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豪 | 從全景敞視理論和韋斯特馬克效應 談談社會學以及其想像力

2021-02-18 奇妙島嶼


  

 在初步涉獵社會學這門學問時,人們常常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社會學是講什麼的?」 「社會學是什麼樣的一種學科?」 「它和其它社會科學有什麼不同?「,在實踐上,更重要的便是:」作為一個門外漢,或是相關專業的學生,學社會學對個人,社會和整個世界到底有什麼用處?「。我在高中時對社會學與人類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上大學前卻一直入不了門。因為在沒有經過專門學科教育的情況下,對社會學具體研究的目標及對象都是很難把握的。而要想了解與學習社會學,意味著要學會社會學式的思考,也就是培養做社會學的研究所依賴的由發展美國學者米爾斯(C. Wright Mills)所稱的社會學想像力。這一學期中我們已經學習完這一學科的基本框架構成,而在本文中,為了避免枯燥,我將闡述兩個有趣的理論,並從社會學想像力的角度談談這一門學科的發展成果與前景。


           「社會學」一詞,在法語中是sociologie,在英語中是 sociology。它由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源於拉丁語的societas(意為社會)或socius(意為社會中的個人),後半部分源於希臘文的logos(意為道理),兩部分合起來,含義就是關於社會的學說。按照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的說法,社會學被直接定義為對人類生活,社會群體,整體社會以及諸如此類的人類世界的科學研究,它教我們用一種新的視野和角度來看待我們的人類世界,研究範圍小到街道上兩個人的偶然相遇,大到恐怖主義的國際聯繫,全球形式的調查研究乃至人類社會的未來究竟何去何從。歷史上,我們的祖先也曾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這類問題及其他類似的問題作出回答,但多數人是靠著人類的直覺,推測,甚至是荒唐的神話迷信等。但是到19世紀時,舊有的可笑方法不能再解釋工業文明下社會發生的不可思議的巨變了,人們開始希望使用一種嶄新的方法,方式和角度來研究人類社會,社會學這門年輕但生機勃勃的新學科便應運而生,也可以說,是工業革命催生了這一門學科。它引導我們像陌生人一樣來觀察,同時培養社會學式的想像力來看待人類社會。

早期的社會學奠基人奧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曾沿用聖西門」社會物理學「的概念為社會學命名。

他認為,科學的任務在於發現一切事物和現象間的規律,它的發展也是隨著人類理智的發展而逐漸成熟的,按照順序依次為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最後成熟的是社會學,也就是他所說的「社會物理學」。按照孔德的

 見解,自然科學已經先後進入科學的實證階段(孔德提出過人類理智發展的三個階段:神學階段,形上學階段和科學階段,也就是實證階段),但只有社會科學還處在」形上學的思辨王國之中「。因此他將確立實證社會學作為自己的」歷史任務「(有點中二),最後,他為這個新學科設定了遠大的目標,同時開創了社會學學科實證主義的研究傳統,後來經過涂爾幹等人的繼承和發展,成為社會學的主流。值得一提的是,他將社會學視為位置最高的科學,是」女皇「,而社會學的信徒是「科學傳教士」(這一點我們老師提過多次,認為社會學研究的對象要比自然世界複雜的多,謎之優越感…)。之後,其他社會學古典大師如卡爾·馬克思,埃米爾·涂爾幹,馬克斯·韋伯為這門學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的社會學思想主要有兩大觀點:第一,社會衝突和社會革命的不可避免性;第二,特別強調社會的經濟基礎。值得一提的是,馬克思是唯一一位拒絕使用社會學來稱謂自己的理論卻被冠以社會學創始人之一的理論家。在涂爾幹手中,社會學真正實現了建成一門完整,嚴密的科學的目標,他的思想不僅在當時,而且至今在整個西方社會仍有廣泛影響,最為經典的著作便是涂爾幹對於自殺率的研究《自殺論》(名字有、恐怖)。而馬克斯韋伯就是一位十分特殊的社會學奠基人了,韋伯社會學的出發點與孔德,涂爾幹等實證主義社會學家不同,他主張通過「理解」(德語Verstehen)主觀意義來認識社會實在,在他看來,社會學的研究只能從作為客觀客體存在的個人及其社會行動出發,而不是從社會結構本身出發。他的研究頗具獨創性,同時他所創立的」理解社會學「被認為是與涂爾幹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相對立的另一大流派,極大地影響了後來的社會學家,國際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在世時。社會學的主要奠基者基本情況已經介紹完畢,社會學在現代的發展就不在此贅述了。

