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該如何幫助那些想抑制自己上癮的人?

2020-12-19 讀芯術

全文共1643字,預計學習時長5分鐘

圖源:unsplash

大約五年前,筆者與Reddit、Snapchat、Facebook和其他社交媒體公司的領導人舉行了一系列會議。其目標是討論社交媒體成癮現象以及對此可能採取的措施。每次會議開始時,筆者都會說:「你的平臺上有一些用戶真的想少用你的產品,但他們卻很難做到這一點。」

有些人實際上是在利用社交媒體來幫助彼此停止使用社交媒體!例如,一些Facebook用戶專門創建了Facebook群組,以幫助彼此減少在網站上花費的時間。當時,許多科技高管並不知道這種情況正在發生。

「如果你能找到那些想停止使用你的產品的用戶,你應該試著幫助他們。這是一種道德義務。」

不幸的是,這一建議很大程度被忽視了。現在,監管機構正試圖制定包括《社交媒體成癮減少技術(SMART)法案》在內的各種新奇的法律,以促使科技公司降低上癮風險。

這些規定幾乎總是漏洞百出。通常,政府的「解決方案」是禁止一些特定功能(如無限滾動、自動播放和遊戲化)。但這些禁令不太可能幫助成癮的人。禁止特定的功能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它只會使產品對其他人而言不那麼有趣。這裡所說的「其他人」是指90%以上的人。

與流行觀點相反,只有3%-10%的人病態地沉迷於社交媒體。對於另外90%的人來說,這只是分心,而不是上癮。事實上,對於這些90%的人來說,認為自己「上癮」是適得其反的。相反,我們能夠而且應該採取一些簡單的措施來控制這種分心,以及我們生活中的其他所有幹擾之事。

社交網絡應實施使用和濫用政策,而不是禁止讓這些平臺變得有趣的功能,這些政策旨在保護易受傷害的人。

具體來說,科技公司應該找出那些想停止使用其產品的用戶,然後幫助他們這麼做。我們知道大多數上癮的人都試圖自己戒癮。他們想停下來,他們知道這一點——但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很艱難。類似的模式也存在於社交媒體的過度使用和濫用中;有些人想要停止,但他們很難改變自己的行為。

一條尊重人且真誠的信息可以幫助那些可能正在與社交媒體成癮作鬥爭的人。

使用和濫用政策將對這些情況產生真正的影響。筆者提出的一個建議,如上圖所示,是一個為重度沉迷用戶提供幫助的功能。畢竟,科技公司知道每個用戶在他們的平臺上花了多少時間;所以,當一個超級用戶突然出現在他們的雷達上時,他們應該問:「你已經在此花費很多時間了,請問你需要幫助中斷使用嗎?」

如果用戶拒絕,沒關係。他們應獨自呆一段時間。也許那個「超級用戶」是個社交媒體專業人士,也許他們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區,在那裡,社交媒體是人們聯繫的最佳方式。很多人可以使用社交媒體,即使是大量使用,也不會產生任何負面影響。

但是如果用戶選擇「是的,我確實需要幫助」,那麼科技公司應該為他們建立一個幫助體系。例如,他們可以提供簡單的切換,以消除可能導致過度使用的觸發因素,提供學習適度使用的指導,並提供免費的在線心理健康服務。

多年來,筆者一直在對科技界領袖們說,預計隨著時間的推移,監管的呼聲會越來越高。但在很大程度上,社交媒體公司忽視了這一信息,他們沒有建立起使用和濫用政策或系統來保護上癮的人。

