中力量排查化解矛盾糾紛,最大限度把矛盾儘早解決在基層、吸附在當地、消除在萌芽狀態
  • 強化法治觀念和規則意識
    作為一所以法學學科為特色和優勢的多科性大學,學校牢固樹立依法辦學、依法治校的理念,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入推進綜合改革,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健全規章制度體系,在大學章程的貫徹、實施、監督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與實踐,依法辦學和依法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  以「立法」的方式確立章程在校內的「根本法」地位  凝全校之力,聚內外之智,制定校內根本法。
  • 學校要善於化解家校矛盾
    作為一名農村中學校長,我也經歷和處理過一些家校矛盾。在一次次的「闖關」後,我逐漸摸索出一些應對策略,積累了一些體會和經驗。這些策略和經驗對促進家校關係的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體會之一:建立家校矛盾糾紛調處機制。
  • 法治思維不應拋棄形式邏輯
    之後黑格爾的辯證法,特別是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走上歷史舞臺,使辯證邏輯作為辯證法在思維領域中得到具體運用,以思維的辯證運動和發展作為自己獨有的研究對象。辯證法原意是指在辯論中揭露對方議論中的矛盾,檢查定義是否正確,並提出克服這些矛盾的方法。現實中由於人們的認知能力的不可靠性和有限性,辯證法所認知的矛盾可能是偽矛盾,其所認為的根本矛盾也可能只是次要矛盾。這樣對概念、定義的開始認知及後來的反思就有可能出現偏差甚至謬誤,從而陷入認識的死循環之中。
  • 運用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推進基層協商民主有序開展
    運用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推進基層協商民主有序開展市政協黨組書記、主席 燕勝三 (2020年12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政協要在依照憲法法律和政協章程準確定位的基礎上要準確把握政協的定位性質,樹立法治思維,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任務貫徹到政協履職全過程。要引導政協委員和機關幹部依憲依法履職、依章依規辦事,做營造良好法治環境的宣傳者、參與者、實施者和推動者,自覺學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增強法治理念,樹立法治信仰,維護法治權威。三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積極推進基層協商民主有序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