     社會學需要想像力作為研究的思考方式,也需要理論思路,如果沒有一種理論思路,我們在開始一項研究或是解釋研究結果時,甚至不知道在尋找些什麼。譬如利用社會學想像力,在早上喝一杯咖啡時,就可以聯想到「喝咖啡所擁有的群體基礎」,「咖啡與酒精飲料合法性之差異性的原因」,為什麼咖啡由貧窮國家生產,卻在富裕國家被大量消費:「全球聯繫問題」,再可以從中看出歐洲列強殖民時代留下的種種遺產,對於社會學家而言,表面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喝咖啡行為在經過社會學式的思考後已經意義非凡了。但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需要理論為支撐。比如這幅伯魯蓋爾的名畫《荷蘭格言》(Netherland proverbs):


伯魯蓋爾《荷蘭格言》(Netherland proverbs)

    乍看上去毫無意義,只有一系列稀奇古怪的行為,但這幅畫實際上展現了16世紀常見的百餘條格言。就像需要格言來解釋你所觀察到的「無意義」行為,社會學家同樣需要理論作為背景來理解他們的觀察,而在這些理論中我想分享兩個十分有趣的理論:由福柯提出的全景敞視理論與韋斯特馬克(E.Westermarck)提出的韋斯特馬克效應。

    法國社會思想家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在《規訓與懲罰》中提出「全景敞視理論」(Panoptism),這個詞來源於邊沁的全景敞視監獄,指的是具備向心的可見性+橫向的不可見性結構的監獄,直白的說,就是一個半圓的監獄,如果你作為一個犯人,可以看到中心的監督室,但是不能看到你隔壁和其他獄友,如下圖:

全景敞視理論(Panoptism)

   並且,獄警被放置在不透明的中心閣樓監督室中,每個監獄裡面的人都無法看到中心的獄警,也就不知道裡面的人到底有沒有在看自己,不敢輕舉妄動,所以,監督者以最小的精力監督了最多的人。這一理論其實還真的運用到了現實中,並產生了非凡的效果。位於美國伊利諾州的圓形監獄

      福柯把它用來形容權力,他認為,監獄,工廠學校,兵營和醫院都有類似的結構,他們都可以被看作是現代權力的全景敞視,意味著:權力並不是我們一直所認為的那樣,靠著暴力機關,法律機構強迫你,而是讓我們「自我馴服」,達到規訓社會的目的。更簡單的說,你生活在巨大的監獄裡,整個社會就是監獄中間的獄警(社會中的各種機構,或是」他者「,你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被監視,所以只能乖乖地就範,自我馴服。根據我的親身體會,我們老師就聲稱運用了這一理論:告訴我們12月要點一次名,但不告訴我們是哪一次。因為不知道是哪一次課會點名,想逃課的根本就不敢跑了,因為不知道具體的點名日期,害怕自己」中獎「。但實際最後發現,老師12月從來沒有點過名,卻達到了沒人敢逃課的效果,這便是一種」自我馴服「。