筆者希望,科技界領袖能夠理解本文想要分享的內容,明智地制定他們的政策。社交網絡可以保護上癮的人,而不會降低我們其他人對其產品的使用感受體驗——希望他們最終會這麼做。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幫助孩子遠離上癮!
    2018年4月16號,在某治網癮學校內,兩名教員在控制一名13歲學生時,致使該學生窒息而亡。這個案件發生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類似這種學校虐虐待學生的內情,也不斷被披露出來。他對我們的啟示是:如果家長自己教育不好孩子,也不要把希望寄託給外人,要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 寫給和網絡上癮作鬥爭的父母們
    甚至,馬雲夫婦當年也為兒子的網絡上癮問題發愁,這已經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問題了,希望我們的分享能夠對你有所啟發和幫助。據2015年美國教育部統計,目前美國有240萬人對網絡上癮。這些網迷們要麼打網路遊戲,要麼看網絡電視,要麼看網絡小說,或者上社交平臺。很多時候廢寢忘食到一個地步,可以不吃飯也不睡覺。其中8-18歲之間的青少年平均每周有44.5小時用在網絡上。
  • 留學生在海外社交圈子該注意什麼,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出國留學的目的,不僅出了要提升自己的知識,在體驗人生經驗之外,還得融入當地文化,擴充自己的社交圈子,開拓眼界。但很多時候,留學生去到海外的社交圈子,不知道該注意哪些,怎麼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基於這個問題,這次我們邀請到聖荷西州立大學金融會計系畢業的Sally來替我們解惑。
  •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原來是心理學家用隱蔽手段故意讓孩子上癮
    面對孩子沉迷網路遊戲,父母該如何見招拆招,幫助孩子戒除網路遊戲成癮呢?1.思考一下對孩子玩遊戲的起心動念。孩子對遊戲上癮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從接觸遊戲到上癮也是一個不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要幫助孩子戒除或者克制網路遊戲上癮也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
  • 《欲罷不能》:如何擺脫手機上癮,讓自己重回自由生活?
    很多時候,在不經意間我們就浪費了很多時間,這些時間本來可以幫助我們,提升自己工作能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等等。但是這些時間並沒有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來合理運用,而是用來一下可有可無的事情上面了。這種沉迷,我們稱之為上癮,當你讀《欲罷不能》這本書就會發現,為什麼自己會沉迷於網絡當中。《欲罷不能》這本書在亞馬遜時間管理分類圖書的暢銷榜上,排第一名。從書中的內容可以得知,我們為什麼會上癮,該怎麼對待上癮,以及如何利用上癮來做一些對自己有好處的事情。
  • 洞悉行為上癮的心理學秘密,讓上癮的機制為我們服務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類似上癮的行為,其實是有著心理學機制的。那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學秘密,讓我們跟上癮一樣對某種行為欲罷不能呢?我們又該如何擺脫行為上癮呢?今天為大家分享的這本《行為上癮 拿得起放得下的心理學秘密》,將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並提出了解決方案:根據上癮原理進行行為訓練來擺脫上癮行為,最後利用上癮機制提高積極主動性。
  • 被困在算法裡的,不止外賣騎手,還有社交網絡中的孩子
    人被「異化」,受機器支配、被算法主宰的情形,多麼像今天數以萬計被困在社交媒體、網路遊戲、短視頻等社交網絡中的青少年。不同的是,外賣小哥們是在為自己,在為更好的生活可能而奔命;網絡中的孩子卻是「被困其中,而不自知」。
  • 孩子被網絡控制,家長該如何「拉一把」?關鍵是宜疏不宜堵
    逃避現實為什麼人有喜愛的事物,因為能給人快樂,能給自己帶來幸福。現實生活的壓力,學習的枯燥、工作中的煩惱,都讓人們喘不過氣。於是他們選擇在網絡中找到快樂,在虛擬的世界裡逃避痛苦,網絡世界能給孤獨的人帶去充足感。
  • 從網絡刷單到社交陷阱,大學生如何守住自己的錢包?
    原標題:從網絡刷單到社交陷阱,大學生如何守住自己的錢包?  「缺錢了,看到有兼職信息,就抱著僥倖心理試了試。」近日,商丘工學院大二女生王小美遭遇了金融詐騙。
  • 一開口就冷場的人,該如何提高社交能力?
    無論是約會,與朋友還是家人相處,擁有強大的社交技能都是非常有用的。那些善於與人打交道的人只會覺得生活更容易。人們會想要幫助他們,他們會面臨更少的衝突和問題。思考智力的兩種方式社交上的智力和普通的智力一樣,可能是先天素質和勤奮學習的混合體。不管喜不喜歡,有些人天生就有內在的個性或能力,使他們更有魅力,更討人喜歡,更有社交智慧。
