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中語文輾轉教到本科基礎寫作,十多年的語文教學經歷,真的沒發現有什麼秘籍和訣竅,所謂快速提分方法,確實有,但提成績很有限。100分,可以保證80;150滿分,可以保證120分。但靠技巧,僅此而已。在語文上想得到高分,確實很難。
但是,如果學會分析記敘文的語言之妙,能打通閱讀和寫作的壁壘,就會大不一樣。
之前寫了許多關於初高中作文的文章,從結構到立意,從布局到謀篇,都說了好多。大家可以到之前的更新中去尋找閱讀。今天單說一說寫文章的細節——語言。
一篇好的文章之所以打動人,除了文章內容和寫作手法之妙,也離不開語言之美,記敘文的尤其如此。記敘文語言的要求,首先是準確生動,然後是有內涵和文採,可以精確的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許多大作家筆下的事兒,未必是波瀾壯闊的,我們讀起來覺得非常的美,就是因為語言極其美妙。一直非常喜歡舉例子,特別是一些大作家的文章。從各個角度看,都堪稱精品。今天仍然以朱自清的文章為例子。
例如《背影》,裡面描寫父親浦口送別買橘子時,有一段這樣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的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傾斜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的流下來了。」
這段文字為什麼經典?如果你將「蹣跚」「探」「攀」「縮」「傾斜」等字詞刪掉,再與原文進行比較,通過對比,就能體會作者用詞準確精妙之處,正是刪掉的詞語,突出了父親即使一大把年紀,行動艱難,對兒子深切的關愛,也絲毫沒有減退。
對於記敘文閱讀,如果我們能從文中讀到這些信息,那麼有關鑑賞類的題目,又有什麼問題呢?比分析更難的是創造和運用,再說說記敘文的寫作,語文的能力是必須完成遷移的,老師教的不考,試卷考的老師不教,但能力卻始終沒有變化。
從這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得到啟發如何寫好作文。
對這些重點語句的賞析,要滲透在日常的閱讀中,時間久了,語言的敏銳度就會提升,積累的語言也會在作文中得以體現。
例如在寫《記暑期一件難忘的事》這樣的題目,一位學生寫自己和小夥伴一起瞞著家長去河邊玩耍,有這樣的句子:「偷偷地溜出門,躡手躡腳的走幾步,等到離家遠了,就一溜煙似的狂奔起來,躥進小樹林裡,奔向眼巴巴地等待著我的小夥伴們。」 「溜」「躥」「奔」這幾個詞語,相當傳神準確的將「我」的小心翼翼與迫不及待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個句子其實可以寫得更長,許多同學說,寫作文的時候沒有話說。原因除了對於生活觀察的不仔細,更有對課文學習的不認真。學以致用這樣的話,永遠都不過時。
再拓展開去,也提醒各位家長,語文並不僅僅是課堂裡的那一點,也不是佔用很多課外時間的無休止的刷題。古人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於文科,對於語文來說,這近乎是真理。
比如同學們每天上學的時候,路上一定會遇到好多人。公交車上,或者人行道上,總會有一些有特點的人,大家有沒有能力抓住這些人物的特點,以這些人的動作來寫心情?放到學習語文的角度來說,要記住,動作永遠是展示心理的。學好一篇《背影》,意義不僅僅是知道朱自清如何寫好父親。
更重要的是,要完成能力的遷移。這個才是對未來最有意義的。