  另一個理論便是韋斯特馬克效應(Westermarck

 effect),由芬蘭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愛德華·韋斯特馬克在他的著作《The History of Human Marriage》(人類婚姻史)中提出,兩個早年共同長大的兒童在成年後通常不會對彼此產生性吸引力。有血緣關係者也會存在親緣監測機制(親緣監測機制異常除外,三代以內越近越明顯)來保護自身,無血緣關係者由於生活在一起,在成年後不會產生性吸引;出生後六年的成長環境是一個關鍵時間點,其間生活在一起二者性吸引機率全會大大降低。研究發現,在中國的童養媳制度中,年齡較小的女孩會被帶到家裡和未婚夫一起撫養長大。韋斯特馬克的研究發現,童養媳長大後通常都很抗拒此類婚姻,就算勉強結婚,他們的婚姻也鮮見美滿,而且女方生育率下降,可能是雙方發現彼此沒有性吸引力的緣故。

    以色列吉布茨(集體社區)中,孩童們會依照年齡(而不是血緣或其他關係)分開,在不同的群體中生活。在針對吉布茨成員的婚姻研究中發現,這些孩子長大後,同一群體成員間結婚的比例僅佔3000個案例中的14例。而在這14對夫妻中,沒有任何一對是在出生後的頭六年一起被撫養長大的。這帶出了一個重點,亦即出生後六年的成長環境是一個關鍵時間點。若是這個關鍵時間點不存在,例如兩個有血緣關係的三代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那他們日後相遇時則有可能會對彼此產生性吸引力,這個現象叫做遺傳性吸引。

      我第一次看見這個理論的時候我就想起了二次元裡那些青梅竹馬的戀愛番,這難道不是赤裸裸的反例嗎?(逃),當然,原諒我這些死宅言論,畢竟是藝術創作。

    

     最後,以美國社會學家伯格的話作個結尾:「社會學的智慧之處在於,世界並不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社會學的誘惑力在於這樣的一個事實『它教我們用一種新的事業和角度來看待我們終其一生生活的人類世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裡,尊貴與卑微,愚笨與聰明,富有與貧困,不管這些東西對於個人價值和旨趣的差異如何懸殊,他們同樣讓我們感興趣。」對社會學的這篇介紹,也就意味著邀請大家進入到這一種光彩奪目,激情的事業中來~

  文章引用: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

                  福柯《規訓與懲罰》

                  張敦福《現代社會學教程》

 About the author


王子豪

大連海事大學

公共管理與人文學院

                  

