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疑惑,社會學是什麼?同樣是社會科學,社會學和經濟學、歷史學、法學的區別在哪裡?正如經濟學強調「經濟學的直覺」一樣,社會學也強調「社會學的想像力」,這種想像力便是米爾斯用整本書去討論的內容。
米爾斯認為,擁有「社會學的想像力」的人「有能力從一種視角轉換到另一種視角」。擁有這種想像力的人,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立體地認識一個社會事件,無論從「個人困擾」的角度,還是從「公共議題」的角度,都要能夠對這個事件有結構性的把握和清晰的認識。
第一章講的主題是承諾,我們在日常生活裡時常會遇到各種困擾,而我們的眼界,我們的力量都會局限於我們的工作、家庭、鄰裡的一畝三分地。
我們淺薄的眼界,使得我們難以全面的看待一個問題,難以想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
所謂當局者迷。有時候被視野所局限,就難以看清楚事實的真相。
而我們生活遇到的困擾,可以從歷史變遷和制度矛盾中界定。
我們的生活模式與世界歷史進程有著很大的關聯,渺小的自己會被時代洪流所裹挾而行,我們難以脫離時代的發展,只是談自己。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面對廣闊的外面的世界時,我們也總會有一種無力應付之感,從而試圖麻木自己,減少痛苦的感覺。
這個資訊時代,信息是否在主宰著我們的注意力,這些超額的知識是否在我們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呢?
超負荷運行的電腦也會死機,這麼多的信息之下,若是想面面俱到,結果可能也只是囫圇吞棗,甚至可能會噎死。
信息爆炸,我們患得患失,渴望得到所有的知識,結果常常是可悲的。
這也可能是當代年輕人學習時,先收藏再學習,最後收藏夾堆積如山,文件落滿灰而我們卻不再問津,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在這樣浮躁的時代裡,我們需要的不是這麼多繁雜的信息,而更應該是一種心智品質,運用學習到的知識形成自己的理智思維,從而知曉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
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這個思想就是社會學的想像力!
--《社會學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