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網絡上傳了一段演講視頻,主題是關於父母陪孩子寫作業。引來了無數家長們的圍觀和評論,表示說的很到位,有的媽媽們甚至看後情不自禁地落淚了。
正如育兒師所講的:「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看似漫長,實則很短暫,一眨眼孩子就長大了,多騰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因為錯過了,你再想去陪伴孩子們,便不會再有了。」
英國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在英國當地做過一次區域性的人群調查研究,這一次調查人群的平均年齡在45-50周歲的中年人,有穩定的收入和工作,
這群人裡面大部分童年時代過得比較充實,而且在他們身上有著十足的自信,情商也很高,社交水平也很高。
也就說父母的陪伴會增加孩子的信心,給孩子將來步入社會增加了底氣,孩子的個人能力才會凸顯。
①不要抱怨指責
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媽媽不要一直指責抱怨自己的孩子腦袋不聰明,言語上一點餘地也不給孩子留,這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換位思考,媽媽們所在的職場領導苛責你們辦事不利、毛手毛腳,是否你也會喪失繼續好好工作的動力呢?
積極正面的語言才能鼓勵孩子更好地去完成作業。
②不要敷衍了事
有的媽媽以孩子完成作業為目的,對待寫作業這件事上的態度漫不經心,敷衍了事。這麼做作業倒是完成了,孩子的學習成績提高與否就不重要了,
到最後孩子只是為了應付老師而寫作業,而忘記了本身寫作業的目的,是為了掌握知識、提高成績。
③不要忽略陪伴
可能很多媽媽都會產生疑問,寫作業不該是孩子自己獨立完成嗎?陪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沒有陪伴的孩子內心孤獨感激增,他們就會尋求外界的一些工具來填補時間,例如手機、電腦等等電子產品,這些工具讓孩子長期使用,必然會損害到孩子的視力與聽覺發育系統,對孩子的成長害處大於益處。
家長陪伴孩子的時候經常做出一些錯誤的舉動,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的影響,缺少了陪伴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很沒有安全感。這也源於陪伴孩子對以下這幾個方面都很重要。
√對孩子性格形成重要
北京同濟大學心理學教授指出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後天性格變化大,通常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孩子的性格會表現出內斂、羞澀的一面,不善於表達自我想法,而且容易依賴別人,缺乏獨立能力。
從小有父母陪伴左右的孩子自信心十足,表現更為突出,更願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所以成長的路上,父母的陪伴尤為重要,對孩子後天性格形成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對孩子言語行為訓練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老師水平再高,沒有具備良好素質和涵養的父母也是白搭,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無意間影響到孩子,身先示範給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規避一些錯誤的行為,說一些錯誤的話。
√對孩子心理髮育重要
孩子的心理髮育會受到父母雙方的教育影響,通常父親堅韌、果敢、敢於創造的品格都會作用到孩子身上,孩子會變得更加獨立、自信;而母親則是比較細膩、溫柔,這些品格會延續到孩子身上,孩子情緒會表現得更加豁達、樂觀。
關於家長如何做到高質量陪伴,育兒專家給出了以下三條小建議:
1、用心陪伴
以心換心,對待孩子也是一樣。多去聆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心關注和照料孩子,這樣才能走近孩子,孩子哪裡出現問題,家長才可以幫助孩子及時地解決。
2、耐心陪伴
和孩子平等對話,不要過度打壓孩子,也不要以家長的姿態批評孩子,放大孩子的錯誤,孩子也有自己的面子,也需要別人尊重自己。孩子出現問題,要多聽聽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控制好脾氣,耐心陪伴和教育自己的孩子。
3、同步陪伴
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互相陪伴,互相督促和鼓勵,這也是一種陪伴。在教育和管理孩子的同時,自己也提高了內在涵養和綜合素質。
《兒童心理知識大全》一位作家曾經提到過:「孩子的成長之路是一條單行道,錯過了就無法重來,教育是如此,父母對孩子的陪伴也是如此。
陪伴孩子並不是需要你去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每天只需要抽出空來陪孩子閱讀、做遊戲、運動等,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關注,這樣的陪伴就是有效的,高質量陪伴!」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父母不妨在孩子最好的年華裡多分配給孩子一些時間,也給自己一些時間,多多地陪伴孩子,共度美好燦爛的童年時光吧!
媽媽們打心眼裡都想做一名好媽媽,但是落實到行動中又不知道怎麼辦!建議大家讀讀這一套家庭育兒叢書,包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這套書能從根本上改變父母的育兒方式,從而改變孩子的行為。
父母吼孩子,發脾氣,打孩子,目的都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但是這些又不是正確的解決方案。
真正的好的教育是:不打,不罵,不吼,不交,不生氣,還能讓熊孩子變成乖寶寶。
這套育兒叢書,值得每位媽媽認真品讀,會改變自己也會改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