相關焦點

  • 「韓梅梅」為啥沒和」李雷」結婚 有才網友:韋斯特馬克效應
    韓太太整天在廚房中忙前忙後,照顧兩個孩子Han Keke(可可)和Han Xixi(惜惜)用餐。而Li Lei(李雷)則成為了一名戴眼鏡的教師,妻子未知。消息一出,引來不少網友熱議,有才的網友則搬出了人類學理論:「這是韋斯特馬克效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啊。」
  • 《社會學的想像力》
    第一章中作者對社會學的想像力做出了解釋:它「是一種特定的心智品質,這種品質能夠有助於他們運用信息,發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邊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他們又會遭遇什麼。」對於這一含義,我是這麼理解的,社會學的想像力是一種思維方法、思考的方式,它要求我們從歷史變遷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來看待問題,既要能夠將自己的生活模式與世界歷史的進程相聯繫,又要能把握人與社會、人生與歷史、自我與世界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們要有站在宏觀立場看待問題的思維。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是對於宏大理論和抽象經驗主義的批判。
  • 如何想像社會學想像力 ——略讀《新社會學想像力》有感
    對於讀者來講,吸引其閱讀興趣的一定是書名或文章題目,從這個角度分析,《新社會學想像力》做到了,但是從其內容來講,讀完未必會有《社會學的想像力》給讀者的衝擊感。對於接觸過社會學基本知識的人來講,提到社會學想像力,首先想到的便是賴特·米爾斯及其著作《社會學的想像力》,但是社會已經發展到21世紀,社會學的想像力也應該有所發展,這並不是說社會學的想像力過時了,而是說應該運用社會學的想像力對當下世界進行新的解釋。因此,《新社會學想像力》可以說是社會學想像力的運用,而不能將其理解成如何理解社會學想像力,即不能望文生義。
  • 《社會學的想像力》讀後感
    《社會學的想像力》被認為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米爾斯一生學術精華的大成之作。作者運用知識社會學的觀點,對社會科學中一些久而成習的偏向:宏大理論、抽象經驗主義、各種實用取向、科層制氣質、各種科學哲學,進行了批判;並探討了社會科學的各項承諾:人的多樣性、歷史的運用、理性與自由、政治,以此強調社會學的想像力的重要意義。
  • 社會學是什麼? ——從社會學想像力看社會學
    首先,社會學想像力是一種視角轉換能力——從自己的視角到他人的視角,從政治學到心理學,從個人到公共議題,從家庭轉換到整個世界的經濟、政治,從當今社會到歷史,這脫離了個體視角的局限,看到整個社會的結構、歷史,從而擺脫了狹小空間。它可以讓我們理解歷史與個人的生活歷程,以及個體在其中的關係。社會學想像力建立了社會對我們的塑造與我們對社會塑造之間的聯繫。
  • 社會學的想像力
    這篇文章裡提到,當時我對自己所處的時代、社會以及周圍的環境都有很多困惑,很多東西都看不清楚,弄不明白,因此急需一個祛魅和解構的過程,然後我例舉了馬克思、鮑德裡亞、弗洛姆等人的觀點來幫助自己理解和思考,所以為什麼他們能有一整套系統的理論,來理解和表述如此宏大、龐雜的社會問題,這是怎麼做到?如果要用米爾斯的話來說,是因為他們都具有社會學的想像力。我想,在今天,所有人都需要這種想像力。
  • 經典閱讀 | 《社會學的想像力》讀後感
    難道他們沒考慮過這樣做會沉重打擊社會學初學者嗎?我就是懷著這樣一種懷疑的態度讀這本書的,這樣的態度使我慢慢理解這本書被作為社會學入門書籍的原因,也使我逐漸加深對社會學的認識。難歸難,但安靜地讀下去也不至於什麼都獲得不了。從這本書中我獲得了三點心得:社會學的想像力的含義及其運用,對本書內容和結構的整體把握以及本書的現實意義。
  • 《社會學的想像力》概要
    2. 研究這些問題需要具備社會學的想像力,那麼何為社會學的想像力?        3. 主流社會科學存在哪些久而成習的偏向?        4. 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遵守哪些承諾,來破除這些偏向對我們思想上造成的阻礙?        5. 作為初學者,在從事社會科學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 《社會學的想像力》讀書報告
    全書分別以什麼是社會想像力、當代社會學存在的潮流、米爾斯對未來社會學發展的展望進行展開。二、作者簡介賴特·米爾斯,美國社會學家,文化批判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文化批判主義是西方社會科學界中從人文角度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持批判態度的各種左派激進觀點的統稱。
  • 中國計算社會學研究呈現理論關懷和本土化自覺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算力和算法的提高以及網際網路資源的爆炸式增長,其對主流社會學發展的想像力助推和疆域拓展,開始加速呈現出實質性的作用。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計算社會學並非新生事物,世紀之初西方學界就有過熱烈的討論。
