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網絡
文字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
《社會學的想像力》堪稱米爾斯一生學術精華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國社會學界的成果作為全書的探討主題,運用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並結合作者在社會階層等方面的研究經驗,批判傳統學科的抽象與僵化界限,由此強調「社會學想像力」的重大意義。
米爾斯以批判美國社會學界的成果作為全書的討論主題,主要集中在本書的第二章到第六章,也就是他所說得:社會科學久而成習的偏向——
第一種偏向,宏大理論。
第二種偏向,抽象的經驗研究。
第三種偏向,形形色色的適用主義。
第四種偏向,科層制氣質。
第五種偏向,科學哲學。
1.人們經常會覺得他們私人生活充滿了一系列陷阱,造成這種跌入陷阱的感覺的,是世界上各個社會的結構中出現的似乎非個人性的變化。
2.當代歷史的事實同時也是每個男人與女人成功或失敗的故事,人們只有將個人的生活與社會的歷史放在一起認識,才能真正理解它們
3.人們一般不是根據歷史的變遷和制度的衝突來確定他們所遭受的困擾
4.人們需要的不只是信息,也不僅是理性思考的能力,他們需要的以及感到需要的,是一種心智的品質,這種品質可以幫助他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從而使他們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許就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事情的清晰全貌,這種品質可以稱之為社會學的想像力
5.個人只有通過置身於所處的時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經歷並把握自身的命運,只有變得知曉他所身處的環境中所有人的生活機遇,才能明了自己的生活機遇
6.社會學的想像力可以讓我們理解歷史與個人的生活歷程,以及在社會中二者的聯繫,這種想像力是一種視覺轉換的能力,從自己的視角切換到他人的視角,探究個人在社會中,在他存在並具有自身特質的一定時代,他的社會與歷史意義何在
7.社會學的想像力可以幫助區分環境中的個人困擾和社會結構中的公眾論題。
我們在各種特定環境中所經歷的事情往往是由結構性的變化引起的,要能在大量環境中捕捉它們彼此間的聯繫,樹立社會結構觀念
8.本書的目的是確立社會科學對於我們時代的文化使命所具有的文化含義,具體說明促成社會學的想像力的各種努力,表明它與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
9.米爾斯反對把社會科學當作一套科層式的技術手段,相信經典的社會分析是可以定義,可以應用的一套傳統,其基本特徵是關注歷史中的社會結構,它的問題與緊迫的公眾論題和持續的人類困擾直接關聯
10.社會學的研究工作發展方向:
傾向於一種歷史理論,傾向於關於人與社會的本質的系統性理論,傾向於對當代社會事實和問題的經驗研究
11.帕森斯的《社會系統》
⑴所有的價值都包含可背稱為社會參照的東西,行動系統的一個內在特性即行動是規範性取向的,如果秩序問題得到解決,就能形成穩定的社會互動系統,即社會結構,這也是整合的本質
⑵價值模式總是在某個互動情境中被制度化
⑶角色期望的制度化受影響人們共享價值取向模式和決定人們動機取向或承諾滿足相關期望的變量影響
⑷失範是互動過程中,缺乏結構化的互補性或規範性程序的徹底破壞
⑸可以說制度就是這些角色整合的複合體,是按權威分等級的一套角色
⑹人們的不同個性組成了被內化的需要傾向結構,把此結構與一套共同的價值模式相結合,這就是社會系統動態過程的核心現象
⑺在社會系統中個人彼此參照,進行行動,這些行動往往非常有序,因為個人在系統中共享價值標準,共享以得體,實用的方式行為的標準,就會存在社會規律性(結構性)
⑻主要有兩種方式來維護社會的均衡,社會化和社會控制,一旦其中之一或二者都無效,則會造成失衡
12.宏大理論
理論要注意其語義學和句法學,而不是枯燥乏味的概念遊戲
我們不能基於人性或社會學的原則,或受宏大理論的律令,先驗地判定在任何給定社會中佔支配地位的東西
權力涉及人們所制定的他們生存其間的各種安排,以及構成他們所處時期歷史事件的決策,強制是最終的權力形式,還需要考慮權威和弄權
不存在什麼能讓我們理解社會結構的統一性的宏大理論和普遍性的體系,運用模型要與特定範疇的歷史上的及當代的社會的結構保持經驗上的密切聯繫