  • 從物質上癮到行為上癮,淺談行為上癮的成因及設計技巧(遊戲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行為上癮這個詞呢?如果沒有也不要緊,本期的內容我個人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行為上癮的相關內容。什麼是行為上癮?為什麼現在的人們容易對某些行為上癮呢?針對這兩個問題,我會在下面進行展開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啟發或者幫助。
  • 行為上癮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克服呢?
    行為上癮的原因是什麼?該如何克服呢?有沒有發現,在痛苦的時候,我們總會容易沉迷於某些東西,比如遊戲或者小說,猶記得高考前一段時間,極端的心理壓力讓我總是在小說中尋求解脫,結果不但沒解決問題,反而越看越上癮,耽誤了學習。
  • 玩遊戲上癮了怎麼辦?打遊戲上癮怎麼辦?
    遊戲可以放鬆人的心靈,相信現在不少人都愛玩遊戲,說來也怪遊戲運營商,把有些遊戲做的實在太有趣了,玩著玩著就上癮了,那麼如何客服自己的遊戲癮呢?玩遊戲上癮了怎麼辦?打遊戲上癮怎麼辦?第一招,把時間擠出來做別的事 。
  • 理解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席捲全球的,得從 StaaS 和社交資本開始
    )來幫助我們理解社交網絡是如何迭代和輪迴的。為什麼有些社交網絡在用戶激增時反而失去了原本的價值感?這一切問題的答案都存在於對社交資本的研究中,一個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幫助人們積累社交資本的,又是如何平衡這個過程中用戶之間的博弈的?更坦白地說,社交產品應該如何有意或無意地利用「人類的本質是尋求地位的猴子」這一事實?
  • 高校同志圈的社交網絡:性快感易上癮 吸毒用暗號
    今天是愛滋病日,有不少人認為男同性戀是愛滋病的高發群體,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愛滋病的預防更與性取向無關,防微杜漸從性教育開始做起。周刊君為大家推送一篇舊文,希望能幫助消弭偏見,促進性別平權。西安一個學習酒店管理的大學生,他是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自己的性取向,但是他的第一次表白就被他的同學拒絕了。
  • 電子屏幕正在摧毀孩子的大腦,如何幫助孩子遠離手機遊戲?
    即使與珍愛的家人在一起時,許多人也無法放下手中的手機。這些數字設備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學習和建立社交關係,但它也能干擾我們大腦功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數字世界中,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管理使用電子產品呢?對於那些沒有「上癮」的孩子經常使用手機也會對大腦造成細微的損害,平均每天使用電子產品超過七個小時的孩子都會有感覺超負荷、缺乏恢復性睡眠以及神經過度興奮等問題,稱之為電子屏幕症候群。這些孩子無法專心致志、容易衝動、喜怒無常。
  • 年輕人該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交圈?
    年輕人該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交圈?我是一個普通二本大學的學生,我特別不喜歡身邊的環境,班裡自習從來都只有三五個人,剩下的人都宅在宿舍不是追劇就是打遊戲,考試前突擊兩天,給老師送送禮物只求低分通過。只有學前期的小朋友才會無差別的喜歡所有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選擇關係」是一種聰明,而不是功利。有主動給朋友圈換血的意識,有積極邁出第一步的嘗試,你至少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如何才能升級自己的社交圈,請收下以下四條建議。
  • 對奶茶和網絡上癮,可能是生活需要「止痛」
    而上癮卻是墮落的、病態的,連它所帶來的快樂都是有罪的。就像我們不知道愛情什麼時候會降臨,大多數人也不知道自己怎麼就對一個東西上癮了——它可能是藥物、酒精、賭博,也可能是抖音、奶茶、追星。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把上癮看成是不負責任的自作自受,無法戒斷則是意志薄弱的自我放縱。
  • 揭秘:微信讀書是如何讓人上癮的?
    本文作者利用《上癮:讓用戶養成使用習慣的四大產品邏輯》書中的知識對微信讀書進行分析,一方面是了解微信讀書到底做了什麼,讓自己如此上癮;另一方面是通過案例分析將「上癮」模式在腦海中加固。△ 上癮模型《上癮》指出,一個產品要想讓用戶上癮,必須要經過四步:觸發、行動、多變的酬賞、投入,這四個步驟就是作者提出的上癮模式(上圖所示)。全書也是圍繞著這四個關鍵步驟進行分析。
  • [網絡對話]玩手機會上癮嗎?專家:和上網成癮本質一樣
    其次,睡前必須保持心情愉快和平靜,入睡前半小時不做容易讓人興奮的事,玩手機會使人興奮,不利於心身平靜,影響入睡。此外,褪黑激素的生物合成受光周期制約。作為一種光刺激,手機等發光電子產品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合成,一旦人體的褪黑激素受到了某種程度的抑制,生理周期將受到影響,使人的睡眠處於淺睡狀態。睡眠時間不足,睡眠質量變差,會使人的情緒變得焦慮、沮喪,影響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