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千年老師的新書《財務思維—如何成為財務高手》這本書裡,他給財務思維的定義是這樣的:財務思維本質上是一種思維習慣的模式,也是財務決策的流程化應用。
他認為,建立良好的財務思維,可以將篩選、解讀財務數據信息的過程標準化,從而降低自身對數據的認知成本,提高反饋速度和準確性,讓信息得到更好地接受、吸收並最終分析輸出結論。
舉個簡單的例子,4月1日剛調整了增值稅稅率,有財務思維的會計主管,首先想到的是,稅率調整對公司整體稅負的影響是多少,產品利潤空間有沒有變化,如果客戶要求,能否給客戶降價。
財務人員怎樣建立和養成自身完整的財務思維呢?蔡老師認為有三個核心因素:
框架結構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知識體系結構。每個領域都有本領域的知識地圖,財務同樣如此。在深入地學習財務知識之前,一定要先搭建好自己的基礎知識結構,然後用這個作為索引,將各個知識模塊串聯到一起。
知識定位這是要理解某一個知識模塊在整個財務知識體系裡,大概是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哪個層次,知道他們在整個知識框架中是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功能。
邏輯主線這是要了解知識模塊之間的內部邏輯關係,知道不同知識模塊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組合在一個知識框架裡。
簡單地說,財務的知識框架包括:財務會計、管理會計、財務管理、公司估值四個知識模塊,和一個應用工具:財務分析。其中:
財務會計是對企業經濟業務的一種靜態記錄和反映,是企業管理的基準線。
管理會計模塊是衡量企業績效的工具,是在核算基礎上衍生出來的企業內部管理和控制的需求。
財務管理則是在財務會計和財務管理之上的,對企業資本管理的需求,關注企業資本結構、資本成本和資本效率。
公司估值是從公司當下的靜態視角轉變為對公司未來的動態視角,看公司未來的價值。
財務分析則是財務體系中的一個應用工具,它不是獨立存在,而是需要以前四個知識模塊為基礎,再從企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作為切入點,進行全面的財務剖析。
在對財務的知識地圖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之後,構建自己的財務思維體系需要先確定自己的職場目標和發展方向。比如,未來你要成為哪個領域的高手,或者,想在公司達到什麼職位。
然後可以以目標為導向,確定自己的學習路線,逐步去完善屬於自己的知識地圖。結合框架中的模塊,可以通過各領域的專業考試獲得基礎認識,然後通過閱讀專業知識,進一步補充完善。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要了解知識間的關聯,及時進行總結和抽象。
他還以自己為例進行了剖析,他的目標是集團公司CFO,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儲備了CPA和CMA兩個證書的知識儲備,並在擔任分公司財務總監的過程中,掌握了事業部層面的涉稅問題,積累了團隊管理經驗,未來,他考慮的是藉助CFA考試,補充在金融工具、投融資領域的知識儲備。
財務思維,最後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用財務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具備了專業知識,並能將專業知識應用到業務中,也就具備了財務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