  • 四個視角給你社會學想像力,以及讀懂社會分歧的鑰匙
    而社會學的想像力是一種心智品質,可以幫助人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從而使他們看清世事。這一過程中,社會學形成了一些比較成熟而又各不相同的理論和方法。這些社會學理論既是當今社會學的主要構成,也是社會學想像力的一大體現。其中,功能主義、衝突論、交換理論和符號互動論是四種最主要的社會學理論視角。了解了這四種視角,我們也就能窺見社會學的大致面貌。
  • 講演紀要 | 應星:歷史研究與社會學的想像力
    2020年6月3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清華社會科學》主編應星老師在福州大學2020年社會學空中課堂發表題為《歷史研究與社會學的想像力》的線上演講。演講人分析了歷史研究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歷史以及在目前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性與方法。
  • 重塑觀察法的社會學想像力
    殊不知,這無形中削弱了觀察法的實際效力,本文在概覽觀察法要點的基礎上,通過拓展它的社會學想像力來重新激活它的潛在獨特優勢。作為輔助性角色的觀察法從學術史角度看,只用觀察法來收集資料開展學術創作的作品確實不多。
  • 時間、因果性與社會學的想像力:與成伯清商榷(孫宇凡,2017)
    他(孫按:米爾斯)為我們生活中社會的、個人的和歷史的諸維度(the social, person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聯接起來的人文主義社會學(humanist sociology)辯護[3]。 不過,在以「社會學的想像力」為標題的文章中,更常見只是將其作為一種隱喻式或主張性表達罷了[4]。
  • 與成伯清商榷:時間、因果性與社會學的想像力(孫宇凡,2017)
    他(孫按:米爾斯)為我們生活中社會的、個人的和歷史的諸維度(the social, personal, and historical dimensions)聯接起來的人文主義社會學(humanist sociology)辯護[3]。 不過,在以「社會學的想像力」為標題的文章中,更常見只是將其作為一種隱喻式或主張性表達罷了[4]。
  • 社會學微視頻:社會學想像力
    社會學的想像力是一種心智品質,這種品質可幫助他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從而使他們看清世事,以及或許就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社會學的想像力主張通過個人置身於所處時代及社會中,去理解自己的經歷並把握自己的命運,通過控制其個人背後發生的社會的結構性變遷的方式處理好個人的困擾。個人只有通過置身於所處的時代之中,理解自己所置身的時代對自身生活意味著什麼,才能更好地把握自身的命運,明了自己的生活機遇。
  • 《社會學的想像力》略讀
    危險在於,他可能指望自己就鑽研社會學那麼幾年,然後就有能力解決所有現行問題。不幸的是,實情並非如此。他將學習更好地理解周遭事態。偶爾他也會找到展開成功的社會行動的指引。但社會學尚未發展到如許階段,能為社會工程提供安穩的基礎。……從伽利略到工業革命開始,自然科學花了大約250年,才能對世界歷史產生重大影響。而經驗性社會研究的歷史只有三四十年。
  • 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筆記
    ,才能明了自己的生活機遇6.社會學的想像力可以讓我們理解歷史與個人的生活歷程,以及在社會中二者的聯繫,這種想像力是一種視覺轉換的能力,從自己的視角切換到他人的視角,探究個人在社會中,在他存在並具有自身特質的一定時代,他的社會與歷史意義何在7.社會學的想像力可以幫助區分環境中的個人困擾和社會結構中的公眾論題。
  • 社會轉型與當代轉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脈絡
    回顧當代轉型社會學研究興起的理論歷程, 我們發現專注於「傳統與現代」主題的社會轉型研究, 基於市場轉型的社會轉型研究, 聚焦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轉型研究, 導向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轉型研究以及文化視域中的社會轉型研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背後隱藏的是當代轉型社會學理論研究走向深入和細化的邏輯主線, 也是學界對社會發展不斷進行理論反思的結果。
  • 想像力、知識使命與中國公共管理學的理論創新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追問中國公共管理學想像力是確立獨特的學科透視法的必經之路,其目標在於檢視和清理認識論和知識結構層面的束縛和障礙,推動知識創新和知識圖景的系統化,從而邁向能夠貢獻大理論的中國公共管理學。當前,中國公共管理學有必要從培養計劃、課程體系等方面重視要素想像力、歷史-文化想像力、哲學想像力、批判想像力以及理論想像力等五項修煉,從而推動「治學之道」和「治理模式」的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