宏達理論表現出形式的,含糊的蒙昧主義
13.抽象經驗主義
更關注科學哲學而非社會研究本身,並信奉科學方法(從自然科學哲學借鑑而來並做了修改)為唯一,造成了方法論的限制,限定了人們選擇研究的問題和表述問題的方式
抽象經驗主義實際作出的選擇往往暴露出明顯的所謂心理主義的偏向,並且始終避開結構問題,偏愛情境問題(特別是重複的,當代的)
抽象經驗主義表現出形式的,空洞的精巧
14.如果舊的價值不走向祭壇,新的價值就不能實現。彼此有實際衝突的利益集團會信奉某些價值,如果能堅持到最後,道德問題會變成權力問題,權力的終極形式是壓制
15.我們不能從自己信仰的東西裡推導出應該如何行動(休謨),我們也不能從我們所相信的自己應該如何行動之中推導出其他人應該如何行動
16.我們應儘可能多的使用價值中立的術語來陳述問題,並了解和明確仍保留下來的價值含義,根據問題被選擇的方式來明確價值,然後對問題的解答中儘可能避免評估偏見
17.每個社會都具有標明其自身性質的象徵,即證明其權力體系和運作方式具有合理性的形象和口號
證明權力安排和權力支配地位的合法性的形象和思想→把權力轉換為權威
批評或揭露現行的安排和規則→剝奪其權威
轉移對權力,權威之爭的關注→轉移對社會自身的結構現實的關注
18.教科書本著使青年人也能讀懂的原則,而不是圍繞研究和發現的增長點來組織事實,於是就容易變成相當機械的對事實的收集,以說明多少還算固定的概念
19.科層制社會科學氣質:試圖把社會調查的每一步都標準化,合理化了的例行規範,技術專家氣質
科層制氣質的政治含義主要應用和服務於社會的非民主領域
民主意味著對歷史本身的結構性運行機制進行集體性的自我控制
20.方法首先與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有關,理論首先與一個人所使用的詞彙有關,尤其是詞彙的概括程度和它們之間的邏輯聯繫。二者的主要目的是澄清觀念,簡化程序。
方法是針對一定問題的方法,理論是針對一定現象的理論
觀念是含有經驗材料的思想。如果相對於經驗材料,思想過於寬泛,我們會陷入宏大理論的陷阱,如果讓材料吞沒了思想,我們會步入抽象經驗主義的圈套
21.證明意味著要以理性說服別人,也包括我們自己,研究的每個步驟應是開放的,以接受別人的檢驗,要井然有序,有系統性
22.經典的社會科學的方式是反覆充分地闡述問題及其完整解答,努力使建設和演繹同步,關注的是實質性的問題
23.人們對問題的排序依賴於方法,理論和價值,對問題的闡述應該對一系列公眾論題和私人困擾的明確關注,並開啟對環境與社會結構間因果聯繫的探求
24.任何一個完整的答案,都應找出它可以介入的戰略據點,即找到結構維持或變遷的控制杆,並對那些處於可以介入的位置卻沒有介入的人做出評價
25.社會科學應當關注的是人類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構成了人類過去,現在和未來分別生活於其中的全部社會世界。人類的多樣性也包含個體的多樣性,這些同樣須被社會學的想像力所把握和理解
26.要闡明和解決我們這個時代的任何一個主要問題,都需要從不止一個學科中選取材料,概念和方法
27.社會科學探討的是個人生活歷程,歷史和它們在社會結構中交織的問題
28.我們研究歷史的目標是想發現一個代替性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人們能運用理性與自由來構建歷史
29.自由首先是闡明實際可行的選擇並對之進行辯論,然後再作出選擇的機會,理性所承擔的社會任務是闡明各種選擇,拓展在構建歷史過程中人類決策可影響的範圍
30.三種主導的政治思想淵源於社會科學的傳統:事實的價值(政治和道德的色彩)
理性的在人類事務中所扮演角色的價值
人類的自由
31.可以將社會科學想像為一種公共的智力工具,關注公共論題,私人困擾及潛存於二者之下的時代的結構性趨勢,而個體社會科學家就是社會科學的自控社團中的理性成員
32.人在自己選擇的條件下創造歷史的條件:思想和社會生活的選擇經過真正的討論,有機會真正影響引致結構性結果的決策
33.將我們自身置於論題和困擾中,將論題和困擾闡述為社會科學的問題→理性以民主方式在自由社會和人類事務中相關
34.論治學之道:
融入個人體驗,自省,計劃,目標,閱讀筆記,利用思想,輸出,觀察,資料,推理,邏輯聯繫,質疑,闡明問題,關注詞語和路子,分類,反面思考,比較,思想,事實,數字,橫貫歷史,組織情境成社會結構,簡明
既包括困境又包括問題,既觀察人物又觀察歷史,以及其錯綜複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