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賴特•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像力》中討論過以下五個問題:
1. 社會學研究哪些問題?
2. 研究這些問題需要具備社會學的想像力,那麼何為社會學的想像力?
3. 主流社會科學存在哪些久而成習的偏向?
4. 社會科學研究者應該遵守哪些承諾,來破除這些偏向對我們思想上造成的阻礙?
5. 作為初學者,在從事社會科學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經典社會學家常常追問的問題是我們所處社會的整體結構是什麼?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彼此如何關聯?這個社會在人類歷史上居於什麼位置,是什麼樣的動力在推動著它不斷變遷?在整個人類的發展中,它居於什麼位置,又具有什麼意義?我們所考察的任一具體特徵,是如何影響了它所屬的歷史時期,又是如何受後者影響的?至於這一歷史時期,它具有哪些基本特點?它與其他時期有何差別?它塑造歷史的方式有怎樣的特色?在這個社會、這個時期,男人和女人的主流類型一般是什麼樣子?未來的趨勢如何?他們是怎樣被選擇、被塑造、被解放或被壓迫,又是怎樣變得敏感或遲鈍的?在這個社會、這個時期,我們觀察到的行為和性格中,揭示出了哪些類型的「人性」?我們所考察的社會的方方面面,對於「人性」有著怎樣的意義?這些重要問題或許也是社會學研究的永恆問題。
研究這些問題需要具備社會學的想像力,那麼怎樣才算具備了這種想像力?首先需要承認的是,我們在各式各樣具體情境中的體驗,往往是由結構性變遷所導致的。因此,要想了解許多個人情境中的變遷,我們就必須有超出這些個人情境的眼光。而隨著我們生活其間的這些制度涵蓋面越來越廣,彼此關聯越來越複雜,這類結構性變遷也日漸增多,愈益複雜。要想對社會結構的觀念有清醒認識,並能敏銳運用它,就要有能力透過紛繁多樣的情境捕捉到這類關聯。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也就具備了社會學的想像力。
有了社會學的想像力,我們還需要克服社會科學中存在的一些久而成習的偏向,因為這些偏向常常會對我們的思想造成阻礙。比如華而不實的宏大理論,它們很少從高遠的一般性下降到具體歷史背景和結構背景中的問題,缺乏對於真切問題的堅實把握,行文不切實際,既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又不能彰顯我們的體驗。而矯揉造作的抽象經驗主義,往往囿於方法論的約束,其研究會陷入多少有些標準化的模式。此外,科層制氣質的非自由主義實用取向,或是道德潰散的自由主義實用取向,又會誘使我們放棄自己在道德上和政治上的自主性,從而失去獨立思考的自由。
因此,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我們既要發揮社會學的想像力,又要破除各種思想上的障礙。具體來說,社會科學研究者應避免任何刻板的程序套路;避免陷入拜佔庭式錯綜複雜的拆解和組合各類概念的怪癖,擺脫繁文冗語的矯飾做派;儘量多做跨歷史的建構,同時也深入歷史內部的細節;不要只是一個接一個地孤立研究小情境,要研究將其中的情境組織起來的社會結構;要對世界歷史上曾有以及現存的各種社會結構進行充分的比較性理解;要持之以恆地探索和打磨自己對於有關歷史、有關人生、有關人生和歷史在其中交織的社會結構的問題的觀點;避免把人理解成孤零的碎片,或是獨立自在即可領會的領域或系統;不要讓按照官方方式梳理的公共議題,或者按照私人感受呈現的困擾,來確定自己的研究問題。
作為初學者,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自己將要從事的工作與生活割裂開來,我們必須在學術工作中學會運用自己的生命體驗,並堅持不懈地加以審視和解釋,與自己可能做出的每一樣學術成果之間都有個人的關聯。作為一名社會科學家,我們必須控制這種頗為微妙的相互影響,捕捉自己的體驗並細加處理。如何做到這一點?
一是要記日記,以獲得系統性的思考。
二是要維護一份充實的檔案,培養自省的習慣。
三是要練習寫作,提高表達能力。
四是要記讀書筆記,激發自己思考,把讀書時的體驗轉譯到學術領域裡去。社會學的想像力/(美)C.賴特·米爾斯著;李康譯.一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3 (2018.12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