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是水汽在高空中冷卻而成,所以也就具有飄忽不定、來去無蹤,甚至忽隱忽現的特徵。雲的詩詞意象也很多,可以表達隱逸、悠閒,還可以表達神秘、虛幻,也可以表達明淨、高遠,甚至還有深情、多愁善感的含義,等等。
文人墨客們也喜歡在詩詞中描寫雲,比如陶淵明有詩描寫自己的田園生活,「停雲靄靄,時雨濛濛。翩翩飛鳥,息我庭柯。」王維也在送別詩裡用雲來表達內心的感慨,「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王勃也在滕王閣詩裡描寫了一種禪意的雲,「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而杜牧的這首詩更是奇特,全文無一個雲字,卻是每句都寫雲,他到底寫出了雲的什麼特性,又有什麼寓意?
雲 唐代:杜牧
東西那有礙,出處豈虛心。
曉入洞庭闊,暮歸巫峽深。
渡江隨鳥影,擁樹隔猿吟。
莫隱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杜牧是晚唐的大詩人,雖然仕途坎坷,卻曾經志向崇高。後來因為時局動蕩,加上自己到處尋找機遇,也曾經四處漂泊。作者覺得自己的處境就像天上的雲,所以感慨之餘就寫下了這首詩。
雖然晚唐時期很多詩文多柔靡,但是杜牧以峻峭矯之。他的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而且杜牧的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裡。他的詩文描摹自然,常常流露出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但由於作者性格比較開朗樂觀,雖有頹唐成份,並不顯得消沉,而是憂鬱中透出清麗。
詩文的前兩句寫出了雲的縹緲不定和桀驁不馴的特點,仿佛作者的性格,自由奔放、毫不隱晦,所以作者用「那有礙」和「豈虛心」的反問句,更加突出地表現了雲的飄逸和奔放。
「曉入洞庭闊,暮歸巫峽深」,這兩句從時間和空間跨度上,為我們展現了雲的來去無蹤和神秘莫測,再用「深」和「闊」表現雲對環境的影響,不僅很對仗,而且動作描繪擬人化,刻畫生動,簡明扼要。
「渡江隨鳥影,擁樹隔猿吟」,這兩句用了鳥和猿兩個動作敏捷的動物,再加上兩個動態的詞彙「隨」和「隔」,更加表現了雲的虛幻、隱逸的特點,為我們從多層面和立體的視角展示雲的姿態萬千和豐富的情趣,讓讀者的思維也跟著作者的畫筆上下高低、前後左右地跳躍。
「莫隱高唐去,枯苗待作霖」,這兩句裡用了典故,高唐是楚國臺觀名。宋玉在《高唐賦·序》記載,自己與楚襄王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雲氣。霖:甘雨,相傳殷高宗曾任命賢臣傅說為相,表揚他說:「若濟巨川,用汝作舟楫;若歲大旱,用汝作霖雨。」
這裡用此典故,表示雲的重要,李白曾有詩寫雲的作用,「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杜牧多才多藝,見識廣博,引經據典,同時也用這句「枯苗待作霖」,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盼望明主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